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李健吾先生以其鑒賞式的印象批評,成為中國現(xiàn)代文學批評史中一位頗具特色的批評家,其批評中西兼蓄,尋美咀華,充分展現(xiàn)了他的獨特意蘊和隱含的具體操作流程。筆者隨著他對林徽因等作家作品的批評,嘗試從激流泛舟之心靈攝獲、高空鳥瞰之感受整合和綠原漫步之美語抒寫三部分,探尋這種批評的具體操作步驟。
關(guān)鍵詞:李健吾;印象批評
作者簡介:劉金英(1982-),女,漢族,江西贛州人,碩士,研究方向:中國現(xiàn)當代文學。
[中圖分類號]:I206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2-2139(2017)-36-0-01
引言:
李健吾汲取西方印象主義批評的精華,又超越西方印象主義;繼承中國傳統(tǒng)印象批評,又發(fā)展中國傳統(tǒng)印象批評。劉鋒杰把他選入《中國現(xiàn)代六大批評家》,可見他在中國現(xiàn)代文學批評史上具有重要地位。
李健吾的《咀華集》體現(xiàn)出印象式批評的鑒賞的批評態(tài)度。他的批評清新跳躍、形象可感,似乎跟讀者閑聊讀書感受,讓讀者輕松愉悅。這種純感覺的美文評論是如何構(gòu)建的?溫儒敏認為,“李健吾的批評方法有較為明顯的可操作性”。[1]我認為具體過程可以看成是三個步驟,即激流泛舟之心靈攝獲、高空鳥瞰之感受整合和綠原漫步之美語抒寫。
一、激流泛舟之心靈攝獲
這是印象式批評的起點,是批評家以直觀的方法,似乘舟于激流之中,用心靈攝獲沿途的美景,得到切身的感受和印象。這些感受包含了批評家對人生、對文學的獨到發(fā)現(xiàn)和經(jīng)驗沉淀。
李健吾注重感性把握,主張批評家拋棄先入為主的理性尺度,“先自行繳械”,“解除武裝”,也不顧文法語法,“赤手空拳”地迎上去,于全神貫注之中獲得閱讀快感。他在閱讀林徽因的《九十九度中》時,獲得了“獨有的印象”,“作者引著我們,跟隨飯莊的挑擔,走進一個平凡然而熙熙攘攘的世界”,“一個女性的細密而蘊藉的情感,一切在這里輕輕地彈起共鳴,卻又和粼粼的水紋一樣輕輕地滑開?!盵2]他沒有運用任何理性分析如社會學批評、心理分析批評、道德批評和各種細讀分析的新批評方法。知識背景、社會背景、藝術(shù)技巧于他的批評無關(guān),他只專注于體悟和感覺帶來沖擊。
二、高空鳥瞰之感受整合
批評家獲取“獨有的印象”后還需要經(jīng)過一定的整合才不會流于感性階段的閱讀印象。他的批評不同于純粹印象主義批評的完全排除理性,他需將初始印象加以提煉和升華,他把這個過程稱為“批評家的掙扎”,他認為感覺整合便是要從紛繁的感覺中尋出最有沖擊力的印象,就像《九十九度中》的挑夫穿行中最能沖擊讀者視覺,也像逸九眼里的幾個女子的細密與蘊藉,合成一種整體的審美感受。整合感受可以簡化批評家獲得的感覺印象,突出其特征并對其整體提升。在《九十九度中》疾步前行,李健吾沿途跟隨挑夫進城送酒、討賞、喝酸梅湯……印象紛繁零落,李健吾把這眾多的印象簡化成“有失戀的,有作愛的,有慶壽的,有成親的,有享福的……”突出讀者閱讀時感覺的特征“那樣親切,卻又那樣平靜——我簡直要說透明”。對文章兩條線索交叉前行的結(jié)構(gòu)特色,李健吾也用感覺對其把握整理,“沒有組織,卻有組織;沒有條理,卻有條理;沒有故事,卻有故事,而且那樣多的故事;沒有技巧,卻處處透露匠心?!盵3]李健吾從整體高度把握作品精華,甚至作家的生平經(jīng)歷和性格特征也考慮其中,再假以精雕細琢,使每一印象感受都獨具光芒。
三、綠原漫步之美語抒寫
批評家在激情閱讀后獲取了獨特的印象,并對其簡化突出、整合提升,把握作品的精華,盡情咀嚼,但這于很多稍具文學修養(yǎng)的讀者都可以做到,可是要如何讓讀者看見批評家咀嚼的是英華呢?為了把精心挑選整合過的印象感受表現(xiàn)出來,李健吾用清新跳宕、富于美感的語言抒寫自己對批評對象的欣賞和感覺,表達對作品的痛苦或愉悅。
李健吾常用象征、比喻等直觀的語言方式,力達“意致”、“頓悟”的效果。他在讀何其芳的《畫夢錄》時,連用若干比喻,把《畫夢錄》描繪得簡約卻又華艷,雅致卻又不失情趣,讓讀者覺得只讀評論遠不夠,迫不及待想要投入那片絕美親身感受,這正是批評家的精妙所在。
李健吾也常用類比、對比等手法,突出自己印象和感受的獨特。他在評論巴金、沈從文等人的作品時,常把比喻和對比連用,運用對比輕松地展現(xiàn)巴金與矛盾的作品帶給讀者不同感受。他不僅用對比區(qū)分不同作家,也對比同一位作家的不同作品,如評價沈從文的“《邊城》是一首詩,是二佬唱給翠翠的情歌?!栋蓑E圖》是一首絕句,猶如那女教員留在沙灘上神秘的絕句?!盵4]
李健吾還常用排比等,在對《九十九度中》的批評中,就有不少運用排比的句子。
結(jié)語:
李健吾印象式批評不僅是感性印象,也需要理性分析的滲入。這種理性圍繞自己的印象和感受,并不作純理性的分析。他的分析不是對作家作品的審判,而是欣賞。他的批評應(yīng)選好適合咀嚼的對象,適當滲入理性因素,不流于華麗的印象和感覺,才能把握批評的廣度和深度,真正發(fā)揮印象式批評的優(yōu)越性。
注釋:
[1]溫儒敏.中國現(xiàn)代文學批評史[M].北京大學出版社,1993,133
[2]健吾.李健吾創(chuàng)作評論選集[M].人民文學出版社,1984,452-454
[3]李健吾.咀華集·九十九度中[M].人民文學出版社,2001,52
[4]李健吾.咀華集[M].人民文學出版社,2001,41
參考文獻:
[1]李健吾.李健吾創(chuàng)作評論選集[M].人民文學出版社,1984.
[2]李健吾.咀華集[M].人民文學出版社,2001.
[3]溫儒敏.中國現(xiàn)代文學批評史[M].北京大學出版社,199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