尹溝河
大凡歷史名城都有一道亮麗風景線,就是紀念碑。首都北京有人民英雄紀念碑,美國首都華盛頓有華盛頓紀念碑,而英國首都倫敦,則有一座大火紀念碑。
倫敦大火紀念碑,是一座高62米的巨大石碑,內(nèi)部中空,建有300多階旋轉(zhuǎn)臺階,可步行至碑頂。臺階設計得非常漂亮,像一刀削掉的整條蘋果皮一樣,螺旋而連續(xù),連通上下。現(xiàn)在它是倫敦一處著名的旅游景點。前幾年翻修時,紀念碑頂安裝了360度全景相機,可以提供天氣、建筑和城市的地面活動記錄。
然而當初興建時,它可不單單是一座紀念碑,還有重要的“另類用途”。
因大火而建造石碑
1666年9月,倫敦發(fā)生了一場大火,這是英國歷史上最嚴重的一次火災。大火燒了4天,燒掉了整個倫敦城的三分之二。當時的城市建筑多是木制結(jié)構,燒毀的民房超過13000間,教堂、公司也有很多被燒毀,包括著名的圣保羅大教堂。
大火給倫敦帶來了巨大的財產(chǎn)損失,成千上萬的人無家可歸。不幸中的萬幸是,大火造成的死亡人數(shù)非常少(有一種說法是僅5人被燒死)。而且更幸運的是,大火燒死了無數(shù)老鼠,使當時肆虐倫敦(其實是肆虐整個歐洲)的鼠疫被燒得一干二凈,也使倫敦從持續(xù)一年多的鼠疫陰霾中解脫了出來。
災后重建時,為表示對這次大火災的警醒,英國國王特地下詔興建紀念碑。城市重建的總規(guī)劃師是雷恩爵士,他用石頭房子代替了原來的木屋,興建起許多近現(xiàn)代化的樓房、教堂、公共設施。然而,大火紀念碑卻不是他設計的,而是他的一位好友,也是一位偉大的科學家—胡克。
胡克興趣廣泛,博學多識,當時被譽為“英國的萊奧納多(即文藝復興時的達·芬奇)”和“當代最偉大技工”。在許多科學領域,他都有獨到見解和巨大貢獻。比如生物學上“細胞”一詞,就是他首創(chuàng)的;他發(fā)明的機械裝置,至今還用在鐘表和照相機上。只不過,物理學上關于萬有引力的研究,他與牛頓產(chǎn)生了紛爭。由于牛頓的身份和地位,結(jié)果導致胡克去世后鮮為人知,且保存下來的資料很少。
胡克也參與了災后重建工作,設計了不少醫(yī)院、市政建筑、教堂等,但很多都是以總設計師雷恩的名字而署名,其中就包括倫敦大火紀念碑。建造一座高大的石碑,除了紀念大火外,胡克還想讓它同時承擔科學研究的任務。
因科學觀測而設計
當時日心說是科學上的一大熱門,它顛覆過去上千年的地心說,給人們帶來了全新的世界觀。16世紀中期哥白尼提出日心說,直到17世紀初伽利略發(fā)現(xiàn)了一些支撐日心說的天文現(xiàn)象后,日心說才開始受到人們關注。
胡克對此特別關注,并且堅信日心說是正確的,還期望能以科學數(shù)據(jù)來證明地球繞著太陽轉(zhuǎn),以此駁斥那些反對日心說的人。但是限于當時條件,尚沒有人能拿出確切數(shù)據(jù)來證明這一點。胡克想到了一個方法,就是利用參照系和相對運動的原理,來證明地球在動。比如夜間我們在河上坐船看燈塔,會感覺燈塔在動,因為它從我們的前方慢慢移到了后方;但如果以河岸為參照系,就知道燈塔沒有動,而是船在動。同樣道理,我們在地球上看到太陽從東方升起,從西方落下,就以為是太陽圍繞地球在轉(zhuǎn)動;但如果把太陽和地球都放到宇宙中更大的參照系里,就能確定究竟是太陽在動,還是地球在動。
胡克把目光鎖定在天龍座γ星,即天棓四。這是一顆橘色的恒星,距地球1400萬億千米(148光年)。它的亮度、位置很適合觀測,但距離遙遠,為準確地觀測記錄,就需要一架非常巨大的望遠鏡。并且還要保證望遠鏡結(jié)構穩(wěn)固,鏡片排列精確。由于需要長期觀測,還要求望遠鏡不會像木制器材一般因風吹日曬而變形。
于是對胡克來說,最好的設計,便是把天文望遠鏡架在巨大而穩(wěn)定的石碑上。
意料之外的功虧一簣
設計稿一定,剩下的就是施工。工程最終完工于1677年,前后共花了足足10年功夫,其中大部分時間花在運送石料上。為完成這個工程,總計運送了大約798立方米石灰石,重量相當于14頭藍鯨的體重。
期間還發(fā)生了一件非常巧合的事。曾有人建議在紀念碑頂上立一尊時任英國國王查理二世的雕像。這個建議讓胡克很是心煩,因為若立雕像,其底座就要把碑頂完全封閉,根本沒有望遠鏡的觀測余地了。然而最后,國王卻堅決不同意把自己的雕像放上去,因為這看上去好像是自己要對火災負責一樣。
一切貌似都非常順利。最后,胡克如愿以償把望遠鏡“裝進”了巨大的石碑里。石碑中空,底座延伸至地面以下,設計成了實驗室,可以進行多種科學實驗。胡克計劃把碑體當作望遠鏡筒,碑頂加裝物鏡,實驗室放置目鏡,以此來觀測天龍座γ星。這將是一架巨大而穩(wěn)固的天文望遠鏡。
但困難很快接踵而至。首先,望遠鏡的目鏡和物鏡必須匹配,焦距、中心都要對齊,否則無法觀測,而60多米的碑高使兩個鏡頭很難對齊,胡克屢次調(diào)校,結(jié)果收效甚微。
另一個大困難,就是紀念碑(實驗室)所處的位置。紀念碑位于當時一條主干道旁邊,主干道直通倫敦橋,而倫敦橋是當時人們過泰晤士河的必經(jīng)之道。可以想象,那里的交通會有多么繁忙。這位置立一座高高的紀念碑是很合適的,輕易受萬人矚目,但作為實驗室就不合適了,科學儀器對振動、噪音、光等外界的影響因素,都是高度敏感的。
結(jié)果,車水馬龍的繁忙交通,把紀念碑預計的科學實驗功能全給毀了,天龍座γ星一點也沒有觀測到。
可取的成功實驗
望遠鏡是用不成了,但不可否認,當時—300多年前它仍是英國最先進的物理實驗室。
當時高樓大廈非常罕見,紀念碑的高度引人矚目。這使胡克的許多實驗,不再依賴于其他地方。因為他曾為了滿足實驗的高度需求,不得不到倫敦威斯敏斯特大教堂、圣保羅大教堂上面。
1678年,胡克在紀念碑里進行了一項精確的氣壓測量實驗。紀念碑里的臺階總共設計建造了345階。這些臺階非常精確,高度統(tǒng)一為15.24厘米。胡克拿著氣壓計,一步步登到碑頂,發(fā)現(xiàn)水銀柱下降了大約5厘米。通過計算,他證明了氣壓隨高度增加而降低。
這是倫敦大火紀念碑上進行的一次成功試驗,倫敦人為此而自豪。實際上類似實驗在此之前30年已經(jīng)有了(1643年意大利的托里拆利實驗),但人們并不在乎,因為這個完全“自主”的實驗來自世界上獨一無二兼具雙重功能的實驗室。如果你有機會去倫敦旅游,仍可以去參觀它—兼具雙重功能的倫敦大火紀念碑。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