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琦 俞一峰
1.1 一般資料 選取2010年8月~2012年6月在江陰市人民醫(yī)院行手術治疔的結直腸癌患者, 年齡25~85歲, 平均年齡(61.5±10.1)歲。隨訪采用門診復查、電話、書信、電子郵件等方式進行。無病生存期定義根治性治療后到腫瘤復發(fā)或因各種原因出現(xiàn)死亡的時間, 以月為單位計算。至研究終點(2017年5月)。其中具有完整隨訪資料者138例, 隨訪時間(43.9±21.6)個月。
1.2 MSI檢測
1.2.1 核酸提取 血液標本:采用新景血液提取試劑盒;DNA無需稀釋, 直接用于聚合酶鏈反應(PCR)。石蠟標本:采用QIAGEN石蠟提取試劑盒;DNA稀釋至20 ng/μl用于PCR的模板。核酸定量:使用Qubit進行核酸定量。
1.2.2 試劑 引物為NR-21、NR-24、NR-27、BAT-25、BAT-26, 產(chǎn)物長度分別為110 bp、132 bp、154 bp、123 bp、122 bp, 修飾方法分別為5'-FAM、5'-FAM、5'-HEX、5'-TMR、5'-HEX。
1.2.3 操作步驟 反應體系的配制:以一個位點的體系配制為例。從-20℃冰箱中取出試劑以及待檢樣品DNA, 待其融化后, 短暫離心, 將管壁和管蓋上的液體收集到管底。在試劑準備區(qū)配制20 μl PCR反應體系, 各組分及添加量如下。
1.2.4 PCR擴增 在擴增區(qū)按如下的反應條件進行PCR擴增 :94℃ 4 min, 94℃ 30 s、58℃ 30 s、72℃ 30 s 10 個循環(huán) ,94℃ 30 s、53℃ 30 s、72℃ 30 s 30 個循環(huán) , 72℃ 30s, 10℃ ∞。
1.2.5 瓊脂糖凝膠電泳鑒定結果 取3 μl PCR擴增產(chǎn)物混合2 μl loading buffer, 在1.5%瓊脂糖凝膠上直接點樣, 120 V電泳20 min, 于凝膠成像儀下觀察結果。
1.2.6 混合各位點PCR產(chǎn)物送毛細管電泳分析 將血液和石蠟樣本五個位點的PCR產(chǎn)物分別混合成一管約15 μl的混合物, 各位點PCR產(chǎn)物的添加量視電泳條帶亮度而定, 若五個位點條帶亮度一致, 則添加比例為1∶1∶1∶1∶1;若條帶亮度有差異, 則根據(jù)實際情況適當調(diào)整添加比例, 條帶較亮的可適當減少添加量, 反之, 條帶較暗的則可適當增加添加量。將混合好的產(chǎn)物外送進行毛細管電泳分析, 送上海生工生物測序。
1.3 免疫組化檢測四種MMR蛋白 10%中性磷酸緩沖福爾馬林固定24~48 h, 常規(guī)脫水、固定、石蠟包埋, 免疫組化檢測四種MMR蛋白。①MLH1, 兔單抗, 克隆號ES05, 即用型;②PMS2, 兔單抗, 克隆號EP51, 即用型;③MSH2, 兔單抗,克隆號FE11, 即用型;④MSH6, 兔單抗, 克隆號EP49, 即用型;上述一抗均為SANTA CRUZ公司。所用二抗是DAKO EnVision TM二步法抗兔、鼠通用型免疫組化試劑, 所用免疫組花儀是DAKO AutostainerLink 48。每張切片含有正常腸黏膜、腫瘤周圍組織、炎性組織作為內(nèi)對照。判斷標準為內(nèi)對照細胞核陽性而癌組織全陰性(即沒有1個細胞核染色)時, 表面該蛋白表達缺失[1,2]。兩名病理科主治以上醫(yī)師閱片,如果有分歧, 請第三名高年資病理科醫(yī)師裁決。
1.4 觀察指標 比較138例患者基因檢測同免疫組化檢測結果, MSI-H腫瘤的影響因素, MSI與術后化療的關系。
1.5 統(tǒng)計學方法 采用SPSS19.0統(tǒng)計學軟件處理數(shù)據(jù)。計量資料以均數(shù)±標準差( x-±s)表示, 采用t檢驗;計數(shù)資料以率(%)表示, 采用χ2檢驗。用Kaplan-Meierk生存曲線進行生存率估計, 以Log-rank進行生存率的比較, P<0.05表示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2.1 基因檢測同免疫組化結果 基因檢測103例MSS, 4例為MSI-L, 而免疫組化檢測發(fā)現(xiàn)MSI-H, 免疫組化顯示4例中PMS2缺失2例, MSH2缺失1例, MSH6缺失1例。
2.2 MSI檢測基本特征 31例(22.5%)為MSI-H, 36例(26.1%)為MSI-L, 71例(51.4%)為MSS。通過MSI分析, MSI-H男女比例為11∶20;18例≤65歲, 13例>65歲;腫瘤分期Ⅱ期19例, 腫瘤分期ⅢA期10例, 腫瘤分期ⅢB期2例;有無癌結節(jié)比例為0∶31;有無脈管侵犯比例為3∶28;有無神經(jīng)侵犯比例為2∶29;有無淋巴結有無轉移比例為12∶19;右半結腸9例, 左半結腸3例, 直腸 19例;組織學類型:非黏液癌23例, 黏液癌8例;CEA:26例≤5, 5例>5。MSIL+MSS的男女比例為46∶61;63例≤65歲, 44例>65例;腫瘤分期Ⅱ期73例, 腫瘤分期ⅢA期22例, 腫瘤分期ⅢB期12例;有無癌結節(jié)比例為7∶100;有無脈管侵犯比例為8∶99;有無神經(jīng)侵犯比例為3∶104;有無淋巴結有無轉移比例33∶74;右半結腸18例, 左半結腸4例, 直腸85例;組織學類型:非黏液癌81例, 黏液癌 26例;CEA:90例≤5, 17例>5。MSI-H腫瘤在性別、年齡、腫瘤分期、組織學分型、CEA升高與否、腫瘤部位、淋巴結是否轉移、神經(jīng)侵犯與否、脈管侵犯與否、有無癌結節(jié)同MSI-L和MSS腫瘤相比, 差異均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
2.3 MSI與術后化療的關系 Ⅱ期MSI-H化療9例, 未化療10例;Ⅱ期MSI-L或MSS化療44例, 未化療29例。Ⅲ期化療38例, 未化療8例。Ⅱ期中MSI-L或MSS患者卡培他濱(希羅達)單藥化療、FOLFOX4、XELOX方案, 5年生存率分別為66.7%(6/9)、57.7%(15/26)、77.8%(7/9), 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Ⅲ期患者希羅達單藥化療、FOLFOX4、XELOX方案,五年生存率分別為27.3%(3/11), 26.1%(6/23), 50.0%(2/4), 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MSI-H 31例, MSI-L、MSS共107例, 兩組患者5年無病生存率分別為71.0%(22/31)和44.9%(48/107), 比較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Ⅱ期MSI-L或MSS患者化療后5年生存率為63.6%(28/44)明顯高于未化療41.4%(12/29), 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
本次研究中, Ⅱ期中MSI-L或MSS患者中有7例有神經(jīng)脈管侵犯、癌結節(jié)等多種高危因素行化療, 僅有2例存活高于5年, 1例有高危因素者未化療。說明Ⅱ期結直腸惡性腫瘤有相關高危因素預后不佳[3-5]。如果去除有該高危因素, 將剩下的Ⅱ期檢測為MSI-L或MSS病例進行統(tǒng)計, Ⅱ期MSI-L或MSS患者化療后5年生存率為63.6%(28/44)明顯高于未化療41.4%(12/29), 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本研究納入的化療方案有三種, 分別為希羅達單藥化療、FOLFOX4、XELOX, 研究顯示Ⅱ期和Ⅲ期三種化療方案間比較, 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既往研究認為5-FU 聯(lián)用其他化療藥物時, 會改變 MSI 對化療藥物的預測價值, 尤其是加入 dMMR 結直腸癌敏感的奧沙利鉑, FOLFOX 化療方案的結直腸癌中 MSI 可能是預后良好的一種標志, 尤其是Ⅲ期。但因為本研究中Ⅲ期患者總共有46例, 其中XELOX方案化療僅4例, 樣本量較少, 與相關研究結果不符, 結果不一定客觀準確, 需進一步增加樣本量, 以作進一步研究。
[1] Kim H, An JY, Noh SH, et al.High microsatellite instability predicts good prognosis in intestinal-type gastric cancers.J Gastroenterol Hepatol, 2011, 26(3):585-592.
[2] Horvat M, Stabuc B.Micros atellite instability in colorectal cancer.Gastroenterology, 2010, 138(6):2073-2087.
[3] 楊柏林, 賴仁勝, 金黑鷹 , 等.應用熒光多重聚合酶鏈反應法檢測結直腸癌微衛(wèi)星不穩(wěn)定.中華實驗外科雜志, 2007,24(3):301-303.
[4] Koopman M, Kortman GA, Mekenkamp L, et al.Deficient mismatch repair system in patients with sporadic advanced colorectal cancer.British Journal of Cancer, 2009, 100(2):266-273.
[5] 董銳增, 蔡宏, 莫善兢, 等.散發(fā)性多原發(fā)大腸癌微衛(wèi)星不穩(wěn)定研究.腫瘤學雜志, 2005, 11(5):363-3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