尹志江
(廈門市第五醫(yī)院手足外科 福建 廈門 361100)
實踐中手指骨折是臨床上較為常見的骨折類型,傳統(tǒng)的治療方式是利用夾板、石膏等材料對患者骨折部位進行固定,對骨節(jié)附近相鄰關節(jié)活動進行限制以此達到治療目的,臨床治療過程中對手指骨折患者采取科學、合理的治療手段能夠更好的幫助患者恢復手指功能,提高治療效果[1]。本文選取2017年2月—2018年2月之間收治的手指骨折患者66例作為研究對象,對微固定的應用效果進行了分析,現(xiàn)報告如下。
選取2017年2月—2018年2月之間收治的手指骨折患者66例作為研究對象,隨機分為觀察組和對照組,每組患者33例,患者均符合手指骨折的臨床診斷標準。觀察組33例患者中,男性患者19例,女性患者14例,患者年齡在19~68歲之間,均齡(37.2±2.8)歲,橫斷型骨折4例,短斜型骨折22例,粉碎性骨折7例,骨折位置位于食指的3例,中節(jié)6例,中指近節(jié)4例,中節(jié)5例,拇指2例,小指13例。對照組33例患者中,男性患者18例,女性患者15例,患者年齡在17~67歲之間,均齡(37.1±2.4)歲,橫斷型骨折3例,短斜型骨折22例,粉碎性骨折8例,骨折位置位于食指4例,中節(jié)7例,中指4例,中節(jié)6例,拇指2例,小指10例。組間性別、年齡、骨折類型、骨折位置等基本資料上差異不明顯,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
對觀察組觀察組行微固定治療,微固定由兩條自身能夠進行收折調(diào)整的連接臂和三根螺旋加壓桿組成的,連接臂兩端裝有兩組帶孔的螺絲,螺絲的孔洞是穿插克氏針時使用的,手術過程中以患者骨折位置作為中心點,在其近端和遠端的骨干中心線上分別平行鉆入0.9毫米長的一根克氏針,通過連接臂兩端留置的螺絲孔套裝上骨外固定器,利用三根加壓螺桿對骨折端的對位進行調(diào)整,同時需要對其適當加壓,手術完成之后,指導患者進行骨折近、遠端關節(jié)的屈伸活動,活動需要遵循循序漸、適量適度的原則[2]。對照組33例手指骨折患者通過單純夾板固定的方式進行治療,需要先將患者的手指復位,然后使用夾板對骨折位置實行固定。兩組患者在接受治療之后均按照患者的實際情況采用抗生素進行抗感染的治療。
對兩組患者的骨折線顯示時間進行觀察并記錄,同時對臨床治療效果進行分析、統(tǒng)計,以TAF評分標準為依據(jù),如果患者通過治療,拇指關節(jié)到指間關節(jié)的屈曲度與2~5指關節(jié)到指間關節(jié)主動屈曲度在220度以上,則表示治療顯效;如果患者治療之后,屈曲度在180~220度之間,則表示治療有效;如果屈曲度在180度以下,則表示治療無效[3]。治療總有效率=(顯效+有效)/總例數(shù)×100%。
文章數(shù)據(jù)用SPSS19.0軟件處理,以χ2檢驗,若P<0.05,則有統(tǒng)計學意義。
兩組患者在治療之后的第4周、第8周、第12周進行X線檢查,其中觀察組骨折線愈合時間在5~11周之間,平均時間為(7.1±1.5)周,對照組骨折線愈合時間為7~12周,平均時間為(9.3±1.8)周,觀察組骨折線基本消失時間顯著由于對照組(P<0.05)。
觀察組33例患者治療顯效27例,有效6例,無效0例,治療總有效率為100.0%;對照組33例患者治療顯效21例,有效9例,無效3例,治療總有效率為90.9%。觀察組治療總有效率顯著高于對照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
手指骨折通常骨折端與關節(jié)的距離比較近,容易對指關節(jié)的活動產(chǎn)生影響,傳統(tǒng)的夾板固定的治療方式只是對骨折手指進行簡單的固定,容易發(fā)生移位的情況,而微固定則可以使骨折位置的固定更加牢固,對骨折愈合也更加有利,對二端關節(jié)面也不會產(chǎn)生干擾,術后可以指導患者盡快開始早期活動,促進關節(jié)功能的恢復[4]。本文研究中,對照組手指骨折患者采取夾板固定的方式進行治療,骨折線基本消失平均時間為(9.3±1.8)周,有效率90.9%,觀察組患者采用微固定進行治療,骨折平均愈合時間為(7.1±1.5)周,有效率100.0%,觀察組骨折線愈合時間進而有效率均優(yōu)于對照組,差異顯著(P<0.05)。
綜上所述,手指骨折行微固定治療效果良好,能夠加快患者骨折線愈合時間,增加有效率,具有較高的臨床應用推廣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