魚爸
前幾天出門,上電梯的時候遇到一個滿頭銀發(fā)的老奶奶和一家三口。
上了電梯后,老人趕緊窸窸窣窣地按好樓層。
看到老人磨磨蹭蹭,明顯感覺到那個媽媽有點不滿,過了一會兒就大聲問:“按了樓層沒有?。 弊詭追峙瓪狻?/p>
“按了,按了?!?/p>
“是一樓還是負(fù)一樓?”聲調(diào)又升高了。
“都按了,我在一樓下,你們?nèi)ヘ?fù)一樓?!?/p>
然后她又像換一個人似的跟自己兒子說話:“說,今天想吃什么,媽媽帶你去。”
胖胖的小家伙說:“能不能帶奶奶一起去?”
“她太老了,去不了?!?/p>
“你看你,怎么又穿這么少,不怕感冒??!”
到了一樓下電梯時,沒有攙扶,更沒有一句囑咐。
老人留下一個瘦弱的身影,消失在門的那邊,而這位媽媽對孩子卻是百般地憐愛,生怕有點不周到之處。
我們有太多的家庭,把孩子當(dāng)作了家庭的中心,而把老人當(dāng)作過客一般。甚至對自己也是極其苛刻,還以這種付出為樂。
所以在飯桌上,好菜都是第一時間夾給孩子。一條魚上桌,最嫩的魚肉都被挑揀出來,送到孩子碗里,最后剩下的就只有魚頭魚尾和一堆的魚骨頭。而孩子覺得這是理所當(dāng)然的,最主要的是老人也覺得這是理所當(dāng)然的,自己就應(yīng)該吃差的。
這樣的故事,每天都在我們身邊發(fā)生。
法國教育家盧梭說:“你知道運用什么方法,一定可以使你的孩子成為不幸的人嗎?這個方法就是對他百依百順?!?/p>
幾年前,曾有一篇文章火爆互聯(lián)網(wǎng)。
一位奶奶每天都會帶孫子去一家店吃牛肉面,這個奶奶每次都會叫兩碗,然后把自己碗里的牛肉都夾到孫子碗里,然后樂呵呵地看著孫子大口吃面。
有一次,奶奶沒當(dāng)著孩子的面,就把牛肉夾到孫子碗里了,孩子沒看見。后來,孫子嚷嚷著要奶奶把肉給她。任憑奶奶怎么解釋,孩子都一口咬定奶奶把牛肉偷吃了,大喊“奶奶是騙子”,在店里撒潑大鬧。
最后老板出來,轟他們走,說:“我不賣你們牛肉面了!”沒想到第二天,這孩子帶著父親又來了,后邊跟著奶奶。
父親一進(jìn)門就嚷嚷:“給我來三碗牛肉面!”
等面都上桌后,把其他兩碗里的肉全都夾給兒子,還把老板叫過來訓(xùn)話:“我告訴你,我買的面,想怎么吃就怎么吃,我就樂意把肉給兒子,你管得著嗎?!”邊說邊往碗里吐了口痰,然后領(lǐng)著兒子“昂首挺胸”地走出了面店,可算給兒子出了口惡氣。
我知道很多人看到這個故事都會鄙視這個爸爸的做法,也會覺得這個奶奶太寵孩子了。
先不管這個故事是不是真實發(fā)生過,但是這樣的事情卻是常見的。
因為我們多多少少都做過這樣的事。
就拿我陪兒子出去吃早餐來說。吃粉的時候,是自己加炒碼(湖南米粉中的配料)的。孩子吃得少,都是從我這里分一小份給他。而碼子呢?比如排骨或者牛肚,都是兒子最愛。每次我會特意給他多分一點,孩子有時還是不滿意,嚷著想要更多。
記得那時候我媽帶他吃早餐,勢必是要把自己碗里好吃的碼子全部夾到孫子碗里的,所以他會覺得自己得到更多甚至全部是理所當(dāng)然的。雖然我不會這樣做,可我還是會多給一些給孩子,這是父母的天性。
所以說愛與溺愛就在一步之間。
有時我會明確告訴兒子:這份是爸爸的,你需要的話,我們可以加,但你不能把我的也吃掉。起初他會不高興,但慢慢明白了這個界限,后來也不會為這事生氣了。
孩子的行為和價值觀形成,不是天生的,而是在點滴的生活中慢慢形成的。父母的引導(dǎo)是關(guān)鍵。
我一直認(rèn)為,養(yǎng)育孩子,品格永遠(yuǎn)是最重要的。品格是一個人的靈魂,也是立世之本。如果單純只是重視孩子的智力開發(fā),而忽視品格的教育,那肯定是本末倒置了。
有很多的父母認(rèn)為:“孩子還小,可以放寬一點,長大后再嚴(yán)格一點。”“孩子長大了自然會懂事的。”
真的如此嗎?
我們中國有句俗語叫“三歲看大,七歲看老”。從出生到三歲被稱為嬰兒期,是兒童生理發(fā)展心理發(fā)育最迅速的時期。特別是年幼時,父母的影響是最深刻、最直接的。如果你從小對孩子驕縱寵溺,到大了的時候估計就來不及了。
有一次接兒子放學(xué),從負(fù)一樓上電梯。到一樓的時候,電梯門開開合合。還有一個小男孩在那探頭探腦,還一直叫著。
我們以為是孩子調(diào)皮搗蛋,沒想到一個顫顫巍巍的老人出現(xiàn)在電梯門口。小男孩六歲的樣子,用一只小小的手拉著奶奶,一邊慢慢地往里面走。
生活在城市高層的老人上下電梯應(yīng)該是他們遇到的最大障礙。這個小男孩的舉止真的很溫暖。
當(dāng)時我拍了拍兒子的肩膀說:“你看這個小哥哥會照顧老奶奶上下電梯呢。你下次也要照顧好婆婆呀?!?/p>
“但是他比我大呀!”
“你過一年也有這么大了呢,向這個小哥哥好好學(xué)習(xí)?!毙〖一锬攸c點頭。
從這個扶奶奶的小男孩身上,我看到了家庭教育的成功。因為一個孩子能這么小心翼翼地照顧自己行動不便的奶奶,肯定是受到了父母溫暖的影響。這樣的行為,在我們這個物質(zhì)越來越豐富的時代,竟然顯得越發(fā)稀缺。
在一個家庭里,每個人都有自己的位置和貢獻(xiàn)。
比如丈夫通過努力保護(hù)自己的家,讓小家變得富足幸福,妻子用心守護(hù)這個家,讓家變得溫馨有趣。而孩子的到來,會給這個家?guī)砜鞓泛腕@喜。我們要把孩子當(dāng)作家庭普通的一員,而不是家庭的核心。因為凡是一個把孩子視為中心的家庭,往往養(yǎng)出小皇帝,而大人們圍著就如同臣仆一樣伺候著他。
這樣的家庭不會出問題嗎?
孩子覺得自己所得到的一切都是理所當(dāng)然的,不會有感恩之心,他會覺得自己就是世界的中心。在外邊不能受批評,只要老師批評了他,他就不想再去學(xué)習(xí),因為沒有人哄著他。但是這個世界本身帶著殘酷的一面,沒有誰能帶著保護(hù)罩生存。
請告訴處于優(yōu)越環(huán)境中的孩子:別把所有事當(dāng)作理所當(dāng)然。在家里,大家是平等相愛的,我可以寵你,但不會伺候你。丈夫要疼愛自己的妻子,妻子要尊重丈夫。
因為夫妻關(guān)系要先于親子關(guān)系。父母要尊重愛護(hù)老人,像對待自己的孩子一樣,這樣的家庭會充滿愛和溫暖。而在這樣的環(huán)境里成長的孩子,也會是陽光溫暖的。
摘自新浪育兒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