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古平
【關鍵詞】中國教育研究社;《初等教育研究集(第1輯)》;《叢書編輯緣起》
【中圖分類號】G529 【文獻標志碼】B 【文獻編號】1005-6009(2017)90-0071-03
2015年6月,《揚州晚報》曾經(jīng)刊登一篇《民國教育雜志中的省立揚州實小》,這是一篇圖文并茂的文章,介紹了20世紀30年代的揚州中學附屬實驗小學的老師們,作者是從偶藏到的一批民國時期的《江蘇省小學教師(半月刊)》中發(fā)現(xiàn)“揚州實小有一個名師團”,文章列舉了揚州中學附屬實驗小學有個教師們的學術團體“初等教育研究社”,這個團體里出了一大批名師:劉百川、吳增芥、朱智賢、陰景曙、朱佐庭、楊駿如等。他們均是《小學教師半月刊》長期供稿人。
筆者考證,列舉的6位教師中,吳增芥和朱智賢并不是揚州中學附屬實驗小學的教師?!俺醯冉逃芯可纭钡某蓡T不一定都是揚州中學附屬實驗小學的老師,其中吳增芥當時是蘇州省立女子師范附小的校長,朱智賢是江蘇東海中學附屬實驗小學的教員。沈百英先生也是“初等教育研究社”成員,當時他是蘇州尚公小學校長,趙欲仁先生曾任常熟縣立第三高等小學校長,1933年兼任商務印書館編輯。還有一些就不再列舉了。
《初等教育研究集》出版始末
揚州中學附屬實驗小學以及“初等教育研究社”都是民國教育史值得研究的課題。筆者從1995年起就關注這個問題,一直在收集研究相關資料。我以為一切還要從1934年4月由上海中華書局出版《初等教育研究集(第1輯)》說起。
《初等教育研究集(第1輯)》是由劉百川、朱佐廷主編,全書分五個問題,分別是:一般問題、行政問題、教師問題、訓練問題、教學問題。全書各篇短文都有一個明確的論點,文字洗練,內(nèi)容豐富,涉及中國初等教育的目的、目標、方針、行政、教師、教學中諸多的問題。
這本書出版曾轟動整個教育界,封面由著名教育家陳鶴琴先生題寫書名,封面內(nèi)又由著名教育家羅廷光先生和江恒源先生分別題了書名。夏承楓先生為該書作了序,他在序中寫道:“近年教育研究精神,多意見少事實,侈談龐大之原則,罕有以力行之效果貢獻同好者。蕪雜、膚淺、狂談、臆想,固隨之可見。劉百川先生于小學教育察其精微,其為文自如數(shù)家珍,選文標準也不同流俗,本書出版后,研究小學教育者,固多得一參考良本;教育書籍之作風,或可得略有所轉變乎?!?/p>
從劉百川先生寫的序言中得知該書是源由“初等教育研究社”所刊發(fā)的《初等教育通訊周刊》?!俺醯冉逃芯可纭笔?932年秋劉百川先生在省揚州中學師范班任教并兼任實驗小學教導主任時與同事所組織的一個學術團體。這本書的分撰者都是這個研究社的成員。對于《初等教育通訊周刊》中的一些論文,根據(jù)初等教育研究社內(nèi)外同志的意見,經(jīng)反復精選匯成一冊,定名為《初等教育研究集(第1輯)》。
文集各篇沒有注明作者,但最后列出了所有分撰者名單:沈百英、吳增芥、趙欲仁、朱智賢、謝恩皋、馬靜軒、吳和、徐如泰、陰景曙、楊駿如、宋佛盦、秦仲治、孫出、王慧中、王為俊、沈世琳、陳俠、龐仁、許卓群、孔慶來、錢桌柔、郭士錦、武振邦連同另一位副主編朱佐庭先生,合計25人。我統(tǒng)計過,這批作者中有一半以上在民國期間有過初等教育方面的著作,據(jù)不完全統(tǒng)計,總計超過100余種。
《初等教育研究集(第1輯)》的作者都是小學教師出身,有幾位最終成為近現(xiàn)代中國教育的精英:被譽為“編書大王”的沈百英先生,新中國成立后任華東師范大學教師,副教務長;吳增芥先生,新中國成立后在江蘇師范學院任心理學教授,吳增芥先生與其父教育家吳研因合著《小學教材研究》,是我國最早利用兒童心理學來研究小學教育的著作,影響了我國小學教育幾十年。因此,該書被國家列為1949年以前中國學術名著;朱智賢先生,是我國當代心理學泰斗,中國第一位教育學博士林崇德的導師,新中國成立后在中央出版署(人民教育出版社前身)工作,后任北京師范大學心理學教授,人民教育出版社在紀念該社成立五十周年時,特出版《朱智賢傳》;陰景曙先生,是我國復式教育專家,新中國成立后任江蘇省無錫師范學校副校長,無錫市教育局副局長;陳俠先生,課程與教學論學者,《初等教育研究集(第1輯)》出版時他還是揚州中學師范班的學生,新中國成立后在中央出版署工作,后來是人民教育出版社編審,凱洛夫主編的《教育學》就是由他翻譯的,同時也翻譯了大量的蘇聯(lián)教育專著和文獻,出任過中國教育學會秘書長;楊俊如先生新中國成立后在江蘇師范學院任教,在當時劉百川先生、陰景曙先生與楊駿如先生,被人戲稱為揚州中學附屬實驗小學的“劉陰陽”(諧音)先生。本書主編是劉百川先生,也是從小學教員走出來的大學教授,教育學者,民國期間在小學教育、鄉(xiāng)村教育、國民教育諸方面有過卓著貢獻,民國期間劉百川先生編著的教育著作近50本,另一位主編朱佐庭先生新中國成立后在江蘇吳江中學工作。
“中國教育研究社”主編的叢書
劉百川先生是“初等教育研究社”的發(fā)起者,《初等教育研究集(第1輯)》出版的時候劉百川先生已經(jīng)離開揚州中學附屬實驗小學,供職于江蘇省教育廳,隨后1935年赴鎮(zhèn)江大港任鄉(xiāng)村教育試驗區(qū)的主任。
此后“初等教育研究社”并沒有因此解散,并以“中國教育研究社”主編叢書,促進、激勵小學教師就實際的初等教育編寫教材教法,編輯過兩部叢書。
第一部叢書是《小學教師進修叢書》,這是“中國教育研究社”主編,執(zhí)行主編是劉百川先生,故此劉百川先生為這套叢書撰寫了《叢書編輯緣起》?!秴矔庉嬀壠稹吠嘎读艘粋€信息:1929年5月起至1931年12月止除各種研究報告和論文在本社所主編的“初等教育通訊”“教育研究”“教育周刊”及其他的各種刊物發(fā)表外,并編印許多教育研究的專著。這段話說明“中國教育研究社”在1929年5月或更早就已經(jīng)存在,那時劉百川先生還在東海中學實驗小學任校長?!俺醯冉逃芯可纭笔恰爸袊逃芯可纭狈种?。我一直沒有找到有關“中國教育研究社”發(fā)起的詳細文字資料。在數(shù)字化平臺無法查閱這些刊物,估計“初等教育通訊”“教育研究”“教育周刊”應屬于“中國教育研究社”發(fā)行的油印刊物。endprint
《叢書編輯緣起》中寫道:“猶記當(中國)教育研究社初成立的時候,同人便認定兩個目標,一方面努力研究各種教育問題,以期改我們自己教育的實際工作,另一方面將研究的結果和實施的心得發(fā)表出來,以貢獻教育界的同志,因為同人多半是從事小學教育的,所以在研究的時候,又特別注意小學教育方面各種問題?!薄拔覀冇X得過去所研究的問題,和所發(fā)表的文字,沒有一貫的系統(tǒng),對于讀者,實缺乏整個的貢獻,因此便決定編輯小學教育叢書一百種,以供一般教育者參考?!边@套叢書編輯籌委會由謝恩皋、馬靜軒、劉百川三人組成。《叢書編輯緣起》中介紹決定擴充朱智賢、徐階平、陰景曙、楊俊如、朱佐廷、邱冶新等參與到編輯工作,組成編審委員會。由此可以看出“中國教育研究社”的核心人員主要由以上所述諸位先生組成。
《叢書編輯緣起》中羅列1935年8月以前所出版的叢書有:朱智賢著《教育研究法》《小學生出席缺席問題》《兒童教養(yǎng)之實際》;陰景曙著《單級各科教學法》《小學教具自制》《小學國語文法教學法》《二部教學》《單級教育研》《小學說話教學法》;朱佐廷著《統(tǒng)計圖表編制》《小學兒童教養(yǎng)之研究》《兒童教養(yǎng)與家庭看護》;楊俊如著《課卷訂正法》《勞作教學實例》;邱冶新著《實際的小學推廣教育》;陳俠著《小學級務處理》;宋茀盦著《實際的小學社會教學法》;谷秀千著《小學改進的標準》,以及劉百川著《小學校長與小學教師》《實際的小學國語教學法》《小學教師箴言》《鄉(xiāng)村公民訓練法》等共計二十余種。
《叢書編輯緣起》寫于1935年8月,此后發(fā)表出版的“小學教師進修叢書”都署名“中國教育研究社主編”,我統(tǒng)計到1935年8月之后出版的“小學教師進修叢書”共計有26部:陰景曙著《鄉(xiāng)村教育研究》《家庭教育研究》;魏學儀著《復式教育研究》;谷秀千編著《教育心理的應用》《教育測驗統(tǒng)計的應用》;朱佐廷著《小學兒童研究》;孔慶來著《小學教師之服務與修養(yǎng)》;楊彬如著《小學體育教材及教法》;宋茀盦著《小學衛(wèi)生教材及教法》;楊汝熊著《小學推廣教育》;邱冶新著《小學建筑與設備》;徐階平著《小學教育研究法》《小學教育沿革》;陳俠著《小學讀書教材及教法》《小學讀本教材及教法》;楊寅初著《小學教育參觀法》;王驤著《鄉(xiāng)土教育研究》;郝如賓著《小學校長之服務與修養(yǎng)》;楊寅初著《小學自然教材與教法》;朱佐廷著《民眾教育研究》;袁學禮著《各國小學教育述要》;孫士儀著《小學級務實施法》;龍德淵著《小學教育實際問題》;李長河、劉大衛(wèi)著《小學作文教材及教法》;王士林著《小學美術教材及教法》,龐仁編著《小學音樂教材及教法》。
我在這些圖書的廣告頁看到有些圖書出版已經(jīng)列入計劃,大概因為抗日戰(zhàn)爭的緣故而未能全部出版。
這套叢書出版受到教育界的極大關注,教育界的名流姜琦、周學昌等都為此叢書題詞祝賀。筆者在研究“中國教育研究社”的過程中發(fā)現(xiàn)另一部叢書:劉百川先生于1934年供職于江蘇省教育廳,他以為教育理論與實際體驗是同樣重要,而且是應該互相滲透。于是他自己主編了一套叢書:《實際的小學教育叢書》,在這套叢書的《編輯旨趣》中指出:“我們在編輯的時候,除注意教育的理論的根據(jù)外,更特別注意實際材料的收集與整理,具體的方法的介紹與應用,實際問題的研究與討論,務使讀者每讀一本書,可以找到他所需要的材料與方法而能實地應用起來?!?/p>
據(jù)考證,這部叢書出版了十多種,其中有:劉祉延著《實際的小學美術教學法》,陰景曙著《實際的小學自然教學法》,徐階平著《實際的小學衛(wèi)生教學法》,劉百川著《實際的小學校務實施記》,邱冶新著《實際的小學推廣教育》,徐階平著《實際的小學教材研究》,朱佐廷著《實際的小學行政》,郭素波著《實際的小學訓育法》,王驤著《實際的小學音樂教學法》。
參與這個叢書編輯的還有謝鳴九、楊俊如、朱佐廷、邱治新、郭素波,因此從根本上講也屬于“中國教育研究社”的成果之一。
抗日戰(zhàn)爭之后,劉百川先生在四川從事國民教育的實施,“中國教育研究社”沒有就此停止工作。小學教育與國民教育基本一脈相承,而戰(zhàn)時許多出版社基本停滯。這個時期,劉百川先生自己的一些著作以及同仁們其他著作也曾以“中國教育研究社”名義出版。如《鄉(xiāng)村教育實施記》第三集,《國民教育須知》《教育行政》《現(xiàn)行教育行政法令規(guī)章大全》《各課教材及教學法》等等,就不再贅述。
安樹芬、彭詩瑯主編《中華教育通史第14卷》中介紹過,教育家毛禮銳在學習期間組織過“中國教育研究社”,這個組織成立于1929年之前,但沒有更多詳細文字的資料可查。本文所述“中國教育研究社”應成立于1929年。
“中國教育研究社”的歷史價值
在民國教育史中國內(nèi)教育社團甚多,有些名氣頗大,例如“中華教育改進社”“中華平民教育促進會”“中華職業(yè)教育社”,等等。這些社團成立較早,基本都是由當時著名教育家、民主人士發(fā)起。其中“中華教育改進社”和“中華職業(yè)教育社”延續(xù)至今,并成為中國共產(chǎn)黨領導的具有“統(tǒng)戰(zhàn)性、教育性、民間性”的群眾團體。
“中國教育研究社”的宗旨就是把小學教師的教學、學校管理工作學術化,而這個組織完全是由小學教師自己發(fā)起,其主要成員都沒有接受過高等教育,絕大多數(shù)都是師范畢業(yè),研究的都是小學教育的實際問題,并出版了大量的以解決小學教育實際問題的專著,而這些專著在民國教育史中也留下閃光的一頁。對今天的小學教育不失其應有的價值,特別是今天的中小學教師在平日的工作中,把自己在教學中點點滴滴解決實際問題的方法,總結匯總寫成專著,“中國教育研究社”編輯的這些專著就是一面很好的鏡子。
就是這么一群有志于中國教育的小學教師,執(zhí)著于中國小學教育的實踐,并不斷總結,發(fā)展自我而造就了新中國一批高級教育專家、高級教育人才。
我以為這就是“中國教育研究社”最大的遺產(chǎn),體現(xiàn)其應有的歷史價值。
(作者系劉百川之子,主要研究民國教育史、教育理論等)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