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省農業(yè)廣播電視學校濮陽縣分校 李愛英
大蒜又名胡蒜,適應性強,我國南北各地均有栽培。大蒜的幼苗,花莖和鱗莖均可食用,蒜苗還是冬春季節(jié)的一種應時菜,可陸續(xù)播種或進行保護地栽培,分批上市,周年供應。筆者根據多年生產經驗,現(xiàn)將大蒜病害的重點防治措施總結如下。
大蒜播種前后以農業(yè)防治為基礎,以培育壯苗為目的,優(yōu)選適宜品種。
1.播種前優(yōu)選瓣大色艷、無傷、無爛、不脫皮的蒜瓣做蒜種,盡可能采用脫毒蒜、抗病蒜、無病蟲蒜,最好選擇異地調種。
2.選擇地勢干燥平坦、排灌方便、土壤有機質豐富、保肥水能力強的沙壤土種植大蒜,忌連作或與蔥蒜類重茬。
3.精細平整土地,澆足底墑水,適時犁耙,創(chuàng)造有利于根系生長發(fā)育的土壤環(huán)境,以提高抗病能力。
4.適時播種,盡量減少凍害的發(fā)生。對于早熟抽薹蒜,應加強冬前的苗期促壯,降低凍害的程度。
5.科學合理施肥,施足基肥,有機肥必須充分腐熟,增施磷肥、鉀肥、餅肥,可促進幼苗健壯生長,提高年前青蒜的抗病能力。盡量采用配方施肥,或大蒜專用肥,可減少生理性病害發(fā)生。
6.采用地膜覆蓋栽培方式,可有效減少土壤中病殘體上病原物借雨水、澆水及畦灌傳播的機會,提高地溫、保墑、減少灌水次數(shù),可起到預防病害發(fā)生的作用。
7.大蒜葉枯病、葉斑病、白腐病、菌核病等病害的病原物都是隨病株殘體在土壤中越冬越夏,應徹底清理病株殘體,同時實行3年以上輪作倒茬。
8.播種后35~40 d,植株開始“退母”(種瓣營養(yǎng)耗盡漸干縮呈膜狀),及時追肥澆水,可減輕或避免黃尖現(xiàn)象。
對葉枯病、葉斑病及灰霉病、白腐病、菌核病等可用50%甲基托布津可濕性粉劑或50%多菌靈可濕性粉劑或70%代森錳鋅0.5~1 kg/667 m2對水 5~7.5 kg,均勻噴灑于蒜種上,然后晾干播種,可獲得良好的防治效果。
大蒜生育期的長短因播期不同而有很大差異,春播90~110 d,秋播要經過漫長冬季,為220~280 d。大蒜從播種后出苗至5月下旬收獲,葉枯病、葉斑病、灰霉病、銹病、疫病等病害均易發(fā)生,應采取以下措施。
1.嚴禁大水澆灌,雨后及時排澇,結合田間管理,清理病株殘體,帶出田外。
2.在蒜母干縮期、蒜薹伸長期及鱗芽膨大期應進行追肥,每667 m2施尿素 5~10 kg,或硝酸鉸 10 kg,追施“催頭肥”硫酸鉸10 kg;也可噴施磷酸二氫鉀,以提高抗病能力。
3.對大蒜白腐病、菌核病可采用草木灰或石膏粉撒施莖基部,減少病原入侵機會。及時采薹,盡量避免劃傷過大。
1.防治大蒜銹病。遇有降雨多的年份或早春,及時檢查發(fā)病中心,及時預防。一般選用15%粉銹寧可濕性粉劑1000倍液,或15%粉銹寧可濕性粉劑1500倍液加70%代森錳鋅可濕性粉劑1000倍液于4月上旬防治第1次,10~15 d再防治1次,一般視病情防治2~3次。
2.防治大蒜葉枯病、葉斑病、灰霉病等,選用75%百菌清可濕性粉劑800倍液,或64%殺毒礬可濕性粉劑500倍液或50%琥膠肥酸銅可濕性粉劑500倍液,或50%撲海因可濕性粉劑1500借液,視田間病情于11月底或3月下旬開始防治,春季防治2~3次。
3.防治病毒病,以使用脫毒蒜防治效果為宜。田間植株壯,葉色深,一般不用打藥。發(fā)病初期噴灑1.5%植病靈1000倍液,或20%病毒A500倍液,5%菌毒清300倍液。
4.防治細菌性軟腐病,可于發(fā)病初期噴灑72%農用鏈霉素可溶性粉劑4000倍液,77%可殺得可濕性微粒劑500~800倍液,7 d施1次,視病情連防2~3次。
儲藏期主要防治青霉病、灰霉病、紫斑病等病害,采取下述措施。
(一)收獲前5天停止灌水,以防蒜皮腐爛不耐儲存。
(二)收獲時盡量避免機械損傷,及時清理病株殘體,帶出田外,集中進行高溫堆、漚肥,有助于減少病源,降低病害的發(fā)生機會。
(三)對收獲的大蒜應及時晾曬(不要暴曬),按商品蒜要求剝去外皮,揀出帶傷蒜、腐爛蒜、綠蒜等。
(四)進行射線處理,冷庫保藏,可有效防治后期及儲藏病害對蒜頭的進一步為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