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衛(wèi)生出版社(北京,100021)
郝勝利
湖北省知名中醫(yī)舒鴻飛在腦梗死和腦膜瘤手術后仍頑強筆耕,著成《杏林四十年臨證手記》。是書約27萬字,分“學術見解”、“學醫(yī)方法”和“臨床心得”三章,已由人民衛(wèi)生出版社于2013年12月出版,并于2014年6月和2015年7月重印。
醫(yī)書之價值,以是否合乎臨床實際而別其優(yōu)劣。若脫離臨床,其理論雖精,文筆再好,亦非上乘之作。觀本書的最大特色,在于始終能結合臨床實際,使讀者能學以致用。筆者因工作需要曾對全書通讀,覺得有如下幾個特點。
舒老主要在門診工作,所接觸的病種廣泛,因而是書內容涉及內、外、婦、兒、五官科的疾病。書中既有經(jīng)方桂枝湯等的運用體會;也有時方如升降散的臨床心得;還有當代醫(yī)家自創(chuàng)的“專方”如夏度衡教授的“肝胃百合湯”的驗證。其內容可謂豐富。
書中“專方”和“單方”,以《中醫(yī)雜志》等期刊上介紹的為主,也有《中醫(yī)臨證備要》等書的經(jīng)驗方,亦有作者自創(chuàng)的“頭痛六味飲”。作者搜集的“專方”和“單方”,有1000余首,惟以是否符合臨床實踐作為取舍的標準,未曾親自驗證者概不采用,故收錄的專方僅138首,單方26首,可謂嚴謹。
在“驗證專方集成”里,以辨病施治為主,列出“通用方”;以辨證施治為輔,舉出加減法。如白細胞減少癥以三棱補血湯治之,倘有陰虛內熱之證者,加苦參,若有陽虛見證者,加淫羊藿??梢姡娌∨c辨證相結合是其特點。
原作者對“白術前仁湯”的方義并無解釋。但舒老謂:“本方以大劑量白術健脾以止瀉為君,因脾胃主運化,脾氣升清,胃主降濁,清升濁降,運化正常則瀉止。輔以前仁,‘另開支河’,‘利小便即所以實大便’。加山楂炭意在一則取其健脾止瀉之功,二則取其收斂固澀作用?!比绱藙t對原方治療水瀉的機理闡釋得恰如其分。
一學生感冒一周,用中西藥治療,發(fā)熱不退,斷為暑濕,經(jīng)用藿香、苡仁、香薷和葛根等,3劑后發(fā)熱得退。但勞動數(shù)天后,寒熱又作,并伴氣虛之證,辨為勞復,遂用生脈飲為主,佐以小柴胡湯。三診時訴,惡寒雖消失,但仍發(fā)熱,用補中益氣湯為主,佐六一散而愈。由此可見老師辨證施治之功底,選方用藥之靈活。
一患者口瘡40余天,伴胸悶,苔白膩而厚等,當?shù)財?shù)醫(yī)治療無效。詢之素有口瘡,又于勞動后汗出淋雨而致,辨為痰濕遏于外,虛火郁于內,故治當先解外以化痰濕,后治內而補陰虛。王肯堂指出,陰火得濕愈焰,遇水益熾,這正是本例“滯水”后加劇之故。因“滯水”所致之痰濕不除,則虛火無從治療,因而在治療時要先標后本。故先用清熱化濕祛痰法,以藿樸夏苓湯加減,后用引火歸原法治其虛火而愈。孰先孰后,治標治本,當權衡具體情況而定。
總之,本書雅俗共賞,既可供初學者、中醫(yī)院校學生參考,也可作為家庭日常備用書,其對疑難病的治療思路和變法的運用等,即使是久于中醫(yī)臨床者亦不無啟迪作用。
是書每個醫(yī)案或專方、單方下,附有“按語”或“運用體會”,多為經(jīng)驗有得之悟,雖寥寥數(shù)語,卻鉤玄提要。如在引用古代醫(yī)家論述時,多恰到好處。以三棱補血湯中黃芪補氣,卻配伍破血之三棱為例,就引用了張錫純:“無瘀亦可借其流通之力,以行補藥之滯,而補藥之力愈大也。”此語的引用道出了二者配伍的奧妙。
有的還將兩案進行對比,分析其異同。在“三七、西洋參粉治癃閉”下:“與桔梗、琥珀藥對相比較而言,彼治急性者,此治慢性者;彼則取效快,此則見效慢。”如此則使讀者從中開拓思路,擴大視野。
作者在驗證專方過程中發(fā)現(xiàn):一是有些專方還不止作者所介紹的主治病種,如“舒肝開肺方”就能治療腸梗阻;二是中醫(yī)某些理論有其不足,如臨證須用一分為二的觀點來看“治吐血三要法”;三是有些專方在運用時,有一主癥即可,不必悉俱;四是某些專方服后有“瞑眩”現(xiàn)象。這些來自于實踐中的體會,寫得十分翔實。
將他人效方運用于自己和家人,能實事求是,令人信服。如作者患口瘡,動輒10余天不愈,經(jīng)用西藥不效。一次試用引火歸原法,8劑而愈。小孫女間歇性腹痛三月余,疑為腸痙攣,處以小建中湯合烏梅丸,8劑而痛止。
對一些中醫(yī)有爭議的問題,如大劑川芎治療頭痛,作者搜集古今資料后用大劑川芎為主組成”頭痛六味飲”,不僅治愈了自己的頭痛,而且驗證50余例,療效滿意。補陽還五湯中,黃芪究竟多大劑量合適,作者通過臨床病例觀察后認為,從30g開始,以后可根據(jù)病情變化和服藥后有無副作用逐漸加量,而不必拘于120g之說,這一看法頗合臨床實際。
一人盛夏感寒,診時著長大衣在烈日下曝曬,仍惡寒無汗,舒老據(jù)證逕用麻黃湯而安。盛夏敢用麻黃湯,自是有膽有識。是知治病當以病機、證候為依據(jù),不能徒以節(jié)令而遮蔽眼目。從經(jīng)方應用的驗案歸納出“經(jīng)方應用四個要點”。以上表明,舒老不僅善用經(jīng)方,而且還有所發(fā)揮。
對今人所創(chuàng)立的專方,舒老亦根據(jù)病情而加減:如“項背腰脊強痛方”是老師常用之方,一患者腰痛每次發(fā)作即用此方3~5劑而痛止。一次腰痛發(fā)作,自用此方7劑不止,舒老詢其腰痛與既往無異,唯背脊稍感惡寒,即加入一味狗脊而痛止。方隨病而選定,藥隨證而加減,體現(xiàn)出了舒老的用藥經(jīng)驗。
第一是講究修辭手法的運用,追求某種韻律美。如“發(fā)憤鉆研中醫(yī)理論,潛心從事中醫(yī)臨床,業(yè)余兼職教學”?!鞍l(fā)憤”、“潛心”與“業(yè)余”,“鉆研”、“從事”與“兼職”,“理論”、“臨床”與“教學”都形成了十分工整的對仗。“重視博覽,更重精讀”等六個“重視”和“更重”形成了排比句。這些對仗和排比句的運用無疑既增強了說服力,也使讀者有明顯的節(jié)律之感。
“胃下垂升提加重,和胃降逆收功”;“高血壓潛鎮(zhèn)無效,滌痰祛瘀得降”;“陽痿病溫腎加劇,清利濕熱獲瘳”;“膽囊炎清泄不應,溫肝暖中取效”。句中“加重”、“無效”、“加劇”和“不應”都是療效不好之意,而“收功”、“得降”、“獲瘳”和“取效”,則是療效滿意之謂。這同義或近義詞的變換運用,既使語言富于變化,增加了句子的表現(xiàn)力,也給讀者以藝術的感受。
“如附子、細辛配麻黃則解表,配大黃則通里,一味藥的更換使治有表里之異。麻黃、杏仁、甘草配桂枝則散寒,配石膏則清熱,一味藥的差異使治有寒熱之分。人參、干姜、甘草配白術則理中焦,配附子則救下焦,一味藥的改變則治有中下之別?!本渲小敖獗怼迸c“通里”、“散寒”與“清熱”、“理中焦”與“救下焦”,均是工整的對仗?!案鼡Q”、“差異”與“改變”,“異”、“分”與“別”則是同義詞的變換運用。這里同時運用了對仗與同義詞的變換,生動活潑,是語言美的體現(xiàn)。
第二是運用了照應和過渡的方法,做到了前后的內容連貫,加強了本書的整體性?!霸凇畬W術見解’下已經(jīng)論述了辨證論治有一定的局限性,辨病論治則存在著一定的片面性。因此,余在臨證之際,既講究辨證論治,又注重辨病論治?!薄坝嘞矊⒔?jīng)方與時方合用,這已在‘合方運用萃要’述及,這里要介紹的是升降散與四逆散的合用?!边@類照應的運用,它既使前后的內容相互聯(lián)系起來,加強了整體性,又避免了前后內容的重復。
“運用經(jīng)方,固然必須抓住主癥……但還要注意煎服之法和飲食調理,否則會功虧一簣?!薄芭R床上急性膽囊炎屬實熱者固然多見,但本例卻屬虛寒?!薄俺晒Φ慕?jīng)驗固然需要總結,失敗的教訓也需要吸取?!鼻罢呤潜硎具M一層之意,后二者則向相反的方向轉化,故均用表示過渡的關聯(lián)詞語“固然”,使前后的內容彼此連貫,加強了文章的整體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