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稿毀于大火,正本神秘失蹤
萬冊的巨大體量難以實現(xiàn)雕版印刷,《永樂大典》的所有內(nèi)容均為手抄而成,永樂六年(1408年)冬才完成抄寫,是為正本,藏于南京文淵閣。至于原稿,則一直沒有離開南京。正統(tǒng)十四年(1449年),南京宮內(nèi)大火,《永樂大典》所據(jù)原稿付之一炬。
永樂十九年(1421年),《永樂大典》正本隨文淵閣圖書一起被運到北京,暫存于奉天門東廡,但不巧宮中發(fā)生火災,于是書在奉天門一放就15年,直到正統(tǒng)元年(1436年)才被送到宮中文樓。
《永樂大典》體量太大,其實歷代皇帝都看得不多,書被束之高閣。直到嘉靖皇帝,他喜歡,經(jīng)常在案頭放幾本,時時翻閱。嘉靖三十六年(1557年),北京宮中失火,奉天門和三大殿都被燒毀,嘉靖皇帝怕殃及附近的文樓,趕緊命人把《永樂大典》正本搶運了出來。他對這部書是真愛,害怕下次就沒這么幸運了,于是在嘉靖四十一年(1562年)秋,任命高拱、瞿景淳兩位大臣負責校理繕寫《永樂大典》副本,“重錄一部,貯之他所,以備不虞”。
可惜,嘉靖皇帝沒有看到抄完的那一天,重錄工作在嘉靖四十五年(1566年)十二月他駕崩時也尚未完成,直到次年隆慶元年(1567年)四月才大功告成,共耗時5年。
然而,自從副本完成后,《永樂大典》正本就下落不明了,至今仍是一樁懸案,引發(fā)諸多猜測。目前,關于《永樂大典》正本的下落,主要有這么幾種說法:一是隨嘉靖皇帝陪葬;二是毀于明萬歷年間的火災;三是毀于明末清初的南京四是毀于明末的北京宮中;五是毀于清乾隆年間的大火;六是仍秘藏于皇史宬(明清兩代的皇家檔案館,位于今北京天安門東的南池子大街)的夾墻內(nèi)。
副本已知存世僅400余冊
據(jù)史料記載,清廷于乾隆五十九年(1794年)編纂完《四庫全書》后,曾對《永樂大典》副本做過清查統(tǒng)計,還剩9881冊,已經(jīng)有千余冊不知所終。
副本最大規(guī)模的遺失是在咸豐十年(1860年)以后,英法聯(lián)軍入侵,清廷議和,自此北京外國使館林立,“洋人好奇貨,國人善賣之”,有的翰林院官員尤其“擅長此道”。在當時,洋人花10兩銀子就可以買到一冊《永樂大典》,堪稱價廉物美。
1912年,民國政府成立,魯迅任教育部社會教育司第一科科長。在他的建議和努力下,教育部將翰林院所藏的《永樂大典》殘本交由京師圖書館(國家圖書館前身)保管,僅存64冊。
經(jīng)過幾代人的多方搜求,國家圖書館現(xiàn)收藏有《永樂大典》224冊,另有200余冊流落海外,散布在日本、韓國、英國、德國、美國、越南、愛爾蘭等國。
兩則尋找《大典》背后的
“離奇”故事
1949年之后,《永樂大典》的收集工作進入新的局面。1950年,北京圖書館(國家圖書館前身)館員顧子剛率先捐獻3冊;1951年7月,蘇聯(lián)列寧格勒大學東方學系歸還中國11冊,由文化部撥交北京圖書館;同月,商務印書館捐獻21冊。
北京圖書館在1951年8月特地舉辦了《永樂大典》的展覽,表彰捐贈者的無私奉獻,這更激發(fā)了各界人士的熱情。天津著名收藏家周叔弢將家藏的1冊《永樂大典》無償捐獻,金梁、徐伯郊、趙元方、張季薌等先生也紛紛捐贈。
1983年,山東掖縣農(nóng)民孫洪林家中,竟然發(fā)現(xiàn)了一冊《永樂大典》。國家圖書館古籍館副館長陳紅彥回憶,據(jù)說當時中華書局做了《永樂大典》的掛歷,孫洪林看見后,說“這東西我家也有”,大家最初都覺得是個笑話。北京圖書館得到消息后,抱著試一試的希望,派專家來到孫洪林家中,一看,居然是真的!
這一冊是《永樂大典》(卷3618、3519“門”字韻),最早存放在孫洪林的姑奶奶家。老太太不識字,把書的“天頭地腳”裁了下來,書用來夾鞋樣。幸運的是,農(nóng)家婦女因襲祖上“敬惜字紙”的傳統(tǒng),沒有損壞有字的部分,使這冊《永樂大典》的內(nèi)容得以完整保存。后來,孫家將此書通過掖縣文化館捐給了北京圖書館。
2007年5月,國家圖書館成立國家古籍保護中心,隨后派遣專家組到各地調(diào)研古籍的相關情況。11月,國家圖書館館員程有慶和楊成凱一組,前往江浙滬,同一時間,故宮博物院的施安昌也在這三地調(diào)研金石碑帖。
“那天下午,施安昌跟我們說,有一個上海的老鄰居有《永樂大典》,想請我們看看。當時覺得遇到的可能性很低,但還是答應了?!背逃袘c記得,那天晚上8點,這位已經(jīng)移民加拿大的袁女士,在招待所一樓等他們,進到房間,拿出兩冊《永樂大典》。
“第一冊,是影印本,大家心里有一點涼;第二冊,從古籍真?zhèn)蔚蔫b定來看是真的,書還保存著明代的包背舊裝,可幾位先生都不敢相信。”程有慶讀過中華書局1986年出版的張忱石《永樂大典史話》,書中收錄有《永樂大典》目錄和已知現(xiàn)存的冊目,“只要查那個表,就能知道這一冊的內(nèi)容對不對得上。我當即打電話給我父親,請他幫我查,確認了這一冊不在現(xiàn)存冊目中”。
物和內(nèi)容都確定了,程有慶和楊成凱才敢跟國家圖書館匯報此事。后來,袁女士又帶著此書專程到北京,國家圖書館和國家文物局組織傅熹年、張忱石等專家先后進行了四次鑒定,確認無誤。最終,這一冊《永樂大典》回歸故土,入藏國家圖書館。(摘自《中國青年報》 蔣肖斌/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