密二花因產地而得名,集中栽培于河南省新密市五指嶺及其周圍山區(qū),素有“五指嶺銀針”之稱。2011年3月,密二花通過國家質量監(jiān)督檢驗檢疫總局的審查,成為新密市首個獲得國家地理標志產品保護的產品。密二花即金銀花,又名雙花、二花、忍冬花。其花、藤、根、葉均具有藥用價值,具有疏風散熱、退腫消炎和抗病毒的功效,可用于治療熱毒血痢、溫病發(fā)熱、癰腫疔瘡、風熱感冒等癥。密二花是常用大品種中藥材,是我國重點管理的38種名貴中藥材之一。
密二花的種植過程中,極易發(fā)生病蟲害,不僅嚴重影響農民種植的積極性,而且制約了河南密二花產業(yè)的發(fā)展。如果農藥使用不當,農藥殘留對密二花藥材質量也會造成嚴重影響。本文針對密二花種植中的病蟲害問題,對防治現狀及對策加以探究,提出實用性的建議,為密二花種植業(yè)的健康發(fā)展、保障密二花的生產和效益提供理論技術支持。
對密二花危害較大的害蟲有忍冬細蛾、山楂葉螨、紅蜘蛛、咖啡虎天牛等17種,對密二花危害較大的病害有褐斑病、白粉病和根腐病。目前,防治金銀花病蟲害,主要采用施用農藥的方法。有研究對87種金銀花樣品進行了分析,結果表明農藥殘留檢出率為47.1%。檢出的農藥包括:氯氰菊酯、三唑醇、氰戊菊酯、聯苯菊酯、毒死蜱、三唑酮對硫磷、三氯殺螨醇、異狄氏劑氧化樂果、苯醚甲環(huán)唑、戊唑醇、殺螟硫磷等。其中,氯氰菊酯檢出率最高,達51.2%;其次為三唑醇和三氯殺螨醇,分別是26.8%和14.6%。一些新型農藥沒有得到及時宣傳,農民對其藥效不了解,害怕產生藥害或者藥效不好,導致較少采用。長期單一用藥會使害蟲產生一定的抗藥性,使防治效果逐年下降。農民若不能得到科學引導,盲目一味增加藥量來取得防治效果,不僅會增加用藥成本,還會使密二花的農藥殘留量過高,影響其品質和產量。病蟲害防治中的營林措施、生物防治等因為沒有化學防治效果明顯迅速,極少被采用。
密二花種植過程中,因為沒有完善的機構給農民下達防治對象、防治時間、防治藥劑等病蟲害防治指導意見,農民往往在夏秋季發(fā)現田間有病蟲害的時候才進行防治,卻忽略了冬春季病蟲害的潛伏和侵染期。這種見蟲見病才治的被動方式,造成病蟲害一年比一年來勢兇猛,用藥量一年比一年加大,防治成本增加,防治效果卻日趨削弱。防治金銀花病蟲害必須堅持“預防為主,綜合防治”的方針,以農業(yè)防治為基礎,綜合運用各種防治措施,科學使用低殘留低毒的高效農藥,正確引導農民選擇最佳時期開展相應病蟲害的防治,才能減少病蟲害所造成的損失。
近年來,由于密二花在預防甲型H1N1流感、SARS和手足口病中的突出作用,其價格逐年攀升,農民種植積極性高,造成金銀花種苗缺乏。異地引種和調種現象較多,導致種苗品質參差不齊,病蟲害抗性降低。亟需政府加大科研投入,對新形勢下病蟲害發(fā)生的種類和動態(tài)分布進行研究,研發(fā)出高產高品質高抗病蟲害的金銀花新品種。配合研發(fā)出高效低毒低殘留的防治藥劑,并且建立起金銀花病蟲害綜合防治技術平臺,是擺在相關科研部門和職能機構面前的嚴峻任務。
立足于整個生產過程,堅持預防為主,綜合防治。采取以農業(yè)防治為基礎,與生物防治、物理防治、生物防治、化學防治相結合的綜合防治。
防治密二花病蟲害最經濟簡便的措施是種植抗病蟲品種,但是目前密二花抗病蟲害品種相對較少。應該讓科研單位和高校多進行密二花品種選育的研究,加速培育出抗(耐)病蟲性的品種,并加快品種區(qū)試和推廣工作。加強產學研的結合,通過科技創(chuàng)新實現金銀花抗病蟲害和產業(yè)效益的新突破。
調整密二花產業(yè)結構模式,可與經濟林、木本藥材林建設相結合,也可采取與其他作物進行輪作或間套作,這樣不僅可以有效防止病蟲害發(fā)生,還可以實現經濟效益多贏。積極探索出最佳經濟效益和生態(tài)效益的林地間作套種形式,才能保持密二花持續(xù)增產,農民持續(xù)增收。
加強種植經營管理,改善生長環(huán)境條件,創(chuàng)造有利于各類天敵繁衍,不利于病蟲害滋生的環(huán)境條件,可以達到綜合防治的目的。還可以利用昆蟲的趨光性和趨化性來誘殺害蟲,選擇對害蟲高效、對天敵殺傷力小的低毒農藥品種配以安全的施藥技術措施,保護利用天敵資源,達到持續(xù)控制蟲害的目的。
利用病蟲害發(fā)生的消長規(guī)律和危害機制科學施用農藥。加強農藥對密二花品質影響的研究,建立常用農藥在密二花種植中的安全使用標準和密二花病蟲害無公害防治技術規(guī)程。對農藥種類、全年防治次數、施藥間隔期、使用有效劑量、農田環(huán)境污染程度等建立安全性評價方法和評價指標。選擇不同作用機理的農藥交替使用或者合理混用,也可以提高防治效果。
目前,病蟲害嚴重發(fā)生時最快速有效的防治方法仍然是化學防治,所以要積極研發(fā)新型低毒、低殘留、高效農藥。應重視植物型殺蟲劑、微生物代謝產物、昆蟲行為信息素等方面藥劑的研發(fā),還應加大力度研究針對土壤傳播病害、真菌病害等的專用生物源農藥。新農藥制劑要沿著高效、低毒、安全和環(huán)境友好的方向發(fā)展,并且應及時做好宣傳與推廣工作,使科研成果更好地應用于實際生產中。
以預防為主,采取農業(yè)防治、生物防治、物理防治與化學防治等相結合的綜合防治策略。選用低毒低殘留高效農藥,指導密二花產業(yè)向標準化、產業(yè)化、規(guī)?;姆较蚪】蛋l(fā)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