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萌, 劉念龍, 唐艷
隨著大氣污染加重,肺癌已成為癌癥相關(guān)死亡的主要原因之一,肺癌5年生存率僅15%[1]?;熓侵委熤?、晚期肺癌的常用方法,盡管近年來化療藥物不斷增多,但由于機體敏感性不同,需及時評估療效,據(jù)此調(diào)整化療方案,可減少化療的不良反應,改善預后,提高患者生存率。動態(tài)CT增強掃描具有無創(chuàng)、可重復檢查的優(yōu)勢。我們通過觀察江蘇省腫瘤醫(yī)院2015年1月至2017年5月收治的肺癌患者化療前后CT腫瘤大小、強化特點、密度變化情況,探討CT增強掃描在評估肺癌化療療效中的應用價值,為臨床調(diào)整化療方案提供依據(jù),現(xiàn)報道如下。
1.1 臨床資料 入組標準:①病理證實為非小細胞肺癌;②病灶內(nèi)無較大鈣化、脂肪病變及液化;③預計生存期≥3個月。排除標準:①嚴重心肺功能障礙;②嚴重肝、腎功能不全,不能耐受化療;③精神障礙;④預計生存期<3個月;⑤原發(fā)病灶小,無法測量;⑥聯(lián)合放療等綜合治療。本研究通過本院醫(yī)學倫理委員會批準,患者及家屬均知情同意并簽署知情同意書。共125例入組,男86例,女39例,年齡(50.72±5.41)歲。病理類型:鱗癌81例,腺癌35例,大細胞癌9例。
1.2 化療方案與方法 鱗癌選擇順鉑聯(lián)合長春瑞濱方案:順鉑75 mg/m2,第1天靜脈滴注;長春瑞濱25 mg/m2,第1、8天靜脈滴注。腺癌和大細胞癌選擇順鉑聯(lián)合培美曲塞方案:順鉑75 mg/m2,第1天靜脈滴注;培美曲塞500 mg/m2,第1天靜脈滴注。3周為1個周期,治療2個周期以上。
1.3 CT掃描時間與方法 選擇在化療2個周期結(jié)束后?;颊哐雠P位,掃描胸廓入口至膈平面,層厚5 mm。確立中心層面,即病灶直徑最大層面。通過電流/電壓為287 mA/140 kV,注射對比劑碘佛醇(安射力,320 mgI/ml)1.5 ml/kg,注射速率為3 ml/s,層厚為5 mm,視野(FOV)為500 mm。要求患者屏息,注射對比劑后間隔25 s、60 s行增強掃描。
1.4 圖像后處理 記錄病灶增強前及增強后25 s、60 s不同時相CT值。圈定感興趣區(qū)域(RIO),測量腫瘤強化程度最高部位CT值。
1.5 療效評估 治療2個周期后,復查CT,參照實體瘤療效標準評估臨床療效。完全緩解(CR):腫瘤病灶基本消失;部分緩解(PR):基線病灶最長徑縮短≥20%;穩(wěn)定(SD):基線病灶最長徑縮短或增加20%以下;疾病進展(PD):基線病灶最長徑增加≥20%。CR+PR為緩解組,SD+PD為未緩解組。
2.1 臨床療效 化療2個周期后,復查CT,125例患者中CR 21例,PR 33例,SD 30例,PD 41例,總緩解率為43.2%。緩解組54例,未緩解組71例。
2.2 緩解組和未緩解組化療前后不同時相CT值 緩解組與未緩解組化療前平均CT值相比,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緩解組化療后0 s、25 s、60 s的平均CT值較化療前均有所下降,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而未緩解組化療后0s、25s、60s的CT值與化療前相比,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緩解組化療后0s、25s、60s的CT值與未緩解組化療后CT值相比,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緩解組和未緩解組化療前后不同時相CT值
*:與化療前相比,P<0.05;#:與未緩解組化療后相比,P<0.05
肺癌發(fā)病隱匿,部分患者診治時已是中晚期?;熓侵型砥诜切〖毎伟┑闹饕委熓侄危?1%患者對化療藥物不敏感,延誤了最佳治療時機[2]。及早發(fā)現(xiàn)化療不敏感患者,及時更換化療方案,可有效延長患者生存期[3]。目前,臨床主要將實體瘤大小作為評估肺癌療效的客觀指標之一。然而,有研究指出,腫瘤細胞壞死到腫瘤縮小需一段時間,單獨根據(jù)瘤體大小評價療效可能無法反映腫瘤細胞實際情況;無法區(qū)分腫瘤壞死區(qū)域與活體瘤區(qū)域[4]。因此,僅根據(jù)腫瘤大小評估療效存在延遲性。腫瘤發(fā)生、轉(zhuǎn)移等與血管生成密切相關(guān)[5]。臨床血管生成情況可作為反映腫瘤生長活躍程度的重要指標[6-7]。多層螺旋CT具有無創(chuàng)、操作簡便、分辨率高、可重復檢查的優(yōu)勢,亦能通過強化特點、密度變化了解腫瘤血管供血及新生血管生成情況[8]。本研究在化療2個周期后復查多層螺旋CT,結(jié)果顯示,緩解組0 s、25 s、60 s的CT值較化療前均有所下降,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與未緩解組化療后0 s、25 s、60 s的CT值相比,差異也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分析化療后CT影像學顯示病灶密度和強化程度減輕可能與腫瘤血供受抑制有關(guān)[9]。
綜上所述,判斷化療療效不僅可以通過腫瘤大小,還可根據(jù)腫瘤密度變化反映腫瘤血管供血及新生血管生成情況,為臨床及時調(diào)整化療方案提供客觀依據(jù)。
[1] 支修益. 腫瘤標志物ProGRP助力小細胞肺癌的臨床決策[J].中國腫瘤外科雜志,2014,6(1):42-43.
[2] 賈同, 魏穎, 趙大哲. 一種基于CT影像的肺癌病灶檢測新方法[J].電子學報,2010,38(11):2545-2549.
[3] Therasse P, Arbuck SG, Eisenhauer EA, et al. New guidelines to evaluate the response to treatment in solid tumors. European Organization for Research and Treatment of Cancer, National Cancer Institute of the United States, National Cancer Institute of Canada[J]. J Natl Cancer Inst, 2000, 92(3): 205-216.
[4] 楊超, 李必強, 唐茁月, 等. 64排螺旋CT多期增強掃描聯(lián)合血管成像對肺內(nèi)腫塊的診斷價值[J].重慶醫(yī)學,2015,(7):916-918.
[5] 周華, 張敏鳴, 肖圣祥, 等. 動態(tài)增強CT 功能成像評價肺癌腫瘤血管生成的研究[J]. 中華放射學雜志, 2006, 40 (2): 171-175.
[6] Lind JS, Meijerink MR, Dingemans AM, et al. Dynamic contrast-enhanced CT in patients treated with sorafenib and erlotinib for non-small cell lung cancer: a new method of monitoring treatment[J]. Eur Radiol, 2010, 20(12): 2890-2898.
[7] 鄭紅偉, 俞鵬輝, 陳勇, 等. 中晚期肺癌20例螺旋CT三期動態(tài)增強掃描觀察[J].鄭州大學學報(醫(yī)學版),2011,46(2):276-278.
[8] 謝海濤, 黎庶, 初金剛, 等. CT灌注參數(shù)變化對肺癌化療早期療效的觀察與評估[J]. 中國臨床醫(yī)學影像雜志, 2012, 23(10): 699-702.
[9] 張艷林, 楊梅, 陳麥林, 等. CT動態(tài)增強掃描定量參數(shù)與非小細胞肺癌患者靶向治療效果的相關(guān)性研究[J].中國CT和MRI雜志,2013,11(6):48-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