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概念隱喻理論框架是Lakoff&Johnson在他們1980年的著作Metaphors We Live by中首次提出,被看作是最早的認知語義學理論框架之一,并且推動了早期認知方法的理論發(fā)展。概念隱喻理論認為,隱喻不僅僅是語言現(xiàn)象和修辭手法,更是一種思維方式。概念隱喻的提出改變了人們對隱喻的傳統(tǒng)認知。本文將對概念隱喻理論的發(fā)生與構(gòu)建進行簡要論述,并考察其與隱喻的傳統(tǒng)概念的本質(zhì)區(qū)別。
關(guān)鍵詞:概念隱喻;認知;思維
作者簡介:丁陽(1992-),男,漢族,黑龍江賓縣人,哈爾濱師范大學2016級西語學院碩士研究生,研究方向:外國語言學及應用語言學。
[中圖分類號]:H05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2-2139(2017)-36--01
一、什么是隱喻
從古希臘起2000多年來隱喻都以修辭(rhetoric)來進行學習,隱喻作為一種修辭手法被稱作tropes(轉(zhuǎn)義)。隱喻的特點用圖解形式(schematic form)表示為:A is B,如Achilles is a lion。在這個例句當中,相似性不是物理性的:阿基里斯不是實際上長得像獅子,而是基于獅子勇敢無畏的文化知識,把阿基里斯形容為獅子意在突出其勇敢和勇猛的特質(zhì)。這種暗喻被叫做相似性隱喻。
二、字面性語言與比喻性語言
字面性的另一種定義是非隱喻性。這種觀點需要我們一直保持不借助隱喻性語言來表達我們的“真實”含義,即不包括依照一種想法來表達另一種。比如句子Achilles is brave,這個句子具有字面意義,句子Achilles is a lion則沒有,因為它使用了隱喻:阿基里斯依據(jù)獅子被理解,表現(xiàn)出的是阿基里斯被理解為擁有獅子一般無所畏懼的典型特質(zhì)。這種解釋來自我們對獅子的通俗知識,即把獅子當做是勇敢的代表和象征。然而,很難找到一個非隱喻性的方式來思考或表述某種概念。例如,試著不通過借助有關(guān)空間(SPACE)或運動(MOTION)的表達來談論時間(TIME)。如這一句子:Christmas is approaching.每一個句子的表達都依賴于有關(guān)運動或空間的語言,以此來傳達表示時間觀念的圣誕節(jié)就快來臨了。這些表達都是我們對時間的普通日常的交談方式。事實上,如果不依賴隱喻性語言,我們會發(fā)現(xiàn)自己很難找到描述時間概念的方法。正如以上這些例句所表現(xiàn)出的,字面意義的非隱喻性定義,即需要我們一直不借助比喻性的語言來表達自己,似乎與事實不符。
三、概念隱喻理論
概念隱喻理論的基本前提(basic premise)是,隱喻不單單是傳統(tǒng)隱喻觀點那樣的語言的文體特點,而是在本質(zhì)上的根本性的隱喻。比如,我們依照垂直高度(VERTICAL ELEVATION)對數(shù)量(QUANTITY)進行認知和表達,如句子She got a really high mark in the test,其中high不是字面意思的物理高度,而是一個好的分數(shù)。Metaphors We Live by一書改變了語言學家對隱喻的看法,其中有兩個重要的原因。首先,Lakoff&Johnson發(fā)現(xiàn)比喻性語言似乎與潛在的隱喻系統(tǒng)、一種“思維的系統(tǒng)”有關(guān)。換句話說,他們注意到對形容如婚姻關(guān)系的概念域不是我們隨機選擇的。在這一模式下Lakoff&Johnson在概念層面上假設(shè)一個感情關(guān)LOVE RELATIONSHIP IS A JOURNEYS的域之間的連接。根據(jù)這一觀點,目標域LOVE,被源域JOURNEYS歸約性地構(gòu)建。這種聯(lián)系被稱作概念隱喻。Lakoff&Johnson還觀察到源域和目標域中還存在許多不同的角色。例如,JOURNEYS包括旅客,以及一種交通工具、一個路線,沿途的阻礙等等。類似地,目標域LOVE RELATIONSHIP包括愛人、關(guān)系當中的事件等等。這些角色從源域映射到目標域,形成隱喻:愛人成為旅客(Were at a crossroad),以一種特殊的交通工具旅行(Were spinning our wheels),在一條特殊的路上前進(Our relationship went off course),被障礙物阻攔(Our marriage is on the rocks)。Lakoff&Johnson還觀察到源域和目標域中還存在許多不同的角色。如這些例句所示,兩個域之間的連接由許多不同的聯(lián)系或映射組成。
四、結(jié)語
萊考夫和約翰遜提出的概念隱喻理論自提出以來,在國內(nèi)外引起強烈反響,雖然也受到了不同程度的質(zhì)疑,其理論也在質(zhì)疑與贊成的同時不斷完善,并后續(xù)提出了隱喻的神經(jīng)理論,將隱喻對事物的理解歸結(jié)為神經(jīng)元層面的聯(lián)系。無論如何,概念隱喻的提出具有借鑒性與啟發(fā)性,為認知理論奠定的基礎(chǔ)不言而喻。
參考文獻:
[1]Lakoff, Johnson M. Metaphors We Live by[M]. Chicago: The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 1980.
[2]Haser V. Metaphor, Metonymy and Experientialist Philosophy: Challenging Cognitive Semantics[M]. Berlin:Mouton de Gruyter, 2005.
[3]Koller, V. Metaphor Clusters, Metaphor Chains: Analyzing the Multifunctionality of Metaphor in Text[J]. New York Continuum, 2003.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