依伊
經常有人說,學歷那么高有什么用?這是一個看能力的社會。
以前,我總以為這是酸葡萄心理,可是后來才發(fā)現(xiàn),這是普世的真理。
///名校里,最不值錢的就是學歷
在知乎上看到一個帖子,某985高校學生去清華蹭課,結果被震驚。
教室里,下課瞬間老師被問問題的學生圍了幾層;去食堂,兩個學生吃飯時討論一個實驗,索性餐盤一丟,拿出草稿列方程。
瞬間他對包括自己學校在內的很多高校校風,感到不齒:混日子,混學分,混網吧,六十分萬歲,今朝有酒今朝醉。拿著父母的辛苦錢花天酒地,游戲人生;總做著屌絲逆襲的春秋大夢,卻連一節(jié)課都不肯好好聽……
看到這段話,我隔著屏幕都想問,你是在說我的大學生活嗎?
這就是現(xiàn)實中最吊詭和諷刺之處:叫囂“學歷不如能力”的人,往往把上大學當作度假。
相反,越是學校好,越是學歷高,越是智商碾壓的,越是勤奮和努力。
我的前老總,畢業(yè)于國內最好的大學。曾為了參加數(shù)學建模比賽,非數(shù)學專業(yè)的他硬是讀了上百篇論文,還把教材學了三遍,以至于隨便講到一個公式,就可以告訴你在哪里。
代價就是,整整三個月的時間,都是宿舍、食堂和圖書館三點一線,每天學習12個小時以上。最后,他不僅獲了獎,還對數(shù)據有了很強的敏感度。
我自己也曾去北大找過高中同學玩,近距離觀摩過這些牛人的生活。比如,圖書館永遠是人滿為患,期末考試后依然燈火通明,又比如男生很少打魔獸,女生很少談逛街,每個人都在馬不停蹄地學習、聽講座、參加活動。
世界上很多人都在說,學歷不如能力。但往往只有到了名校才明白,天上不會掉餡餅,想要能力,先踏踏實實地努力。
///好學校,意味著好環(huán)境
大思想家荀子說:“居必擇鄉(xiāng),游必就士?!币馑季褪嵌ň右x好地方,外出要接近賢士,而今天能滿足這兩個條件的,無疑就是名校了。
想一想,如果你剛入北大,因為忙著辦手續(xù),就請路過的老人幫忙看行李,老人不僅答應了,而且?guī)湍憧戳艘惶欤绮讲浑x。第二天,你才知道老人是北大副校長季羨林,會不會頓時對品德有更深的理解。
如果你在北師大,去聽講座課,一個穿著布鞋的老人,正用“草色遙看近卻無”來講解“遙感幾何光學模型”,深入淺出,讓你豁然開朗。而第二天你才知道這個老人是科學院院士,世界頂級遙感技術專家李小文,會不會因此對科學更多了一絲向往。
名校之所以牛,不在于其名氣,也不在于校園富麗堂皇,而在于這里有最優(yōu)渥的學習資源,有睿智博學、德為人先的引路人。
美國哈佛大學和哥倫比亞大學曾做過一個關于“教師的附加值與學生成長結果的對比研究”。
結果表明,無論學生的水平有多高,也不管學生家長的收入有多少,只要有一位好老師的出現(xiàn),學生在未來的收入都會有一定比例的提高。
“蓬生麻中,不扶而直。”特別是剛剛走向獨立的年輕人,能有機會在好的環(huán)境中浸染,在好的老師身邊聆聽,在巨人肩膀上眺望,那么能收獲的就是優(yōu)于別人的見識與眼界、知識與格局。
普通人還能逆襲嗎?
當別人在聆聽大師授課,你在宿舍呼呼大睡時;當別人在努力,你在游戲時;當別人在前進,你在后退時,那些被拉開的差距,才是名校光環(huán)的本質。
而這種差距,正形成教育界的“馬太效應”。
據2016年《國際金融報》調查,上市公司中年薪百萬級的董事長84%有高學歷,一半以上畢業(yè)于985高校。這個時代,如果不能拼爹,再沒有一個好學校,仿佛成功就變得越來越難。
但我很喜歡《超級演說家》冠軍劉媛媛說的那句:“命運的手掌里面是有漏網之魚的?!边@個出身寒門的姑娘,從對外經貿大學作為起步,研究生考入了北大。
而今年有個小伙子,比她還勵志。
小伙子叫何穎,大學前兩年,他如周圍人一樣,逃課打游戲,肆意談戀愛,在無人管束的地方,自由放縱、舒適安逸。
直到大二結束,他掛科8門、學分績點1.08。這樣的成績,別說就業(yè),連畢業(yè)都成問題。危機中,何穎開始警醒。
他不再逃課,每天6點半準時來到教室,先去一二節(jié)課教室放下自己的課本,再去三四節(jié)課教室留下課本和字條,準備好這一切開始上自習。日日如此,風雨無阻。曾經最愛玩的他,還卸載了手機和電腦里的所有游戲,直到考研結束都沒再碰過。
這個世界唯有讀書與努力,不曾被辜負。
今年,他作為唯一一位非985、211的學生,被北京大學計算機系錄取為研究生。
正如《精進》中所說:“一個年輕人,進入一所不那么優(yōu)秀的高校,對自己的標準會不由自主地降低以適應這個環(huán)境,減少自身與環(huán)境的沖突,而這種做法對他們的人生也許是致命的?!?/p>
何穎前兩年的大學生活不就是這樣嗎?而命運的轉折,就是從他不愿意再降低自我來適應環(huán)境,開始選擇奮進的那一刻開始的。不要問普通人還能不能逆襲,而是要問自己是否真的曾經努力。
///用名校的精神,去生活
能不能去名校,是機遇、資源和努力三方的結合,也許終其一生,我們都沒有這種幸運。但我們可以選擇用名校的精神,去生活。這精神就是,哪怕身在泥濘,依然可以仰望星空。
曾經看過一張照片,大橋下的廢墟邊,一幫印度學生正在認真地聽著老師的講課。有人評論說,此刻我相信,命運不會一直坎坷。
1995年,只有初中學歷的北大保安張俊成,通過成人高考考上北大法律系???。自此,開啟了北大保安神話,20多年間,500多人通過自學改變了命運。
與其抱怨工作累、時間少、收入低,不如直接行動起來,讓明天比今天好,讓將來比明天更好。
就像第三季《中國詩詞大會》,擊敗北大才子奪冠的外賣小哥雷海為用13年對詩詞的熱愛,迎來了化繭成蝶的一刻。
人不怕窮,怕的是你認為窮就是命。人也不怕起點低,怕的是你看了周圍后,不敢再去有夢。
文章開頭,那位來到清華的985學子說的一句話我很認同,“內心引擎的功率,才是決定你能走多遠的第一要素?!?/p>
新時代的到來,為所有人創(chuàng)造了更多的機遇,北大清華圖書館已經向社會開放,而那些大師名師也早在網上開了課。不要再一邊高喊學歷無用,一邊又在蹉跎人生。
越頹廢,越落后,人生越有差距。相反,越努力,越上進,人生越美好。
這是亙古不變的真理。
愿你少些僥幸,多些努力;少些抱怨,多些行動。愿你早日發(fā)動內心的引擎,去用名校的精神,來一次人生的逆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