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海濤
[摘要]嗩吶音樂對戲曲音樂的吸收有兩種方式,一是直接移植戲曲聲樂或器樂曲牌,二是將其富有特色的曲調吸收過來,改編成新曲。在戲曲音樂發(fā)展的不同階段,嗩吶對其吸收的內容和方式也有所不同。歸納起來,有對南北曲及其他戲曲曲牌的吸收、利用戲曲音樂素材創(chuàng)作新曲、吹戲等三種情況。
[關鍵詞]戲曲;音樂;嗩吶音樂;影響
在諸種聲樂體裁中,對嗩吶與板胡音樂影響最為深刻的,當屬戲曲。元代以來,我國的戲曲走向成熟并蓬勃發(fā)展,客觀上也為嗩吶音樂的發(fā)展提供了大好時機。
一、對南北曲及其他戲曲曲牌的吸收
在全國各地的嗩吶曲中,有許多曲名見于南北曲。從歷史上看,嗩吶的繁榮,稍晚于南北曲的盛行。南北曲既已盛行,說明人們喜歡它,熟悉它。面對這樣一個現實,嗩吶藝人吸收大量的為人們所喜愛所熟悉的南北曲曲牌作為自己的曲目,是非常自然的事情?;蛘邉e的器樂樂種先行移植,嗩吶再從別的樂種移植,亦在情理之中。誠然,由于傳承的易變性,這些樂曲如今己經發(fā)生了許多變化,名實之間亦經常出現錯亂,同名異曲或同曲異名者比比皆是,名實相符者也可能在器樂化的過程中改換了容顏。但無論如何,曲名中所蘊涵的信息不可能毫無價值,這些樂曲與南北曲之間的淵源關系還是應該相信的。
南北曲的集大成者是昆曲。與昆曲直接相關的鼓吹樂種是江蘇鎮(zhèn)江的“鼓樂十八套”。據調查,十八套在鎮(zhèn)江地區(qū)流傳已有近200年的歷史。這十八套曲目格調典雅,結構嚴謹,與其他地區(qū)的嗩吶音樂風格迥然不同。當地的藝人們認為十八套主要來源于昆曲。從地理位置、形成時間、所用曲牌的名稱和音樂風格來看,這種說法是基本可信的。例如《新水令》一套,由“引子”、[步步嬌]、[折桂令]、[江兒水]、[雁兒落]、[澆澆令]、[收江南]、[園林好]、[沽美酒]、[清江引]、“尾聲”組成,與昆曲中南北合套的《銜水令》基本相同。這是整套地吸收了昆曲的音樂。
二、利用戲曲音樂素材創(chuàng)作新曲
另一類嗩吶曲,是將戲曲的過場音樂、伴奏音樂中所用的曲牌或精彩唱腔作為素材,加以綴合和改造,形成新的更加器樂化的樂曲。這種做法,在河南、山東、河北、安徽、江蘇等梆子戲流行地區(qū)成果更加顯著。
在魯西南的菏澤地區(qū),有一首最盛行的嗩吶曲叫《笛絞》。顧名思義,笛即大笛,即嗩吶;絞者,攪也,即把多種曲調攪在一起?!兜呀g》是魯西南的叫法,安徽叫《絞句子》,河南叫《云里摸》,也是同一個意思。總之,把多種曲調“摸”過來,然后“絞”在一起,就形成了這支曲子。據李廣福先生講,《笛絞》于20世紀30-40年代形成于劇團,常用于抬花轎的場面。當時所用的曲調有大弦子戲中的曲牌[火龍陣](現已少用),以及二夾弦、豫劇和其他地方戲、地方小調中的曲調。從目前情況看,在魯西南,雖然各家演奏的《笛絞》不盡相同,但基本曲調是一致的。李廣福先生吹的《笛絞》曲調主要包括大弦子戲、柳子戲、二夾弦和豫劇中的曲調,以及臨時的即興發(fā)揮。河南的《云里摸》情況比較復雜,由于各家所“摸”來的曲調不一樣,所以由此構成的各種《云里衡》就不相同,但最流行的一種與《笛絞》是大體一致的??傊?,《笛絞》這支廣泛流行于魯、豫、皖的著名樂曲,是由幾種戲曲曲調“攪和”成的。
三、吹戲
用嗩吶直接吹奏戲曲中的唱段乃至全劇,也是嗩吶從戲曲中汲取營養(yǎng)的一條重要渠道。雖然按照《集成》工作的規(guī)定,這一部分內容不納入《集成》,但對于全面了解嗩吶音樂來說,卻是不容忽視的。
吹戲的現象雖然可以說全國大部分地區(qū)都有,但尤以北方的山西、山東、河南、河北、淮北、蘇北等地為最盛,水平也最高。東北的吹(咔)戲傳入較晚,但發(fā)展也較快。據目前資料分析,這一現象的出現,應是梆子腔系的戲曲藝術以及其他地方戲曲繁榮與發(fā)展的結果。清初以來,梆子腔在我國北方的大部分省份流行開來。在流傳過程中,梆子腔順從各地的語音,演化出各種各樣的梆子戲,成為北方各地地方戲的主流。所以,對北方生活在城鎮(zhèn)鄉(xiāng)村的廣大群眾來說,梆子戲(以及其他地方戲)是他們自己的戲,這些戲的音調比起缺乏地方風格的京劇來,要顯得更加親切。他們熱愛戲曲,有的甚至愛戲如命,總希望只要有響動,就能聽到戲曲的音調。從前,農民看戲的機會是不多的,看好戲的機會更少。所以,他們要求嗩吶藝人吹戲,是情理之中的事情。而嗩吶在某種程度上也和梆子戲一樣,主要是流行在北方廣大城鎮(zhèn)鄉(xiāng)村,其高亢嘹亮的風格又與梆子戲十分貼近,正可謂一拍即合;樂器本身的性能又使它能夠方便地演奏滑音,從而能夠惟妙惟肖地模仿唱腔。嗩吶吹戲的形式多見于梆子戲流行地區(qū),可能正是這個原因。
總之,在嗩吶音樂繁榮的過程中,受到戲曲的影響最深,在戲曲中得益也最多。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