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兆順
【摘要】在實際的語文教學中我們常常會有這種感覺:相比小學生,中學生的年齡增長了、年級升高了,但他們的語文水平卻沒有得到相應的提升,大部分學生還停留在小學高年級階段。特別表現在寫作文上,一讓寫到作文就憂心忡忡,愁眉苦臉,無話可說,硬要求學生寫出來的文章錯別病句連篇,文章沒有章法,內容缺乏真情實感。出現以上這些情況的原因是因為學生平時讀書少、不注意積累語文素材,導致語文“營養(yǎng)不良”,語文基礎薄弱。
【關鍵詞】閱讀積累梳理語文課程標準指出:“語文課程應致力于學生語文素養(yǎng)的形成與發(fā)展?!焙螢檎Z文素養(yǎng),語文素養(yǎng)又是怎么形成的?學生語文素養(yǎng)的形成與發(fā)展,歸根結底就是引導學生多讀書,通過讀書積累語言,最終把積累到的書中的語言為我所用。所以,指導學生在閱讀中梳理和積累知識,讓中學生掌握梳理和積累知識的方法是提高中學生語文水平的關鍵所在,下面就談談我自己在多年的語文教學中關于指導學生知識積累的認識和做法。
一、積累和梳理的內容
既然學習語文,積累和梳理的功夫如此之重要,那么學生在實際的學習過程中需要積累什么,梳理什么呢?
1.首要的是積累字詞句。初中階段需要認識3500個左右常用的漢字,要掌握能夠滿足日常生活、工作學習和社會交往所需要的詞匯,要求如果再高一點,則希望學生能掌握盡可能豐富的詞語。這些詞語包含現代漢語的普通詞語和一些必要的專門詞語和日常生活中的“熟語”,能力好的學生還要掌握文言文中比較常見的一些實詞和虛詞。要通過誦讀積累一些精彩的文學篇章,小學至初中九年級課外閱讀量要達到400萬字以上。另外,許多學生喜歡將一些名言警句摘抄到筆記本上背誦,這樣做是有一定道理的,因為這些名言警句總能給人以智慧的啟迪,利于培養(yǎng)學生的愛國情感和積極地人生態(tài)度及正確的價值觀的同時,可以提高學生語言表達的能力。
2.在語文教學過程中,還需要指導學生積累和梳理語文知識。這里的“語文知識”是指語文學科的基礎知識,涉及到拼音和文字、詞語和短語及其意義、句子和篇章的結構規(guī)律等,要讓學生根據生活情境,恰當的組織語言材料,正確地表達自己的思想。
3.重視相關素材的積累,包括生活經驗和思想素材。我們要求學生成為積累素材的有心人,讓學生養(yǎng)成積累素材的習慣,能隨時捕捉生活中能觸動心靈的人、事、物、景等,一時的所見所聞所思所得,可能稍縱即逝,學生必須具備能捕捉這些事物的能力,把這些信息收藏在自己的素材庫中,豐富自己的知識儲備。
4.積累語言運用的范例。運用語言的范例包括在語言運用過程中的典范用例、錯誤用例和文句修改案例(如關于字句推敲、詩文錘煉的故事軼聞;日常生活中存在語病的句子及其修改方法等)。通過對那些語言材料的梳理,讓學生抓住規(guī)范使用語言的規(guī)律及其具有代表性的語句語段。還可以讓學生掌握諸如漢語的基本句式和基本的表達方式之類的語言表達模式。
5.重視學習方法的積累和梳理。經過七八年的學習,學生也掌握了很多的學習方法,比如批注的方法、做筆記的方法、制作卡片的方法等等。這些方法的掌握都是學生經過長期的積累和梳理得到的。教師重視學生掌握學習方法的指導,讓其終身受益。
二、積累和梳理知識的途徑
1.在誦讀中積累語言。背誦是最有效的積累方法。經典的語言材料,包括古今詩文名篇,名言警句等,必須要求記誦。正所謂:“熟讀唐詩三百首,不會作詩也會吟。”通過背誦大量的古今中外名篇美文,豐富學生的語言積累,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yǎng)。《教育心理學》指出:“豐富的語言材料的儲備,是理解和運用語言能力的基礎條件,也是提高學生思維能力和智能活動水平的基礎”。這個完善儲備的手段,就是背誦。讀書是語文積累的重要環(huán)節(jié)。詞語篇章就是在讀書的過程中豐富起來的,良好的語文感覺是學生靠讀書讀出來的。大量的無聲閱讀會給我們帶來語文知識的積累,出聲的朗讀和背誦更是語文積累的一種重要手段。在讀的過程中,不但積累了大量的詞句篇章,而且也豐富了語文知識,增加了學生對語言的感受力和對文學作品的鑒賞能力。
在語文學習過程中及時積累梳理文言文知識。如為了能夠讀通、讀懂簡單的文言文,提高自身文化修養(yǎng),需要掌握一些常見的文言詞語和文言文用語習慣。要進行這方面知識積累和梳理,一是要加強對平日所學點點滴滴的積累。學完一篇課文后可以分別從“古今異義”“通假字”等角度歸類梳理課文中有關的字詞;二是一個階段的學習結束以后,進行一次系統(tǒng)的整理。例如,一個單元或者半學期,把學過的文言文里的詞語放在一起,按照上面的方法做一次梳理。
要注意課本中加強語言積累。課本所選的范文都是經過層層篩選的名篇佳作,文中具有豐富的詞語,優(yōu)美的句子,其遣詞造句生動、準確、精練,是學生豐富自己語言積累的最好材料。一段時間的學習后,將所積累的詞語做一些歸納梳理。例如,在學完一個單元的課文后,可以根據詞語的意思進行分類整理,如寫人的詞語、寫景的詞語、狀物的詞語等;也可按詞語的組成進行分類,如ABB、ABAB的疊詞,含有近義詞、反義詞的詞語,含有數字的詞語等等。要求學生把這些此類分類摘抄在筆記本上,在后面的學習中再遇到同種類型的詞語后隨時進行補充。寫作時嘗試在合適的地方用上這些詞語,使這些摘錄在本子里的詞語變成為儲存在學生大腦中的詞語,并且在使用過程中逐步加深理解,把握住其用法。
2.在博覽中積累語言。初中語文教師應該多安排學生開展課外閱讀,激發(fā)學生課外閱讀的興趣和積極性,使學生認識課外閱讀如同吃飯、睡覺,是不可或缺的。讓其在閱讀古今中外的名著名篇,瀏覽報紙雜志,觀看電影電視,收聽廣播,甚至在日常談話中處處留心積累。
指導學生養(yǎng)成寫筆記的習慣,養(yǎng)成“不動筆墨不讀書”的讀書習慣。俗話說:“好腦瓜比不上爛筆頭?!睂W生閱讀的材料很多,但是真正能留在學生記憶中的卻十分有限。為加深學生對所讀內容的印象,增加語言積累,指導學生寫讀書筆記是一種好辦法。讀書筆記立足于讀,落實于記。就類型而言,包括摘錄好詞好句、編寫寫作提綱、寫讀后感等,讓學生的思維和情感都能參與到閱讀的過程之中。
3.重視在社會活動中積累。由于書本上的知識都比較抽象,使其內化為學生的語文素養(yǎng)存在一定的困難,而生活中的語言更易于學生接受,所以學生在社會生活中積累的素材就顯得尤為重要。教師要鼓勵、組織學生多參加社會活動,豐富學生的閱歷。比如,我國古代遺留下來的文化遺跡有著豐富的文化內涵,是經得起我們用古代或現代文化的視角去審視、推敲的。一是要經常組織學生參觀當地的文化遺跡,讓學生在緬懷古人的過程中,把那種對古人文化精神、智慧力量的崇敬之情能內化為自己自覺學習的力量。二是要鼓勵學生進行綜合性學習,讓學生真真切切地體驗到合作與成功的喜悅。學生討論、調查、查引資料的過程原本就是一個探究的過程,更是一個重要的人文素養(yǎng)的積累過程。
總之,閱讀是積淀文化與培養(yǎng)文學素養(yǎng)的重要手段,對文學作品的閱讀更是學生成長中必要的文化積累。因此,培養(yǎng)學生良好的閱讀習慣、積累梳理知識的習慣是語文教學中的重要任務。
參考文獻:
[1]趙國海.淺談農村初中語文學習中積累習慣的培養(yǎng)[J].課外語文,2016,(07) :1.
[2]閆相同.問渠那得清如許——淺談在古詩文教學中指導學生積累寫作素材[J].新課程,2013,(09) :122.
[3]黃錦輝.立足素材積累,提高中學生的作文能力[J].中國科教創(chuàng)新導刊,2012,(12) :190.
[4]李靈元.為“貧血”的中學生“輸血”——中學生寫作素材的積累[J].新課程,2010,(02) :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