龐躍剛 李柳青
(西峽縣林業(yè)局林政稽查大隊雙龍中隊 河南 西峽 474563)
核桃根腐病又名白絹病,河南、河北、安徽等省(區(qū))均有發(fā)生,主要危害苗木的根部,使主根和側根的皮層腐爛,造成地上部植株死亡,受核桃根腐病危害的苗木,輕則影響生長,重則大量死亡,造成育苗失敗。核桃枝枯病在我國河南、河北、山東等省(區(qū))均有發(fā)生,該病主要危害核桃的枝干,造成枝干枯死,嚴重影響核桃生產。
1.1 癥狀。核桃苗木染病后,根部變黑腐爛,地上部葉片發(fā)黃,葉緣變黑,嚴重時苗木枯死。
1.2 病原。該病病原為半知菌亞門的羅爾夫小菌核菌。菌核生于寄主表面,極易脫落,初為白色,后變淡褐色至紅褐色,球形或橢圓形,表面平滑有光澤,內部灰白色,結構緊密,細胞多角形,邊緣細胞褐色,形狀較小,不規(guī)則形。
1.3 發(fā)生規(guī)律。該病病菌為土壤習居菌,當外界環(huán)境條件有利于病菌不利于核桃苗木生長時,病害發(fā)生嚴重?;蛴龀跸亩嘤晏鞖?,土壤潮濕板結,圃地排水不良,地下水位過高,苗圃積水嚴重,以及土壤偏酸,含水量過高,土壤通氣不良,導致苗木根部窒息,易引起該病發(fā)生,使根部變黑腐爛。在高溫、高濕條件下,苗木根頸基部地表5~10 cm處和周圍土壤及落葉表面先出現(xiàn)白色絹絲狀菌絲體,隨后在菌絲體上產生白色或褐色油菜籽狀的粒狀物,即病原菌的小菌核。植株上部葉片變小、發(fā)黃,枝條節(jié)間縮短結果而小。病菌以菌絲體在病樹根頸部,或以菌核在土壤中越冬。一般來說,每年的4~10月都可發(fā)病,7~9月為發(fā)病高峰期。另外,在核桃播種后,果殼不易裂開,子葉難出土,以及后期管理不善,幼苗生長不良,也易遭受病菌侵染,引起根部腐爛。
1.4 防治方法。一是選用中性偏堿的土壤做苗圃地,注意圃地排水,及時中耕除草,防止土壤板結。對于酸性土壤應先進行改良(施入適量的石灰),然后再做育苗地。二是選用健康無病的核桃作種子,并進行濕沙貯藏,播前要用溫水浸種催芽,每天換溫水1次,當核果的棱線開裂時再播種。三是增施腐熟的有機肥和草木灰,實行合理灌溉,促使苗木健壯生長,防止根腐病的發(fā)生。四是發(fā)現(xiàn)病株,及時挖除,集中燒毀,清除病原,防止病害蔓延。對于無病的健株,可撒草木灰、石灰或適量的硫酸亞鐵于根際土壤,以抑制病害的發(fā)生。五是苗木出圃時,要嚴格檢查,發(fā)現(xiàn)病苗應予淘汰。對有感病嫌疑的苗木,可將其根部置于70%甲基托布津可濕性粉劑500倍液中浸漬10 min,然后栽植。栽植時避免過深,接口要露出土面,并充分灌水,以縮短緩苗時間。六是當植株生長衰弱時,應扒開根部周圍的土壤檢查根部,如發(fā)現(xiàn)菌絲和小菌核,應先將根頸部的病斑用利刀刮除,然后用15%抗菌素401液劑50倍,或1%硫酸銅液消毒傷口,再于根部土壤澆灑藥液。
2.1 癥狀。該病由真菌侵染,主要侵害一、二年生的枝,先從枝的頂端開始,逐漸向下蔓延直至主干。受害枝上的葉先黃而后脫落。病皮的顏色開始呈灰褐色,而后呈淺紅褐色,最后變?yōu)樯罨疑?/p>
2.2 病原。由核桃黑盤孢引起。分生孢子盤初生于表皮下,后突破表皮呈黑色瘤狀突起,滿布于枝條上。分生孢子呈橢圓形或長方形,單細胞,暗褐色,溫度高時從樹皮內擠出,堆集于盤口,呈黑色突起的小瘤。
2.3 發(fā)生規(guī)律。該病菌在病枝干上越冬,來年成為初次侵染源,借風、雨、昆蟲等傳播,由傷口或枯枝處入侵。該病菌為弱寄生菌,常以腐生或弱寄生狀態(tài)生長在死枝或弱枝上。發(fā)病的輕重與栽培管理、樹勢強弱密切關系,一般來說,在管理好、樹勢旺的核桃林內不易發(fā)生此病害,反之,易發(fā)病。此外,在北方地區(qū),若發(fā)生凍害和春旱,也會引起該病大量發(fā)生。
2.4 防治措施。一是認真清園,結合修剪等管理措施,清除雜草、枯枝、病枝,減少初次侵染源。二是加強栽培管理,合理施肥,及時澆水,深翻擴穴,以增強樹勢,提高苗木的抗病力。同時,注意防止苗木受到凍害,發(fā)生春旱時要及時澆水,以減輕該病的發(fā)生。三是對于已染病的枝干,在刮除病部后用50%甲基托布津可濕性粉劑50倍涂刷瘤部,消毒保護。
[1]中南林學院.經濟林病理學 [M].北京:中國林業(yè)出版社,1986.
[2]趙四新,張金業(yè),韓建超,等.核桃黑斑病和枝枯病發(fā)生與防治 [J].現(xiàn)代農村科技,2013(1):28~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