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建義,賀義才,朱松林,馬佳琳,梁書平,馬彥廣
(1.山西省林業(yè)科學(xué)研究院,山西 太原 030012;2.山西省呂梁山國有林管理局上莊油松種子園,山西 隰縣 041300)
油松(Pinustabulaeformis)具有抗寒、耐旱、耐瘠薄等特點,是我國北方重要的鄉(xiāng)土樹種和造林綠化樹種。在油松天然林分中,經(jīng)過長期的自然選擇形成不同的自然類型,個體間差異明顯,具有很大的遺傳改良潛力,國外已經(jīng)對油松11種酶系統(tǒng)作過研究[1],從酶譜種類、等位基因頻率及雜合率來看,在酶水平上是一個變異豐富的樹種[2~4]。為此,研究和評價油松遺傳多樣性,對于油松育種理論和實踐都具有重要意義[5,6]。上世紀90年代,我國開始利用同工酶分析油松群體的遺傳結(jié)構(gòu)和變化趨勢,直接在基因位點上分析油松天然群體的遺傳變異,評價和探討良種的遺傳多樣性的[7~9]。本文采用形態(tài)結(jié)合同工酶技術(shù),分析山西省太岳山國有林管理局靈空山林場的5個天然群體的遺傳多樣性、等位基因酶的遺傳變異以及群體變異與地理因素之間的關(guān)系,為山西省油松種質(zhì)資源的開發(fā)利用研究提供科學(xué)依據(jù)[10,11]。
靈空山林場位于山西省太岳山腹地,介于東經(jīng)110°01′46″~112°08′12″,北緯36°33′52″~36°40′之間,海拔1 200~1 961 m之間,土壤為黃土質(zhì)棕壤和山地褐土。靈空山區(qū)屬于暖溫帶大陸性季風氣候,冬季少雪干旱,春季多風干燥,夏季雨量集中,年均氣溫6.2 ℃,年均降雨量662 mm,相對濕度69.8%~74.3%。靈空山區(qū)主要樹種有油松、遼東櫟、白樺、山楊等,其中油松面積約2 493 hm2。試驗材料采自靈空山林場牛槽溝、五龍川、麻刺背、刁王坪、陳家溝等5塊生長良好,林相整齊,無病蟲害的油松林,在每個林分中選擇30株油松樣木,株距約30 m。油松林分情況見表1。
表1 油松林分情況Table 1 Distribution of Pinus tabulaeformis forest
1.2.1 形態(tài)特征
針葉采自樹冠上部1/3處,每株取針葉33束,測量其長度值。球果采自樹冠中上部,在東南西北四個方向各采5個球果,每株20個球果,測量球果長、寬和種子百粒重。
1.2.2 同工酶試驗
采用垂直板聚丙烯酰胺凝膠電泳法。分離膠濃度為10%,濃縮膠濃度為4%。電泳3 h后,待溴酚蘭指示劑移至液面1 cm 時,停止電泳,剝膠染色。
同工酶位點的確定是由不同的位點由連字符后的數(shù)字代表,從離正極最近的位點依次用1,2,3,… 表示。同一位點等位基因根據(jù)譜帶的遷移率,依次用A,B,C…表示。SA表示無活性或活性極弱的譜帶[12,13]。
1.2.3 數(shù)據(jù)處理
利用軟件 Pop Gen 32和 SPSS 22.0進行數(shù)據(jù)分析,統(tǒng)計出多態(tài)位點百分率、等位基因平均數(shù)、等位基因頻率、期望雜合度、基因分化系數(shù)、和遺傳距離。
a.多態(tài)位點百分率(P)多態(tài)位點百分率是同工酶測定多態(tài)的位點占總位點數(shù)的百分比。
b.等位基因平均數(shù)(A)
式中:ai為第i個位點的等位基因數(shù);n為同功酶測定的位點總數(shù)。
c.等位基因頻率(fij)
式中:Nij為基因的個數(shù);N為基因的總數(shù)。
4)王利溥[16]在研究地形對氣溫和降水的影響時指出:大氣水汽含量隨海拔增加而減少、地形起伏造成的局地環(huán)流能促進上升運動和地形對氣流的動力抬升作用對降水影響顯著;地形對氣溫的影響主要體現(xiàn)在地形對輻射分布和對氣流方向、速度的改變。關(guān)于山地地形風的分布特點,傅抱璞[17]指出,在起伏地形中,由于受局地環(huán)流和地形障礙的影響,即使在非常鄰近的地方,其風向也可以很不相同。因此,為了能夠進一步探討地形對氣溫、降水和風速等要素的影響,更加精細、更多樣的地形特征信息的應(yīng)用顯得愈發(fā)重要,這將在今后的研究中做深入探討。
d.平均期望雜合度(He)
式中:hei為第i個位點期望雜合度;h為同功酶測定的位點總數(shù)。
e.基因分化系數(shù)(GST)
式中:Ht為總?cè)后w的基因多樣度;Hs為群體內(nèi)基因多樣度。
GST反映了群體間變異占總變異的比值大小,是度量群體分化的理想指標。
f.遺傳距離(D)
式中:JX為在X群體隨機選出的基因相同概率的平均數(shù);JY為在Y群體隨機選出的基因相同概率的平均數(shù);JXY為在X,Y兩個群體隨機選出的兩個基因相同概率的平均數(shù);fXij=X群體第i個位點第j個等位基因的頻率;fYij=Y群體第i個位點第j個等位基因的頻率。
油松群體、群體內(nèi)單株及各性狀群體特征值列于表2和表3。不同群體間針葉長變幅為7.5~13.6 cm;球果長變幅4.2~7.6 cm;球果寬變幅2.8~4.8 cm;百粒重變幅3.43~6.4 g。百粒重的變異系數(shù)明顯大于針葉長、球果長和球果寬的變異系數(shù)。因此,我們推測百粒重可能受立地條件影響較大。各性狀方差分析結(jié)果表明,群體間和群體內(nèi)均未達顯著水平[14]。
表2 5個油松林分各性狀特征值
Table2 Characteristic values of characters in 5 pine forests
變量Variable均值Mean最大值Maximum最小值Minimum標準差Standarddeviation變異系數(shù)/%Coefficientofvariation針葉長/cm10 613 67 51 11510 59球果長/cm5 57 64 20 55110 22球果寬/cm3 84 82 80 3258 88百粒重/g4 96 63 50 73315 32
表3 各性狀方差分析表Table 3 Analysis of variance of each character
2.2.1 酶譜分析
GOT在油松單株中均有GOT-1和GOT-2兩個染色區(qū)。GOT-1有慢帶和快帶2種酶帶形式,GOT-2有3種酶譜形式。GOT重復(fù)性好,在其位點上存在差異;ADH和SDH在油松單株中均有1個染色區(qū),均受1個位點控制,有3種譜帶形式。MDH在油松單株中有2個染色區(qū),受2個位點控制,MDH-1 和MDH-2分別有3種和4種譜帶形式。ME在油松單株中均顯示1條清晰的譜帶,有1個染色區(qū),受1個位點控制,屬單態(tài)位點。
2.2.2 群體基因變異水平
圖1 GOT酶譜Fig.1 GOT zymogram
圖2 ADH酶譜Fig.2 ADH zymogram
圖3 SDH酶譜Fig.3 SDH zymogram
圖4 MDH酶譜Fig.4 MDH zymogram
由表4可見,所有油松群體中有Got-1、Got-2、Adh-1、Sdh-1、Mdh-1、Mdh-2等6個位點是多態(tài)的。只有Me-1位點是單態(tài)的。各位點在所有油松林分中的He值按大小依次為Sdh-1(0.401)、Adh-1(0.243)、Mdh-1(0.236)、Mdh-2(0.232)、Got-1(0.196)、Got-2(0.125)和Me-1。由于He平均值在位點間變化較大,推測不同位點間有較大的異質(zhì)性[15]。
油松群體中多態(tài)位點百分率相同,平均期望雜合度變化范圍為0.154~0.267,平均為0.210。等位基因平均數(shù)變化范圍為2.02~2.48,平均為2.20(表5)。說明群體內(nèi)等位基因的豐富度一般,群體間變異小,遺傳多態(tài)參數(shù)的均值小,群體在酶位點上變異水平低[16]。
2.2.3 群體間的遺傳分化
過對各個天然群體變異進行基因多樣度分析,得出其同工酶位點上的變異總量,以及在群體間和群體內(nèi)的分布情況,由表6可見,Gst值在位點間變化范圍為0.006 4~0.071 4,變化幅度較大。7個位點的Gst平均值為0.045 7,表明群體間的變異量平均占總?cè)后w的4.57%,95.43%的變異發(fā)生在群體內(nèi)。
2.2.4 群體間遺傳距離
分析各個群體間的Nei’s遺傳距離D(表7),刁王坪與陳家溝遺傳距離為0.984 7,牛槽溝分別與刁王坪、陳家溝的遺傳距離是0.986 2、0.994 6。表明群體間遺傳距離變動范圍非常接近,群體間分化程度并不大。
2.2.5 同工酶變異與海拔的關(guān)系
結(jié)合各群體的遺傳變異水平和海拔高度可知,刁王坪、陳家溝及牛槽溝海拔高度相近,變化幅度小,群體變異相似。五龍川與麻刺背的群體變異相似。表明油松群體的同工酶變異水平與海拔高度變化有關(guān),即海拔高度變化大,群體變異就大;海拔高度變化小,群體變異就小。
從5個油松優(yōu)良林分表現(xiàn)性狀和同功酶分析看出,油松天然群體的遺傳距離與海拔間無明顯的相關(guān)關(guān)系。群體間差異很小,是相對穩(wěn)定的,具有可遺傳穩(wěn)定性。由此也可推斷出靈空山優(yōu)良種源的性狀表現(xiàn)也具有可遺傳穩(wěn)定性[17~19]。從遺傳距離分化看,林分間的變異量平均占總?cè)后w的的4.50%,而大多數(shù)的變異(95.50%)存在于林分內(nèi)的個體。說明個體差異還是非常明顯的。
對群體的遺傳一致度(I) 和遺傳距離(D) 進行分析發(fā)現(xiàn),遺傳一致度(I) 較高,刁王坪與陳家溝遺傳距離為0.984 7,牛槽溝分別與刁王坪、陳家溝的遺傳距離是0.986 2、0.994 6,這表明群體間遺傳距離非常接近(圖5)。由此可見,群體間的遺傳距離較近與它們分布區(qū)之間的地理距離較近有一定關(guān)系,油松是高壽命的風媒受粉樹木,較近的地理距離使它們之間的基因交流成為可能,再經(jīng)過多世代的遺傳選擇使群體間的遺傳趨于一致[20~22]。
表4 各群體等位基因頻率及期望雜合度Table 4 allele frequency and expected heterozygosity of each population
表5 各群體的遺傳參數(shù)Table 5 Genetic parameters of each population
表6 遺傳分化參數(shù)值表Table 6 Genetic differentiation parameter values
表7 各群體間的遺傳距離Table 7 Genetic distances among populations
圖5 各群體間遺傳距離系統(tǒng)圖Fig.5 Genetic distance map between populations
[1] 王中仁.植物等位酶分析[M].北京:科學(xué)出版社,1996:1-6.
[2] 黃啟強,王蓮輝.馬尾松天然群體同工酶遺傳變異[J].遺傳學(xué)報,1995(2):142-151.
[3] 郭軍戰(zhàn),張懿藻,張存旭,等.油松天然群體遺傳結(jié)構(gòu)的研究[J].西北林學(xué)院學(xué)報,1996(4):14-18.
[4] 張春曉,李悅,陳雪梅.油松同工酶位點選擇研究[J].北京林業(yè)大學(xué)學(xué)報,1999,21(1):11-16.
[5] Wang X R,Shen X H,Szmidt A E.The Choice of Allozyme Markers for Studies in Conifer Seed Orchards:The Case ofPinustabulaeformisCarr.In:S Fineschi,M E Malvolti,F Cannata and H.H.Hattemer.Biochemical Markers in the Population Genetics of Forest Trees[J].Academic Publishing,The Hague,Netherlands,1991:173-181.
[6] Wang X R,Szmidt A E.Hybridization and chloroplast DNA variation in a Pinus species complex from Asia[J].Evolution,1994,48(4):1020-1031.
[7] 羅建勛,顧萬春.云杉表型與同工酶遺傳多樣性研究進展[J].林業(yè)科學(xué)研究,2004,17(2):255-262.
[8] 鄒春靜,盛曉峰,韓文卿,等.同工酶分析技術(shù)及其在植物研究中的應(yīng)用[J].生態(tài)學(xué)雜志,2003,22(6):63-69.
[9] 張春曉,李悅,沈熙環(huán).林木同工酶遺傳多樣性研究進展[J].北京林業(yè)大學(xué)學(xué)報,1998,20(3):58-66.
[10] 王意龍,李毳,柴寶峰.山西高原天然油松群體過氧化物酶和多酚氧化酶分析[J].生態(tài)環(huán)境,2007,16(2):530-532.
[11] 張冬梅,張華新,沈熙環(huán),等.油松種子園交配系統(tǒng)的時空變化研究[J].林業(yè)科學(xué),2004,40(1):70-77.
[12] 丁坤善,鄭彩霞,包仁艷.油松雌性不育系的POD同工酶和蛋白質(zhì)多肽分析[J].西北植物學(xué)報,2004,24(1):17-20.
[13] 柴國鋒,鄭勇奇,王良桂,等.楓香同工酶遺傳多樣性分析[J].林業(yè)科學(xué)研究,2013,26(1):15-20.
[14] 畢春俠,郭軍戰(zhàn),張懿藻.油松天然群體酯酶同工酶的變異分析[J].西北林學(xué)院學(xué)報,1998,13(4):39-43.
[15] 許玉蘭,蔡年輝,陳詩,等.云南松天然群體遺傳變異與生態(tài)因子的相關(guān)性[J].生態(tài)學(xué)雜志,2016,35(7):1767-1775.
[16] 許玉蘭.云南松天然群體遺傳變異研究[D].北京:北京林業(yè)大學(xué),2015.
[17] 刁松鋒,邵文豪,姜景民,等.基于種實性狀的無患子天然群體表型多樣性研究[J].生態(tài)學(xué)報,2014,34(6):1451-1460.
[18] 李帥鋒,蘇建榮,劉萬德,等.思茅松天然群體種實表型變異[J].植物生態(tài)學(xué)報,2013,37(11):998-1009.
[19] 趙罕,鄭勇奇,李斌,等.白皮松天然群體遺傳結(jié)構(gòu)的地理變異分析[J].植物遺傳資源學(xué)報,2013,14(3):395-401.
[20] Gon?alves A C,Pommerening A.Spatial dynamics of cone production in Mediterranean climates:A case study of Pinus pinea L.in Portugal[J].Forest Ecology and Management,2012,266:83-93.
[21] Owens J N,Kittirat T,Mahalovich M F.Whitebark pine (PinusalbicaulisEngelm.) seed production in natural stands[J].Forest Ecology and Management,2008,255(3-4):803-809.
[22] Xu Y,Woeste K,Cai N,et al.Variation in needle and cone traits in natural populations of Pinus yunnanensis[J].Journal of forestry research,2016,27(1):41-4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