錢理群
①
我出生于1939年,按今天流行的說法,應屬于“30后”那一代。我最感自豪的是,我與以后的六代青年,都有生命的交集。
我于1960年大學畢業(yè),經過一番曲折,最后被分配到貴州安順衛(wèi)生學校教語文。那年我正21歲,我的學生年齡和我差別不大,都屬于“40后”。我出生在一個上層社會的舊式大家族,在南京、北京等大城市長大,小學、中學與大學讀的都是名牌學校,自己也是以當作家、學者為追求。
我一到貴州,當地人事部門就宣告:進入貴州大山,就別想出山。我曾經想考研究生,但由于家庭出身,學校明確表示不準報考。那么,我又如何堅持理想呢?我將自己的理想分為兩個層面。首先是“現實的理想”,即客觀條件已經具備,只要我努力,就可以實現的理想。
于是,我決定以“成為受學生歡迎的教師”作為自己的現實理想,由此而開始了我自覺地充當青年朋友的人生之路。我不僅全身心地投入教學中,而且搬到學生宿舍里,與學生同吃、同住、同學習、同勞動。由于我和學生年齡差別不大,因此很快就打成一片,我真的成了最受歡迎的老師。
一直等到1978年,我才獲得報考研究生的最后機會,最終回到北大講臺?;仡欉@段歷史,我總要感激我貴州的“40后”學生,如果沒有和他們休戚與共的生命交織,我早就被現實壓垮或變形了,根本不可能堅持18年的理想,保持生命的本色不變。
②
大概在1974年,我的周圍就聚集起了一批愛讀書的年輕人,有學生、知青、工人,還有社會青年,年齡在20歲上下,都是“50后”了。我和我“40后”“50后”的學生這三代人,都是把中國的選擇和命運與自己的選擇和命運聯結在—起的??梢哉f,我和“40后”“50后”兩代青年的交往,是真正的理想之交、生死之交。
1978年,我考上北大研究生,閉門讀了7年書,到1985年正式開課講《我之魯迅觀》,接觸的就是“60后”“70后”的青年了。在《我與北大》一文里,我談到和“60后”“70后”的青年一起讀魯迅,課堂上就形成一股“魯迅——我——學生”心心相印、聲氣相通的氣場,那幾乎是以后時代很難重現的。
在2002年退休以前,我在北大的最后一批學生,是上世紀80年代上半期的,我也就有了機會接觸“80后”的青年。但我真正關注與思考這一代人,卻要到退休以后。記得是2006年,我應邀到北大演講,題目就是《如何看待“80后”這一代》。我的想法和說法很簡單:“我在研究近百年歷史時,早就發(fā)現,幾乎每一代人都不滿意下一代,而且批評的言辭都差不多?!蔽遗e出來的例子是,作為五四那一代人的代表劉半農,曾寫過一篇文章《老實說了吧》。他的“老實話”就是批評上世紀30年代的青年人“不認真讀書,又喜歡亂罵人”。
我是“30后”,也應該是挨罵的對象,但我讀了劉半農的文章就笑了:今天“30后”“40后”“50后”,以至“60后”“70后”某些人不是也在責罵“80后”“不認真讀書”嗎?連罵的理由也差不多??!但“歷史照樣前進:每一代人都被上代人所不滿,最后還是接了上一代的班,完成了歷史賦予的使命,以至有資格再來批評下一代人”。我由此得出一個結論:“為下一代人,特別是年輕人擔憂,是杞人之憂。每代人都會有他自己的問題,但不能看得太重,最終也得靠他們自己來解決。一是要相信青年,二是要相信時間。這大概也是我的兩個基本信念?!?/p>
③
從2002年退休以后,我和“80后”,后來又和“90后”的青年有了不同程度的聯系。應該承認,“80后”“90后”和我熟悉的前幾代青年,已經有了很大的不同。如果說,“40后”“50后”,他們關心的主要是政治問題;“60后”“70后”是“改革的一代”,關心的主要是思想、文化問題;那么,“80后”“90后”,就成長于經濟發(fā)展的時代、網絡的時代,他們最為關心的是生存、經濟問題。對我來說,最為重要的是我和幾代人關系的變化,如果說,“40后”“50后”和我的年齡與精神氣質都比較接近,我可以說是他們中間的人,我是把那些貴州青年朋友視為“精神上的兄弟姐妹”的;在“60后”“70后”青年面前,我扮演的是名副其實的老師、父輩的啟蒙主義者的角色,但我們之間的交往,還是少有距離的。
對“80后”“90后”來說,我已經是爺爺輩的人了,已經沒有精力和他們過于密切地交往,他們接近我的機會越來越少,我們之間的距離也越來越遠。更重要的是,我已經無法和所有的“80后”的青年做心心相印的交流了。我經常想起魯迅的話:青年是不一樣的,有睡著的、玩著的,也有醒著的。我能夠交流的,是魯迅說的,覺醒的,或要覺醒的青年。所謂“覺醒”,就是在堅持自己時代對個人物質利益的合理追求的同時,又有所質疑,希望有新的突破,尋找在物質、精神兩個方面更為健全的發(fā)展。我因此把他們稱為“新一代的理想主義者”,既在根本上和我這樣的老理想主義者有相通之處,又有自己的時代特色。就在這樣的意義上,我這個“30后”就與“80后”的部分青年相遇了。
(木木摘自東方出版社《二十六篇——和青年朋友談心》)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