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 平
(長沙航空職業(yè)技術學院,湖南長沙 410124)
三百年前,白銀都流到哪兒去了?全世界都在問。英國人說,流到中國去了,因為英國人好喝中國茶。英國曾派馬戛爾尼到中國來,想改變喝出來的尷尬:對外喝丟了新大陸——“波士頓傾茶事件”,對內喝出了“貿易逆差”。17-18世紀,全世界流行“吃茶去”,中國,是唯一能出口茶葉的國家。一口中國茶,通過一條海路,兩條陸路,經由南亞、中亞、西亞抵達歐洲,打通了全球經濟的“任督二脈”,喝通了全世界。而今,世界各地茶葉無處不在,茶葉消費超過了咖啡、巧克力、可樂、碳酸飲料和酒精飲料的總和。中國茶,正憑借自然、健康、審美、和諧等獨特魅力,獲得全世界的青睞和喜愛。英國艾倫·麥克法蘭在《綠色黃金:茶葉帝國》中說道:“只有茶葉成功地征服了全世界?!?015年,習總書記在倫敦金融城發(fā)表演講指出,“在漫長的歷史進程中,中國人民和英國人民都創(chuàng)造了燦爛的文明,對人類文明進步產生了深遠影響。中國是茶的故鄉(xiāng),英國則將下午茶文化發(fā)揮到極致?!弊鳛椴铇涞脑a地和茶文化的發(fā)祥地,中國對茶的發(fā)現和利用,已有四、五千年的歷史。一般認為,茶文化就是人類在發(fā)展、生產和利用茶的過程中,以茶為載體,表達人與自然以及人與人之間產生的各種理念、信仰、思想情感和意識形態(tài)的總和,蘊含著進步的歷史觀和世界觀,是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有著強大的社會功能價值和作用。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必須發(fā)揮文化引領風尚、教育人民、服務社會、推動發(fā)展的作用,建設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傳承體系,弘揚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
文化自信是指文化主體對身處其中作為客體的文化,通過對象性的文化認知、反思、批判、比較及認同等系列過程,形成對自身文化價值和文化生命力的確信和肯定的穩(wěn)定性心理特征。文化自信是能增強人們精神追求的文化軟實力,是民族國家及政黨對自身文化價值的充分肯定和積極踐行。茶文化作為我國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中的重要組成部分,其追求和諧、仁愛、身心健康的文化精神自信傳承,影響著一代又一代?,F階段的經濟發(fā)展速度、深度和廣度較快,在各類碎片化信息的影響下,高校學生對傳統(tǒng)文化的自信心逐漸缺失。高校思政課堂上,也以“政治教育”為主,缺少文化教育以及對文化自信的滲透。十八大以來,在習總書記對傳統(tǒng)文化的尊崇以及對核心價值觀、文化自信的倡導下,發(fā)揚傳統(tǒng)文化,提升大學生敬畏心以及本民族的文化自信,以茶文化精神為主的文化傳承,逐漸融入高校學生的日常生活中。在校內宣講、道德考核、文化評測中,茶精神都被當做基礎學習對象大力發(fā)展弘揚。
茶文化自信不僅包含了追求平等和諧的茶精神自身,還包含了茶科學、茶經濟、茶藝術等各個方面的文化自信。為增強文化自信的深度和廣度,茶文化有其自身的戰(zhàn)略手段。一方面,在文化自信下的“一帶一路”戰(zhàn)略,不僅能提升我國大國形象,在全球經濟大環(huán)境下保持自身政治體系以及經濟發(fā)展脈絡不動搖。還能通過萬里茶文化、絲綢之路,與其他國家共同打造區(qū)域合作平臺,促進經濟融合與文化包容的同時,展示文化自信,提升大學生對國家的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另一方面,在“人類命運共同體”的基本理念下,加強與各發(fā)達國家的緊密聯系,在合作中顯示社會主義發(fā)展中國家的軟實力。只有在國際舞臺上積極活躍、主動出擊,才能提高文化自信,讓文化自信滲透在思政教學中。
首先,文化自信能夠以正能量的文化事例帶動大學生對傳統(tǒng)文化的興趣,弘揚傳統(tǒng)民族精神的同時,增強對國家的高度自豪感和民族自信心。例如在“人類命運共同體”研究下的“一帶一路”戰(zhàn)略,便讓大學生感受到了國家的強大、扶助弱小的精神以及文化自信的宏觀戰(zhàn)略。從國家的行為上,增強了對國家文化自信的認同,并且也能夠以自信心為基點,個人踐行扶助弱小、與他人合作發(fā)展的活動,對大學生的思想政治品德在社會上的踐行,有良好的促進作用及強大的社會精神價值。其次,文化自信能夠促進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創(chuàng)新改革。茶文化的德育思維、和諧思維與思政中的道德教育、和平民主等觀點不謀而合;茶文化的廣博和茶鄉(xiāng)民族自信還能為思政教學提供更多新的案例,增強思政理論及實踐教學的底氣。由此可見,優(yōu)秀文化對我國教育改革具有重要的教育價值。
從功能作用上來說,茶文化與思想政治教育一樣,都是通過對優(yōu)秀價值觀的輸出,影響和改變大學生的世界觀。茶文化從禪茶文化和儒道思想出發(fā),思政從馬列主義出發(fā),共同促進高校學生對國家的認同感和自豪感。以此提高學生的道德素質和文化素質。從內容上來說,思政教學主要分為社會、個人、文化、政治四個方面,而茶文化在數千年的歷史演變中,所包含的內容基本能夠涵蓋思政教學的四大類。傳統(tǒng)的茶文化內容,還能為現代政治教育提供事例分析,以文化自信觀豐富思政案例教學。從思想內涵上來說,茶文化包含儒、道、佛理念、茶文化的禮法、藝術、器具使用都有深刻的精神內涵;而思政教育下的馬列主義及毛澤東思想等優(yōu)秀理論,以及社會主義改革開放道路實踐中得出的精神內核。綜上,茶文化與思政教學的契合度較高,茶文化融入思政教具有可行性。
經濟信息全球化的時代,為確保在融合圈中不被其他國家的文化和經濟所影響,促進各國能夠持續(xù)性的和諧共存、互惠互利。我國必須主動出擊,活躍在國際政治舞臺上。萬里茶文化“一帶一路”便是基于命運共同體概念下的文化自信戰(zhàn)略。我國不僅開發(fā)了萬里茶文化上進行“區(qū)域經濟共用體”的經濟戰(zhàn)略合作,還以文化輸出、支教大使等形式進行文化互動和交流。在2017年的中亞茶文化交流會上,基于“命運共同體”的發(fā)展模式,以茶文化為主題,與各國進行經濟文化的雙重交流,提高我國的軟實力和文化自信,為高校學生的思政教育提供了優(yōu)秀的案例支撐。
我國素質教育已實施多年,但應試教育所導致的負面影響仍依然存在。高校的市場思想政治教育模式與理念在某種程度上仍延續(xù)應試教育的僵化思維。殊不知應試教育的人才培養(yǎng)與素質教育的教學目標彼此間存在較大差異,甚至相互沖突。因此,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應從變革教學內容著手,主動將我國傳統(tǒng)文化的瑰寶——茶文化納入到教學大綱之中,憑借茶文化豐富的國學素養(yǎng)與人文情懷對抽象的思想政治教育進行補充。例如高??蓪⒉栉幕械摹昂椭C謙雅”思想內嵌到思想政治教育中去。并基于其文化理念對課堂教學進行優(yōu)化革新。另外,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多數流于形式。其實質就在于當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內容過于空泛,難以有效地吸引學生的注意力與關注度,甚至對泛而不精的思想政治教育內容產生抵觸情緒。而將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與茶文化有機融合,并將茶文化的思想精髓融入滲透到思想政治教育理念中去。教師依據教學內容選取茶文化知識進行針對性的講解,這有助于喚起大學生對思想政治理論的學習熱情,從而實現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系統(tǒng)化革新。
將茶文化融合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需要在多方主體共同努力、協調配合的作用下方能得以實現。而茶文化與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相融的過程更是一個復雜的系統(tǒng)工程,絕非能一蹴而就。不僅需要有更為寬松的環(huán)境、更需要政策引導、政府、高校以及社會各個層面的支持。
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作為當前及今后一段時期高校關鍵政治任務,高校黨委主體及教育主體應充分發(fā)揮自身各方資源的支持力度與特色優(yōu)勢。積極引進、吸收、發(fā)展茶文化。在教學師資力量配備方面,引進茶文化教學科研型素質人才,加強茶文化師資力量的建設。在教學課程設置方面,將融入茶文化理念的思想政治教育課程作為學分課、選修課或必修課,適當增加其在教育體系中的權重值。以此來有效的吸引更多的大學生參與到相關課程學習中來。最后要將茶文化教育與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育人理念與培養(yǎng)目標相融合,寓教于樂,采取學生喜聞樂見的方式與術語,有效激發(fā)其主動學習的內生性動力,以此將茶文化的思想精髓與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深度融合。
社會實踐是增強高等教育時效性與針對性的有效手段。因此廣大社會機構以及高校社會實踐基地,應當肩負起鼓勵大學生學習茶文化的社會責任。比如,積極引導鼓勵企業(yè)在人才招聘時,不僅重視學生的專業(yè)課成績,更應關注學生在校期間的思想政治學習情況,為德才兼?zhèn)涞拇髮W生提供更為廣闊的發(fā)展平臺。一段時期以來,我國部分高校在產學研一體化發(fā)展、引入社會力量辦學等方面的重視程度較為欠缺。諸多的社會辦學資源被閑置。鑒于此,應積極的鼓勵更多的茶文化社會研究與教育力量,憑借學術交流、培訓授課等方式方法來深度參與到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中來。
實現茶文化與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深度融合,不能脫離政策扶持與政策引導。即需要營造與培育良好的政策支撐環(huán)境與教學發(fā)展氛圍。首先,國家教育部門需要在頂層設計層面制定出臺鼓勵茶文化與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相融合的指導意見與實施辦法。以制度體系來有效的引導以茶文化為代表的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研究挖掘力度;其次,在科研經費的分配與使用方向上,應著力向茶文化與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方面傾斜,以進一步夯實茶文化與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融合的物質基礎與現實條件;再次,在學科安排上,特別是爭創(chuàng)“雙一流”建設方面,要進一步凸顯對于以茶文化為代表的傳統(tǒng)文化的重視程度,進而形成強烈的示范效應與政策導向,鼓勵高校進一步擴大相關課程的開發(fā)力度與教學規(guī)模,形成系統(tǒng)完備、運轉協同的傳統(tǒng)文化與思想政治教育深度融合教學體系。
思想政治教育作為高校首要政治任務,其自身的科學性、系統(tǒng)性與完備性程度直接決定了受眾對象——大學生群體的政治素養(yǎng)。而文化自信作為“四個自信”中底蘊最為厚重、影響最為深遠的自信樣態(tài),其對于塑造大學生馬克思主義世界觀、價值觀與人生觀具有十分重要的現實意義。但需要看到的是,一段時期以來,部分高校在思想政治教育、培育文化自信方面存在能力短板及現實制約。而化解此類問題的行之有效的策略便是充分的挖掘以茶文化為代表的中華傳統(tǒng)文化優(yōu)秀元素,為高校思思想政治教育提供豐富的教學語料。而這就需要高校主體、社會群體與國家整體彼此間充分協同,給予政策、資金的支撐。以此為基礎,深入挖掘以茶文化為代表的中華傳統(tǒng)文化思想精髓,增強文化自信,并進一步增強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時效性與針對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