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瓊
精神分裂癥是臨床常見心理疾病,臨床發(fā)病原因復雜,研究表明[1-2],其發(fā)病與生物、心理及社會等因素的共同作用密切相關,臨床主要表現(xiàn)為感知、意志、思維、行動等異常和障礙,出現(xiàn)精神活動不協(xié)調現(xiàn)象。因此,精神分裂癥臨床治療的關鍵不僅在于臨床癥狀的緩解,還要重視改善患者的社會功能。本文對我院采用帕利哌酮與利培酮治療精神分裂癥的效果進行回顧性分析,現(xiàn)報告如下。
1.1 一般資料 選擇我院2015年1月至12月收治的精神分裂癥患者50例,設為對照組,其中男31例,女19例,年齡22~59歲,平均(37.9±3.3)歲,平均病程(3.3±0.9)年;另選擇我院2016年1月至12月收治的精神分裂癥患者50例,設為觀察組,其中男28例,女22例,年齡25~57歲,平均(39.1±3.9)歲,平均病程(3.7±1.1)年;所有患者均符合《中國神經(jīng)精神疾病診斷標準第三版》中有關精神分裂癥診斷標準,兩組一般資料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1.2 納入標準 PANSS評分達60分以上;患者無酗酒史;患者無藥物濫用史。
1.3 排除標準 嚴重腦部疾病者;嚴重軀體疾病者;發(fā)育遲緩患者;對治療藥物禁忌者;妊娠期婦女;哺乳期婦女。
1.4 方法
1.4.1 對照組 對照組給予利培酮片(齊魯制藥有限公司,國藥準字H20050042),用藥方法:1~2次/d,初始劑量:1 mg/d,連續(xù)用藥7 d后,增加劑量至3~4 mg/d,增加劑量后連續(xù)治療7 d,再次增加劑量至4~6 mg/d,并維持該劑量連續(xù)治療2個月。
1.4.2 觀察組 觀察組給予帕利哌酮(西安楊森制藥有限公司,國藥準字:J20140068)。用藥方法:初始劑量3 mg/d,治療7 d后增加劑量至6~12 mg/d,并維持該劑量治療2個月。
1.5 觀察指標和評價標準 采用BPRS量表評價兩組治療后康復狀況;采用Krawiecka癥狀量表評定患者精神癥狀;采用社會功能缺陷篩選量表(SDSS)評定患者治療前后社會功能受損程度。
1.6 統(tǒng)計學處理 采用SPSS 22.0軟件包,計量資料采用(±s)表示,行t檢驗,P<0.05為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2.1 兩組患者治療前后Krawiecka量表評分結果比較 兩組Krawiecka評分均較治療前明顯下降,治療前后比較,P<0.05;說明兩種藥物均可有效改善患者的精神癥狀(表1)。
2.2 兩組患者治療前后SDSS評分結果比較 觀察組SDSS評分均較治療前明顯下降,治療前后比較,P<0.05;對照組SDSS評分未見明顯下降,治療后組間比較,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表2)。
2.3 兩組患者治療前后BPRS評分結果比較 兩組BPRS各項因子評分均較治療前明顯下降,與治療前比較,P<0.05;觀察組各項因子評分下降更加顯著,組間比較,P<0.05(表3)。
表1 兩組患者治療前后Krawiecka評分結果比較(±s)單位:分
表1 兩組患者治療前后Krawiecka評分結果比較(±s)單位:分
注:與同組治療前比較,*P<0.05。
組別 時間 Krawiecka評分觀察組 治療前 10.9±3.9治療后 6.1±1.5*對照組 治療前 10.2±3.3治療后 6.9±2.9*
表2 兩組患者治療前后SDSS評分結果比較(±s)單位:分
表2 兩組患者治療前后SDSS評分結果比較(±s)單位:分
注:與同組治療前比較,*P<0.05;與對照組比較,#P<0.05。
組別 時間 SDSS評分觀察組 治療前 15.9±2.2治療后 10.1±1.6*#對照組 治療前 16.1±2.5治療后 14.9±2.2
表3 兩組患者治療前后BPRS評分結果比較(±s) 單位:分
表3 兩組患者治療前后BPRS評分結果比較(±s) 單位:分
注:與治療前比較,*P<0.05;與對照組比較,#P<0.05。
總分 焦慮 缺乏活力 思維障礙 激活性 敵對觀察組 治療前 45.1±9.5 6.9±2.9 10.2±2.8 9.0±2.3 4.6±1.2 6.9±2.9治療后 32.7±7.1*# 4.9±1.2*# 6.5±1.7*# 7.1±1.9*# 3.5±0.5*# 5.0±1.9*#對照組 治療前 44.9±9.1 6.8±2.7 10.2±2.2 9.1±2.5 4.5±0.9 6.8±2.5治療后 36.6±7.7* 5.8±1.5* 8.1±2.3* 8.1±2.6* 3.9±1.0* 5.9±2.2*組別 時間
精神分裂癥患者生活自理能力以及社會功能均明顯下降,嚴重影響患者的生活質量[3-4]。因此,為了緩解疾病給患者造成的社會功能缺陷,臨床須給予合適的治療手段控制精神癥狀。針對精神分裂癥患者的治療臨床主要給予抗精神疾病藥物,且在治療的過程中,不僅重視臨床癥狀的緩解,也要求對患者社會功能的改善[5-6]。
利培酮是常見的治療精神分裂癥的藥物,效果確切且安全性高,現(xiàn)階段在臨床應用較為廣泛。利培酮獨特的中樞藥理機制是D2受體和5-HT2A受體的平衡拮抗[7-8],可明顯改善患者的陽性癥狀,控制患者躁狂癥狀,是一種選擇性單胺能拮抗劑,且用藥過程中不會引發(fā)較多的運動抑制和強直性昏厥等,治療患者陽性癥狀的同時,提升患者陰性癥狀和情感癥狀。
帕利哌酮也稱9-羥利培酮,是利培酮在人體血漿內(nèi)代謝生成的主要代謝產(chǎn)物,帕利哌酮的藥理作用機制與利培酮相似,能夠通過阻斷5-HT受體和D2受體來發(fā)揮良好的抗精神病效果[9]。臨床研究表明[10],由于帕利哌酮是利培酮的活性產(chǎn)物,劑型選擇了滲透泵藥物釋放的緩釋片劑,能夠控制在用藥24 h內(nèi)穩(wěn)定釋放,與利培酮比較,帕利哌酮可在較短的時間內(nèi)發(fā)揮藥物作用。此外,帕利哌酮主要通過腎臟代謝,避免了利培酮經(jīng)酶代謝所產(chǎn)生的肝臟首關效應,更好的促進患者的社會功能改善和生活質量提升。
本研究結果提示,兩組Krawiecka評分均較治療前明顯下降,治療前后比較,P<0.05;說明兩種藥物均可有效改善患者的精神癥狀;觀察組SDSS評分均較治療前明顯下降,治療前后比較,P<0.05;對照組SDSS評分未見明顯下降,治療后組間比較,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兩組BPRS各項因子評分均較治療前明顯下降,與治療前比較,P<0.05;觀察組各項因子評分下降更加顯著,組間比較,P<0.05。這說明,帕利哌酮與利培酮治療精神分裂癥均可以取得滿意的效果,但帕利哌酮更加有利于患者的社會功能的改善,從而提高患者的生活質量。
[1]萬春平.抗精神病藥物聯(lián)合小劑量丙戊酸鎂治療精神分裂癥攻擊行為的對照研究[J].齊齊哈爾醫(yī)學院學報,2016,37(10):1324-1325.
[2]萬發(fā)增.氨磺必利與利培酮治療首發(fā)精神分裂癥療效和安全性對照研究[J].現(xiàn)代診斷與治療,2015,26(2):355-356.
[3]韓振如.觀察抗精神病藥物聯(lián)合小劑量丙戊酸鎂對精神分裂癥攻擊行為的療效[J].世界最新醫(yī)學信息文摘:連續(xù)型電子期刊,2014,26(35):18,20.
[4]夏仲,張恩.氨磺必利與利培酮治療首發(fā)精神分裂癥的對照研究[J].精神醫(yī)學雜志,2013,26(6):442-443.
[5]謝紅濤,周錦,王峰,等.住院精神分裂癥患者并發(fā)代謝綜合征的影響因素[J].中國民康醫(yī)學,2012,24(13):1549-1550.
[6]胡芳珍,張曉.奧氮平合用奧卡西平治療精神分裂癥伴興奮激越患者的臨床療效觀察[J].中國藥物濫用防治雜志,2012,11(2):87-89.
[7]胡君.氨磺必利與利培酮治療首發(fā)精神分裂癥對照研究[J].中國民康醫(yī)學,2013,25(3):33-35.
[8]劉林晶,劉家紅,唐偉.氨磺必利與利培酮治療首發(fā)精神分裂癥療效和安全性對照研究[J].中國神經(jīng)精神疾病雜志,2012(38):249-252.
[9]傅正闖,張鵬.帕利哌酮與利培酮治療精神分裂癥的安全性對照研究[J].中國醫(yī)藥導報,2014,11(9):101-103.
[10]黃鶯樂.帕利哌酮緩釋片與利培酮治療精神分裂癥的對照研究[J].四川精神衛(wèi)生,2014,27(1):72-7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