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慧
近幾年來,顏值較高的電視劇越來越多了,按道理帥哥美女賞心悅目,觀眾應該拍手叫好,可現(xiàn)實卻不是如此,電視劇的劇情實在不敢恭維,也難怪觀眾吐槽不斷,然而奇怪的現(xiàn)象是,一些爛劇居然還有較高的收視率。資本追逐IP,哄搶流量明星,致使一大批投資強大卻口碑爛到家的影視作品相繼誕生。這些作品里有的播放成績還不錯,屬于爛而不糊,有的口碑與播放量俱差,又爛又糊。
爛劇的產生,主要來自于兩個方面,第一是演員,第二是導演。如果一個演員三年間只有一到兩部作品口碑不及格,那么有可能是演員挑劇眼光有問題;如果一個演員作品數(shù)量多且每部口碑都低,那么這個演員一定是演技有問題,畢竟,演技差的演員主演的電視劇幾乎無一例外地口碑低。
對于演員來說,演技是他(她)的核心競爭力。演技的提升確實需要在作品里日積月累反復磨練,如果只靠顏值和資方的大力炒作來賺收視率,只是想在高人氣期間將流量變現(xiàn)而大量接拍影視劇,分配給所拍作品的時間和精力太少,導致戲份只能靠大量替身和摳圖來完成,作品口碑低暫且不談,演員本身的演技也不可能有所提高,盡管在短時間內也許會收到較好的效果,但始終無法贏得觀眾的認同,更無法贏得觀眾的心,最終導致年復一年地惡性循環(huán),拍一部爛一部。
導演的執(zhí)導水平和審美標準也很重要,在網絡劇走紅的今天,劇情幼稚、情節(jié)離奇、邏輯混亂,相信觀眾也已經司空見慣了,不過,這些缺點和硬傷卻被一些制片方作為電視劇創(chuàng)新的理由,于是,導演本應嚴格謹慎的執(zhí)導思維成了標新立異、天馬行空的狂想。
還有一種情況,是為了讓劇情迎合某種社會現(xiàn)象,而不顧底線,導演迫于資方和平臺方的壓力(主要是來自資金方面),甚至放棄或者改變自己的執(zhí)導思維,因此,有些爛劇,就無從談及執(zhí)導水平。
導演不上心,演員不走心,一同作用,爛劇便誕生了。然而,一些爛劇在資方和平臺方的大力運作下,盡管吐槽無數(shù),差評不斷,但依然撐起了網播量,從商業(yè)意義上來說是成功的,但從社會意義上說,只能“呵呵”一笑!
鹿晗只有一部《擇天記》,以295億的播放量排名第一,排名第二的林更新兩部作品播放量均值為288億,接下來為楊穎、古力娜扎和宋茜,如此高的播放量,對應著同比例的吐槽和差評,在收到商業(yè)意義的勝利的同時,電視劇的藝術意義也無從體現(xiàn)。
一部經典的電視劇,必須經得住時間和空間的考驗,無論從什么角度,都能看出其不凡的文化內涵和藝術意義,比如說20世紀80年代和90年代所拍的四大名著,這已經成為一代人的記憶,現(xiàn)在所拍的電視劇能經得住時間和空間的考驗嗎?
演員演技扎實、表演經驗豐富,導演執(zhí)導細致,劇情邏輯嚴密,這樣的好劇已經著實不多了,比如2017年拍攝的反腐大劇《人民的名義》,在眾多的電視劇中,屬于難得的“叫好又叫座”,比如吳剛扮演的“達康書記”,陸毅扮演的“侯亮平”,這些角色讓人實在難以忘懷。
在受眾已經向90后遷移的這三年里,創(chuàng)作一部叫好又叫座的作品尤其難。據悉,不少影視公司已經將口碑納入做劇標準里,看來,隨著觀眾觀劇口味的提升,“口碑”對于演員和電視劇的影響力已經越來越大,留給那些“拍一部爛一部”藝人的市場空間正在萎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