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裕軍 陸仁勝
(1.廣西昭平縣文竹鎮(zhèn)農業(yè)技術推廣站,廣西 昭平546801;2.廣西昭平縣瑤山源林下中草藥種植專業(yè)合作社,廣西 昭平 546801)
目前,黃花倒水蓮資源來源主要依靠野生,由于其藥用價值高,更因早被民間所認知,市場需求量大,而野生資源有限,民間采挖嚴重,導致其資源嚴重短缺。自2009年以來,在廣西昭平縣文竹鎮(zhèn)七沖村,開展了黃花倒水蓮枝條扦插,種子播種育苗及移栽種植等實用技術研究。根據(jù)黃花倒水蓮的生境要求,成功摸索出一套育苗和把苗木套種在闊葉林下進行原生態(tài)種植的栽培技術,并推廣應用。截至2018年春,該村已種植53.5hm2,向社會提供苗木500多萬株。
黃花倒水蓮的常規(guī)繁殖方法有種子繁殖和扦插繁殖2種,以種子繁殖為主。
苗圃地宜選擇向陽,排水條件良好,土質疏松的地塊,用遮陽率75%左右的遮陽網(wǎng)搭建遮陰棚,棚高1.8~2.2m,搭遮陰棚遮陰能有效提高產苗量和促進苗木高生長?;蜻x擇土層深厚、質地疏松潮濕、蔭蔽的常綠闊葉林下坡地進行育苗。苗圃地要輪作,最多連作1次,避免根腐病為害。
1.2.1 種子采集
未成熟的種子容易發(fā)霉變質,發(fā)芽率極低。種子剛成熟,果皮尚未開裂,種子轉黑褐色,此時既容易采收,發(fā)芽率也高。果皮裂開的過熟種子,種子容易脫落,發(fā)芽率也很低,所以種子基本成熟,果皮未開裂時就應及時分批采收。
1.2.2 整地、播種
整地時每667m2可施入農家土雜肥2000kg翻耕入土,耕細整平,起畦,畦高20cm,畦寬1m,畦間人行道寬30~40cm,以方便出入管理。
一般在11月初至翌年3月播種,以11月播種較好,可采用條播或撒播。條播是在畦面上,按行距20cm,深2~3cm開好播種溝,將種子均勻播于溝內;撒播是將種子直接均勻播于整好的畦面上,播種量25kg/667m2,播種后薄撒一層細土,以不見種子度。如果撒播的是蒴果,在保濕較好的情況下,果皮可以裸露1/3。畦面拱蓋薄膜,拱高 50~60cm。
1.2.3 苗期管理
苗地土壤濕度要適中,播種后畦面表土(與種子接觸的土壤)以手抓成團,手松則散為宜。播種后約20d發(fā)芽,30d出苗,苗期要經常除草,力求除早除盡。苗高5~8cm時結合中耕除草進行間苗,將過密苗帶土拈起,移植至稀疏的苗地即可,株行距10cm×20cm左右?;君R苗并長出3~4片葉后適時追肥,可噴淋0.1%復合肥水溶液。一般6月份苗木長至5~10cm高時追肥1次,8月底再追肥1次。苗高10~15cm左右時,除去拱蓋的薄膜。如果苗期管理精細,第2年4月即可出圃定植。一般實生苗1a后苗高15~30cm,2a后苗高40~70cm,大多數(shù)是種植二年苗。
1.3.1 插穗選擇
選擇一至二年生的樹枝枝條,可剪取苗木上段枝條,剪成長10~15cm(3~4芽,頂芽要完好健壯)的插穗,捆成小把,將基部置于0.05mL/L3號ABT生根粉溶液中浸泡2~3h后扦插。經處理的插穗生根時間顯著縮短,成活率幾乎達90%;如不作處理,穗條易腐爛,存活率很底。老樹枝條扦插發(fā)根少、開花早、老化快,不宜采用。
1.3.2 整地、扦插
一般在12月至翌年3、4月進行。苗圃整地方法與種子繁殖相同。扦穗處理后,在事前準備好的苗床畦面上,按株行距5cm×10cm斜插入土,留1芽露出地面,按緊,澆透水。畦面供蓋薄膜,拱高50~60cm。
1.3.3 苗期管理
經常保持苗圃地濕潤,又要避免過濕,以手抓有濕印,但可出水為宜。扦插后30d左右開始生根、萌芽。成活后,應注意除草。
一般出苗后培育12個月以上,當大部分苗高30~40cm即可出圃定植。出圃后按苗木大小分級。目前還沒有統(tǒng)一的分級標準,這里是分為弱小苗(≤15cm),小苗(15~30cm),中等苗(30~40cm),大苗(40~60cm),特大苗(≥60cm)5個等級,以中苗移植效果最好。
套種于常綠闊葉林下,選擇郁閉度0.2~0.7的山坡、溝谷,腐殖質層深厚,疏松肥沃,微酸性的沙壤土,忌貧瘠、板結、易積水的秥重土壤。在陰雨天氣移植,種植密度根據(jù)山坡陡緩、樹林結構等情況綜合考慮,緩坡按株行距50cm×150cm穴栽定植。種植后淋足定根水。
種植前期確保土壤濕潤,多雨季節(jié),做好排水,避免積水。適當間伐小喬木(或灌木)和疏除雜草,不要除盡,保留部分植被。有條件的每年可施1~2次農家肥、草皮灰。
為了實現(xiàn)效益最大化。在闊葉林(高3m以上)下套種黃花倒水蓮,其間再套種生境相同或相似的草珊瑚或黃精等中草藥,在空間上形成3層的喬木-小喬木-灌木(或草本)植物結構[1]。
一般立秋后的晴天,采摘成熟老葉,用通透性較好的籮筐或布袋裝好,回來后及時加工。經過殺青、揉捻、發(fā)酵、炒干、提香等工序制成黃花遠志茶。嫩葉保留,過老黃葉摘除淘汰。在摘葉過程中不損傷樹皮[2]。
種植3a后,可在秋冬季采收全株。采葉后連根挖起,由于黃花倒水蓮根系多分布于表土層,容易挖。把地上枝莖與根部分開。枝莖切片曬干;根條沖洗干凈后切片或切段曬干。放置于干爽通風處,待售[3]。
與扦插苗比較,實生苗第1年生長較慢,第2年生長較快,逐漸超過扦插苗;第3年后實生苗與扦插苗的長勢差距越更明顯。目前大多數(shù)藥農已趨向于種植實生苗[4]。
4.2.1 土地
宜種植在較濕潤的林下坡地,不宜在山脊、旱坡、祼地和水田等地種植。山脊一般干旱、高溫、風大,會導致葉片萎縮,花變異,不結果。黃花倒水蓮根系較淺,如種植在蔭蔽條件的祼地,或者種后鏟除根部周邊雜草等植被,植株便會因干旱而不能生長。水田容易積水,土壤通透性欠佳,沒有蔭蔽,難成活[5]。
4.2.2 光照
宜在郁閉度0.2~0.7的林下種植,在此范圍內,郁閉度越小,陽光照射時間越長,植株生長發(fā)育越快,即發(fā)芽早,開花早,落葉早。如果種植在郁閉度超過0.7的密林下,生長不良,當郁閉度≥0.9時,生長停滯,部分死亡;郁閉度<0.2,葉子老化快,落葉早,花期早,當郁閉度<0.1時,在較強陽光照射下,會造成部分枝葉干枯。
4.2.3 種植效益
黃花倒水蓮可采收全株,以種植3a為收期。以每667m2林下種植800株,按售價2元/株,投入1600元;每株最少可產藥材2kg計,每667m2產量可達1600kg以上,產地根莖收購價平均8元/kg,每667m2產值可達12800元以上(不包括葉子、花的收入)。種植經濟效益顯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