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波
儒家有“六經(jīng)”,孔門有“六藝”,其重合者為禮與樂兩項??鬃诱f:“不學禮,無以立?!庇谌逭叨裕Y樂不只是一種技藝或文獻,它甚至常常被視為儒家社會理想和文化理想的代名詞。禮樂文化流傳至今,最重要的文獻,即為《禮記》。
漢武帝設五經(jīng)博士,自此以后經(jīng)學成為官學,相傳西漢經(jīng)學家戴德與戴圣叔侄搜集先秦至西漢早期的相關文獻,各自為五經(jīng)中的《禮》編了輔助性材料,分別稱為《大戴禮》與《小戴禮》,后者即所謂《禮記》。兩書最初地位相若,但在后世命運卻大相徑庭?!洞蟠鞫Y》逐漸湮沒無聞,至今已散佚過半;而《小戴禮》經(jīng)漢代經(jīng)學大家鄭玄等人注解,地位逐漸上升,到了唐宋時期,已上升到經(jīng)的地位,成為官方認可的五經(jīng)之一,尤其其中的《大學》《中庸》兩篇,被宋代理學大師朱熹選出,與《論語》《孟子》合稱為《四書》,成為與《五經(jīng)》并列的儒家經(jīng)典,明朝以后更成為科舉考試的必讀書目,對中國文化影響深遠。
《禮記》現(xiàn)存四十九篇,記載了三代禮制的一些具體規(guī)定、孔子及孔門弟子的言行記錄,以及早期儒家對禮制內(nèi)涵的闡釋。禮制是先秦時期,尤其是周代中國政治制度、文化形態(tài)的總稱,而《禮記》中對禮制的闡釋則集中反映了儒家的政治思想、倫理思想、教育思想、美學思想等,可以說是儒家思想的集中體現(xiàn)。古代的所謂禮制,并非單純的禮儀制度,而是兼具政治體制、法律體系、文化教育制度等多重屬性于一身,可謂立國之根本制度。當年周公制禮作樂,奠定了其后兩千多年中華文化的基礎;孔子主張克己復禮,對周代的禮樂制度推崇備至。自漢代以后,董仲舒等儒者為適應中央集權的大一統(tǒng)王朝,對禮制進行了重新闡釋與改造,成為兩千多年封建王朝建立政權,施行統(tǒng)治的根本原則。
《禮記》所記載的雖然是兩千多年前先賢的言論,對今天國人的思想和情感仍具有重要的意義。比如《大學》篇中“正心誠意,格物致知,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的人生理想,時至今日仍被許多國人奉為圭臬;《禮運》篇中“大道之行也,天下為公”的大同思想,與當前中國的政治文化與社會理想仍有許多相通之處;《樂記》篇中關于文藝與人的情感的對應關系,以及崇尚“和諧”的審美理想,在中國現(xiàn)當代文學藝術中仍然是一道抹不去的底色;而《學記》篇中關于教育的目的、制度和方法的論述,對于現(xiàn)代的教育發(fā)展和教育體制改革,也仍有其積極的借鑒意義。
作為儒家經(jīng)典,《禮記》的思想體系是以道德哲學為基礎,以政治思想為核心,在討論教育、文藝等問題時,歸根到底還是著眼于為道德和政治服務。在文化多元化發(fā)展的今天,各種社會文化元素相互影響、相互制約的辯證關系沒有變,道德與政治對社會發(fā)展的關鍵性作用也沒有變。讀一讀《禮記》,重溫一下先賢們的所思所想,對我們今天的學習和工作,不無裨益。
(作者:山東工藝美術學院院報副編審)
責任編輯 / 金蕾蕾
前線2017年1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