張敏敏
黃玉順先生于2004年正式提出“生活儒學”。所謂“生活儒學”,是作者創(chuàng)構(gòu)的一種儒學理論,倡導儒學“面向生活”?!吧钊鍖W”作為一種當代儒學形態(tài),意在發(fā)掘儒學蘊含的某些能夠穿越時空、超越歷史與地域的觀念,使儒學能夠真正有效地切入當今世界的社會生活。而于2017年12月出版的《走向生活儒學》一書是黃玉順先生1998年至2004年間的學術(shù)論文的結(jié)集。之所以命名為“走向生活儒學”,是因為這段時間正是作者醞釀“生活儒學”理論的時期。
全書共分五編,第一編為“中國哲學研究”,收錄文章22篇,涉及的主題詞或關(guān)鍵詞有“生命結(jié)構(gòu)”“生存之道”“科玄之爭”“儒家哲學”“雷鋒精神”“自由精神”“周易哲學”等;第二編為“西方哲學研究”,收錄文章3篇,主要論述了西方近代哲學的相關(guān)內(nèi)容;第三編為“中西哲學比較研究”,收錄文章6篇,其中兩篇是由時事而發(fā),其余四篇則分別論述了中西思維方式、第一實體、現(xiàn)代中國“哲學”的困窘、中西自然價值觀念;第四編為“馬克思主義哲學研究”,收錄文章3篇,其中一篇點評了馬克思主義研究方面的優(yōu)秀作品——《中國文化與馬克思主義》,另外兩篇則闡述了“實踐主義”與“實事求是”;第五編為“其他”,收錄文章3篇,展現(xiàn)了作者對“現(xiàn)代性”及佛教“五蘊”與“十二因緣”等內(nèi)容的理解與認識。
黃玉順先生的文章深入淺出,有理有據(jù),旁征博引。在《雷鋒精神的中國傳統(tǒng)文化蘊涵》一文中,黃先生從哲學的視角為大家解讀了雷鋒精神,指出雷鋒精神就是“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wù)”,是對善無限的最高概括,而雷鋒亦達到了哲學終極關(guān)懷的極致、人生感悟的最高境界。又如黃先生在《夸父精神與女媧精神——中國文化精神與美學精神的神話象征》一文中,將中華民族哲學精神的核心概括為由上古神話表征的陽光進取的“夸父精神”與陰柔包容的“女媧精神”;到了“軸心時期”,才由哲學話語轉(zhuǎn)換為《周易大傳》的乾陽之德“自強不息”精神與坤陰之德“厚德載物”精神,在此基礎(chǔ)上,演化出了中國哲學傳統(tǒng)的兩大支柱——儒家哲學和道家哲學,在論述過程中與尼采提出的“日神精神”與“酒神精神”相對比,全面系統(tǒng)地梳理闡述了“夸父精神”與“女媧精神”的內(nèi)涵。《走向生活儒學》一書涉及中國哲學及西方近代哲學的諸多內(nèi)容,雖是哲學論著,卻生動形象,頗能引人人勝,對我們理解儒家哲學乃至中國哲學、西方哲學大有裨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