許硯梅 黃夕真
摘要:城市公園景觀最易被人們注意并使用,因而是最受關注、爭議性最高,也是最具價值的景現實踐。本文梳理了國內外城市公園的產生與發(fā)展,歸納了其為解決社會問題和滿足人的需求而反映出的社會價值,介紹了LAF的LP5計劃對景觀社會價值的評價方法;并選取了該計劃中的2個城市公園案例,以探討城市公園景觀在社會中體現出的實際價值;最后簡要總結了城市公園景觀具有的社會價值。
關鍵詞:城市公園景觀;景觀社會價值評價;LAF;景觀績效;LPS
1城市公園的產生與發(fā)展
城市公園是供公眾游覽、觀賞、休憩、開展戶外科普文化及健身等活動,有較完善的設施和良好綠化環(huán)境的城市公共綠地;其主要特征為:公共、生態(tài)和休閑??v觀世界造園史,所有園林一開始都為“非皇親貴胄即富商豪門所有”。從17世紀開始,隨著民主思想的進步,歐洲許多國家原來屬于皇家貴族的宮苑、私園和獵園逐漸向市民開放,如英國的肯新頓公園(KensingtonPark)、綠色公園(Green Park)等,從而開啟了近代城市公園的先河。
1.1國外城市公園的產生和發(fā)展
1.1.1產生。18世紀中期英國工業(yè)革命帶來的一系列城市社會問題構成城市公園產生的首要因素。隨著城市用地不斷擴大,逐漸被污濁而冷漠的人造世界吞噬的人們開始渴望自然環(huán)境,市民親近自然和休息娛樂的需求日益強烈,成為產生城市公園的第二因素。接著,由于資產階級革命的勝利,民主思想深入人心,政府開始把公園建設作為實現政治目的的重要途徑。與此同時,新科學理論的發(fā)展,植物的光合作用被證明有利于人們身體健康,使得人們開始關注綠色植物,為城市公園的產生帶來了積極影響。而1830~1840年蔓延于歐洲大陸的大霍亂直接促使城市公園的產生,英國政府開始著手通過建造城市公園和其它基礎設施來改善城市環(huán)境。
1.1.2發(fā)展。在城市環(huán)境惡化、人口激增及死亡人數不斷增加的背景下,產生了公共墓地。隨著教會特權消失和科學發(fā)展,人們對死亡的觀念轉向世俗化,公共墓地逐漸將公園與墓地的功能結合在一起,為城市帶來了新的物質實體和活力,使得人們認識到了城市公園的魅力。
奧姆斯特德(Frederick Law Olmsted)受英國鄉(xiāng)村田園美景的啟發(fā),敏銳地意識到建造公園、改善環(huán)境和發(fā)展人文主義,對大眾尤其是都市窮人的重要性。他和英國設計師卡爾弗·沃克斯(calvert Vaux)主持設計的紐約中央公園(New York Central Park)于1873年建成,它傳播了城市公園的理念:在消除城市飛速發(fā)展帶來的社會問題、滿足市民親近自然和休息娛樂需求的同時,創(chuàng)造大量就業(yè)崗位,帶動房地產發(fā)展,從而促使經濟復興。這一巨大成功推動了“城市公園運動”迅猛發(fā)展。隨后“城市公園運動”擴大,逐漸將公園(含公園以外的開放綠地)和公園路(Parkway)組成系統(tǒng),向“城市公園系統(tǒng)建設”轉變。
1.2我國城市公園的產生和發(fā)展
早在周朝,周文王之囿,方圓七十里,允許百姓在里面打柴和捕獵。梁思成據其“與民同樂”的性質稱之為“中國史傳中最古之公園”。但我國第一個真正意義上城市公共性的園林空間還是唐代杭州的西湖。而我國最早出現的城市公園起源于清末時期的帝國租界,是上海英美公共租界的黃浦公園,對外國人開放。1906年建造完成的“錫金公花園”是我國最早的免費開放式城市公園,也是我國第一個真正意義上的公園。
辛亥革命后,我國城市公園在原有風景區(qū)、古建園林上,或在新址上參照歐洲公園特點建造。新中國成立后,我國城市公園的建造以前蘇聯的文化休息公園模式為范本,不光恢復、整修了解放前留下的近代公園和歷史園林,還大量新修為廣大人民群眾服務的各類型公園。如今,全國城市公園的建設正成為城市建設中的重要內容。在經營城市的理念下,各地政府逐步開始重視公園建設以促進土地升值和改善人居環(huán)境。
2城市公園景觀的社會價值
價值是主體與客體之間體現出來的相互關系。城市公園景觀的價值就體現在人類對土地改造,以期滿足生存環(huán)境對自身需求的結果中。社會價值表現為對整個社會發(fā)展的作用和意義,即社會需求的滿足和對社會進步的促進。城市公園景觀的社會價值體現在,大眾對土地的改造以滿足人類社會發(fā)展的需求過程中。不同的社會時期,其社會價值取向也是隨之變化的,總體都是從最基本的以滿足生理需求為取向,逐步發(fā)展到實現大多數人的自我價值為導向的發(fā)展目標。
2.1人對城市公園景觀的需求
馬洛斯提出人的“需求層次論”認為,人的需求是從生理、安全、交往、尊重到自我實現等由低到高的遞進式層次。人的本性決定了需求層次(見圖1),因而決定了城市公園景觀的形式,同時城市公園景觀對人本性的塑造也起著重要作用。
從人的需求層次結合景觀的發(fā)展過程來看,人對城市公園景觀的需求有:需感受“自然”環(huán)境(第1層即最底層需求),需有生理和心理上的安全感(第2層需求),需與人交往(第3層需求),需融入社會活動(第4層需求),需滿足精神需求(第5層即最高層需求)。
2.2城市公園景觀的價值體現
在人的“自然”需求方面,城市公園景觀應發(fā)揮地域資源性特質,為城市居民提供可循環(huán)的、生態(tài)的、健康的、舒適的、賴以生存的物質環(huán)境資源。在人的安全需求方面,城市公園景觀在滿足自身景觀設施設備安全、使用者在其中游覽安全的同時,還應結合周邊區(qū)域的安全環(huán)境進行設計,讓人們對進入這個環(huán)境感到安全而不是一個潛在犯罪發(fā)生場所。在人的社交需求方面,在良性的、合理的物質層面上提供城市生產、休憩、交通、生活等功能的空間場所。在人的精神需求方面,體現對人的審美情感的引導、地域場所情感的認同、興趣愛好的開拓(表1)。
2.3城市公園景觀的社會價值反映
表1人的需求與城市公園景觀的價值體現對應關系
不單單是個人需求反映出的價值體現,城市公園景觀的核心價值來源于“公共性”,從公共性延伸出了社會價值。城市公園景觀作為物化的空間載體,承載著人們的社會交往活動,促進了良好社會秩序的形成。其主要社會價值反映在:
2.3.1維系社會關系和形成個體歸屬感。工業(yè)革命以來城市的迅猛發(fā)展,城市生活呈現出的密集與碰撞的狀況,既給城市帶來了無限活力,也造成了人們之間的沖突與疏離。城市公園通過在空間上的獨特地位與形式,公共活動的開展與激發(fā),營造長期日常生活實踐和共同在場的情景,能夠給市民提供舒適感、安全感、增強社會凝聚力。
2.3.2促進社會不同階層交流和融合。城市公園的意義就在于為有差異的社會個體和趨于疏離的社會結構提供了相互了解、交流和融合的機會。其價值在于容納異質的社會人群以及促進多元化活動,給市民充分的交往自由,減少因居住隔離引發(fā)的負面影響。
2.3.3體驗和認知城市。無論是綜合性公園、植物園、歷史名園,還是居住小區(qū)或街旁游園,因其內容構成的公共性、空間形態(tài)的地域性而成為人們感知城市的主要對象。經過歷史的積淀與陳釀,公園景觀成為城市精神和文化的象征,傳承城市的傳統(tǒng)與歷史,其社會層面的意義更為重要。
3LAF的景觀績效系列(LPS)計劃與案例研究
具體地量化一個優(yōu)秀景觀項目所帶來的價值,無疑可以讓其包含的抽象概念更加直觀和令人信服。在2011年,LAF(Landscape Architecture Foundation,美國風景園林基金會)啟動了LPS(Landscape performanceSeries,景觀績效系列)研究計劃,將它定義為“對建成項目運行狀態(tài)的評估量測,從而確定被使用的景觀設計方法和策略是否滿足當初的設計意圖,并且是否為項目的可持續(xù)發(fā)展做出貢獻”。因此其理論架構建立在可持續(xù)發(fā)展的三要素(環(huán)境、經濟和社會)上。
該計劃對景觀績效的研究采用案例研究方法。本論文選擇的案例為中國天津的橋園公園和美國德克薩斯州的伊萊恩一查爾斯西蒙斯公園。通過對比來自2個不同國家的公園案例,一方面可以體現這一計劃對“已建成”項目的選擇取向,另一方面以豐富城市公園景觀這一類型在不同國家的社會價值方面的評價指標。2個案例的研究內容參考了LPS系列的官網資料和項目的其它詳細資料介紹。
3.1天津橋園公園的社會價值評估
橋園位于天津市河東區(qū),河東區(qū)屬天津中心城區(qū),占地40km2,人口63萬。場地原為打靶場,場地低洼,有魚塘若干;地面建筑物已被拆除,殘留楊、柳樹若干(見圖2)。公園東南兩側為城市干道,是公園與城市的活躍交界面,西北朝向衛(wèi)國道立交橋呈扇形展開,占地22hm2,周邊社區(qū)人口近30萬。
3.1.1公園設計內容。橋園公園于2006年4月建成,是天津市城市環(huán)境改造的重點工程之一,也是天津市一大特色公園。公園的景觀構成有:公園邊緣的城市林蔭帶、分布于林帶內的高臺——沉床園(下沉庭院)帶、濕地——湖泊帶、疏林草地——高臺帶、群落取樣區(qū)、露天劇場、橋文化博物館以及餐飲、酒吧等建筑。通過可再生設計、植物適應和演替的自然過程,將一塊22hm2的垃圾場改造成為一個低維護成本的城市公園。
3.1.2公園社會價值體現。由于場地位于交通干道和居民區(qū)之間,原來又是一處垃圾場,因此調查內容主要集中在公園的建成對附近居民的影響,及生態(tài)處理方法對污染環(huán)境的改善方面。公園的社會價值評價主要從噪音減輕、可達性、休閑及社會價值、教育價值等方面考慮。其社會績效指標總結如下:
指標一:經實地測量,公園外的噪音級70dB,公園內的噪音級減為50dB(噪聲測試點見圖3)。
指標二:為附近20000名居民提供了更易到達的綠地,他們現在步行不到15min就能到達公園,另外還有26條公交路線到達這里。
指標三:橋園公園是一個重要目的地,每年有35萬人參觀,他們大多數來自附近社區(qū)。在這些參觀者中,超過50%為老年人,40%為兒童。
指標四:為附近學校約500名兒童提供了橋文化教育機會,另外學生們可以參加夏令營和在鄰近的橋文化博物館定期舉辦的活動。
指標五:提高了公園使用者的生態(tài)和環(huán)境保護意識,83%的被調查者說他們喜歡公園的生態(tài)風格。
3.2伊萊恩-查爾斯西蒙斯公園的社會價值評估
伊萊恩-查爾斯西蒙斯公園于2009年10月落成,為所在地區(qū)的人們提供用以體驗藝術、音樂、歷史和文化等戶外設施的機會。公園位于達拉斯AT&T;表演藝術中心,是迅速發(fā)展的達拉斯藝術區(qū)的核心地帶。場地原為停車場,后連同場地內的歌劇院設計,一并改造為劇院的入口廣場及戶外演藝空間,并與一所社區(qū)高中和一個交響樂中心聯系起來,成為所在地區(qū)中必不可少的空間核心(見圖4)。
3.2.1公園設計內容。公園包含一個帶有倒映池的廣場,一個側庭院,設有咖啡茶座的綠地,通往劇院的綠植坡道,一處抬升的街景,以及一個帶有下凹式綠地的戶外表演平臺。倒映池上方是一個從歌劇院延伸出來的遮陽頂棚,起夏季遮陽作用。場地景觀既作為庭院,服務于每日來此的數千名觀眾,同時又是吸引公眾前來的開放空間和區(qū)域目的地。
3.2.2公園社會價值體現。由于場地作為供人們駐足停留之所,而且作為地處中心區(qū)域的城市空間,它們?yōu)槌鞘芯用窈陀稳颂峁┝松缃缓蛫蕵穲鏊9珗@的社會價值評價主要從休閑及社會價值、景觀質量、健康舒適等方面考慮。公園社會績效指標總結如下:
指標一:場地作為AT&T;表演藝術中心的入口庭院接待了約408000名觀眾。公園還會舉辦賣票及免費的戶外音樂會、每周免費鍛煉課程以及地區(qū)級藝術活動。
指標
:調查結果顯示人們常常在公園內進行休閑活動。調查了進入場地的938位使用者,他們平均逗留時間為10min。22%的使用人群在公園中坐下來,他們的平均逗留時間為18min。14%的使用者在水池中穿行或嬉戲。
指標三:90位受訪者中的95%表示主要通過文藝表演、水景、花園設計和雕塑,場地的藝術氛圍和藝術活動得到提升。
指標四:92%的受訪者表示通過創(chuàng)建一個戶外化、具有吸引力、可供朋友聚會的場所,他們提高了生活質量,還提升了對場地的認知。
指標五:89%的受訪者表示場地提升了他們對于城市的認知(53%的受訪者表示非常認同)。
4結論
總的來說,城市公園景觀的社會價值在不斷地滿足人的生理、發(fā)展及精神需求中增加。LAF的景觀績效內容使城市公園景觀的社會價值更加具體和豐富。其主要社會價值如下:
4.1提供健康宜居的生活環(huán)境
通常位于住區(qū)附近的城市公園景觀為人們提供了更健康與舒適的戶外環(huán)境;同時還可以緩解城市居住問題,如:減輕噪音污染、凈化空氣質量和保障出行安全等;另外部分種在有經濟作物的城市公園還可進行食物生產。人們享受“自然”和安全生活的基本生理需求得到滿足。
4.2合理分配社會資源
城市公園景觀為附近居民提供了更易到達的綠地,實現城市人均公園綠地面積的公平配比;還為附近兒童和學生提供了地域文化教育的機會,如橋園公園舉辦的相關教育活動和參觀橋文化博物館;人們常常在公園進行休閑活動、逗留嬉戲,促進人與人之間的交流活動,增進社會關系融合。
4.3增強城市認知和文化認同感
富有地域性的公園景觀協(xié)助人們感知城市,同時保護城市文化;自然生態(tài)設計的公園喚起使用者的生態(tài)和環(huán)境保護意識;公園內的活動和景觀使場地特定的氛圍得到加強,如受訪者評價西蒙斯公園中的文藝表演、水景和花園設計等提升了場地藝術氛圍??梢哉f公園景觀的質量決定了它能給人們帶來的一切社會價值,認知城市和認同當地文化。
本文闡述了通過評價已建成景觀項目的社會績效指標來補充和完善城市公園景觀具有的社會價值內容。社會績效指標來自于LAF的LPS系列,目前該項目仍在不斷改進和完善過程中,在所難免地存在不足與挑戰(zhàn)。但無論是從理論上、歷史發(fā)展規(guī)律角度,還是實際出發(fā)角度,三者相互融合,才能更準確地定位城市公園景觀的核心社會價值。
(收稿:2017-04-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