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希朝
“源流曲折行五百里”的南河,是漢水流域中游最大的支流。其源頭有兩支,南支為正源,發(fā)源于神農(nóng)架林區(qū),納關(guān)門河、苦水河于陽日灣匯合為粉青河,于雷公灘入襄陽市保康縣境。北支馬欄河,源于武當(dāng)山南麓,經(jīng)十堰市房縣、襄陽市??悼h的珠藏洞與粉青河交匯后,始稱南河。
南河干流東又有??悼h境內(nèi)的清溪河入?yún)R,北折瑪瑙觀入襄陽市谷城縣境,經(jīng)谷城縣城至城關(guān)鎮(zhèn)格壘嘴村入漢水。南河全長255公里,襄陽市(保康、谷城)境內(nèi)長141.5公里,谷城縣境內(nèi)長達74公里。流域面積為2710平方公里,平均年徑流量28.4億立方米。陽日灣以上河床為沙卵礫石覆蓋,兩岸土地貧瘠,植被不佳,胡家渡至入?yún)R口為丘陵、平川。南河流域氣候溫暖濕潤,年降水量900~1700毫米,多集中于夏季,為湖北省的暴雨中心之一,因此水土流失嚴(yán)重。
治理洪澇災(zāi)害的水利工程
南河下游,水流平緩,暴雨過后,上游洪水泛濫,下游又受漢水所阻,易發(fā)生洪澇災(zāi)害。據(jù)舊志所載,在清朝200多年間,谷城縣城曾發(fā)生過10多次大水災(zāi),“禾盡淹沒”“漂流者半”“廬舍殆盡”“水封城門”“街心行船”。自1949年至今,先后在韓家卡至二道溝修建一條7.5公里南河堤防,在上游修大型水庫1座,小型水庫9座,修主干渠70余公里,支渠100余公里。這些水庫總庫容9031萬立方米,其中興利庫容2835萬立方米,攔控面積55.5平方公里,有效灌溉面積27689畝。值得一提的是,在距谷城縣23公里處的胡家渡,于1980年建起了20世紀(jì)80年代最大的水電站——南河水電站。
南河“小三峽”風(fēng)景美如畫
雄偉的南河大壩,將河谷造成平湖,與兩岸奇峰秀山交相輝映,其景神似舉世聞名的長江三峽,被譽為南河“小三峽”。
“小三峽”景區(qū)分為五龍山區(qū)、香爐石區(qū)、溫泉娛樂區(qū)、白水峪區(qū),景區(qū)總面積242平方公里——香爐石、晶棺山、跑馬道、滴水巖、臥牛山、一線天、三疊泉、帽兒山等100多處景點連為一體。山纏水繞,峰回路轉(zhuǎn),水平如鏡,兩岸群山疊翠,峰險巖奇,綿延30余公里。此地屬典型的喀斯特地貌,溶洞群遍布各處。黃龍洞、娘娘洞、八仙洞、云霄洞、青龍洞、黑龍洞、蓮花洞等,洞內(nèi)鐘乳石千姿百態(tài),溫泉之水四溢,南河溫泉排名全國第四。還有宋朝狀元劉文龍讀書的“文龍書院”。難怪清乾隆五十七年(1792年)便有“小三峽“(馬肺峽、滴水峽、五龍峽)之稱。
東溝是南河風(fēng)景區(qū)的一條大峽谷,又稱“東溝大峽谷”,長14公里,這里遺存古民居、古山寨、古道觀。峽谷雖蜿蜒曲折,時寬時窄,但谷地卻平平坦坦,像一條充滿誘惑的畫廊逶迤延伸,被譽為“十里畫廊”。峽谷內(nèi)有經(jīng)年不斷的溪水流出,沿著小溪分布的農(nóng)家小院大都是明清建筑,青磚飛檐,雕窗畫梁,還有古水車、古造紙作坊……身處其中仿佛置身于古代居所。
“粉水澄清”歷史傳說也動聽
環(huán)山繞水的谷城,明清時即有著名的八景,依次為:粉水澄清、薤山疊翠、新店茅屋、君山群羊、后湖夜月、仙人古渡、文龍書院、承恩古剎?!胺鬯吻濉睘楣瘸前司爸住?/p>
南河之水,水面如鏡,水深丈余,清澈見底,可見魚游,相傳為漢丞相蕭何夫人脂粉之水,故名“粉水”。西漢開國宰相蕭何被封為陽侯,封地在今襄陽老河口市,其子蕭興為筑陽(谷城舊稱)縣宰。蕭興之母相國夫人到谷城游覽,見南河水渾,給百姓帶來諸多不便,就命丫鬟向南河撒了一把粉。頓時,南河之水得以澄清,陣陣清香從河面上飄來。從此南河就叫“粉水”,并被譽為“粉水澄清”。
據(jù)《嘉靖湖廣圖經(jīng)志書·卷八·襄陽詩》記載有《粉水澄波》(作者邊寔):
昔人漬粉此溪頭,因有佳名后世留。王鑒虛叨晴浴月,冰臺登嶺冷涵秋。
清代同治《谷城縣志》也記載了多位文人對南河“粉水澄清”的贊美之詩:
誰將粉色洗汪洋,相國夫人古跡影。此日一泓清澈底,臨流猶覺有余香?!餐ニ?/p>
一泓澄澈出南河,相國夫人古跡多。碎石磷磷泉里漱,游魚陣陣鏡中過。從來粉水歸襄水,未許清波雜濁波。徹底光明空色相,襟懷似此更如何!——蔣海澄
南河古漕運碼頭帶來谷城繁華
早在宋元時期,谷城粉水河邊就已有了早期碼頭,名曰上碼頭。明洪武二年(1369年),當(dāng)時縣令方文俊便在此基礎(chǔ)上建起了土城,從洪武到永樂50余年間,先后建起了中碼頭和下碼頭,其中中碼頭最為知名。水上運輸,古稱漕運,為歷代封建統(tǒng)治階級所重視。明洪武三年(1370年)谷城創(chuàng)建了河泊所,管理漕運事宜,置漕丁、漕船,進行水運。其作用一是供朝廷和京城人口的用糧,二是供應(yīng)軍隊作戰(zhàn)之需。
明末,中碼頭開始形成雛形,到清中葉已非常興盛。這里??康拇蠖际秋L(fēng)格各異的木船,主要有尖頭楸子、平頭楸子、擺江、劃子、駁船、襄扁子、麻瓢子等10多種。其載量也不同,就現(xiàn)在計量單位來說,尖頭楸子可載1.8噸,平頭楸子可達6噸,擺江載重27噸,襄扁子可達44噸。還有谷城人自己制造的南河楸子,它是根據(jù)南河水流湍急、灘淺灣多特點而造的一種尖頭無舵、前后用兩片大棹的特殊構(gòu)造船型。船長18米,寬2.7米,逆水行阻力小,容易分水破浪,險灘急流轉(zhuǎn)彎快,前后用棹不用舵,行駛敏捷便于越淺灘。
清中葉,南河民運有了較快發(fā)展,房、保、谷三縣盛產(chǎn)火紙、木耳、桐油等土特產(chǎn),年產(chǎn)量可達600多噸,每年出口原木、毛竹1000多噸,中藥材20多噸,由南河運到城關(guān)碼頭。
中碼頭的船只下行由漢水運輸?shù)綕h口,大量山貨(土特產(chǎn))運往漢口銷往外地。上行運回來的多是棉紗、煤油、紅礬、布匹、鹽、糖、百貨、瓷器等。
就連不識水戰(zhàn)的明末農(nóng)民起義領(lǐng)袖張獻忠,當(dāng)年率20余萬軍隊,也屯軍漢水和粉水沿線。為讓朝廷看到“八大王”的軍威,不惜趕造戰(zhàn)船百余艘,從粉水碼頭一直排列到格壘嘴、太平店(襄陽樊城區(qū))30里江河。戰(zhàn)船整齊,旌旗招展,軍威大振,令朝廷督撫刮目相看。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