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麗麗
摘要:聲樂是一門音樂與文學緊密結合的藝術,文化素養(yǎng)的高低直接影響著演唱者對于作品的理解以及對作品深刻內涵的把握,想要把聲樂作品的內涵更好地演繹,必須重視文化素養(yǎng)的提高。
關鍵詞:文化素養(yǎng) 聲樂演唱 重要性
中圖分類號:J616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8-3359(2017)23-0058-03
一、音樂與文化素養(yǎng)
音樂學習者如果沒有綜合的知識基礎與良好的文化底蘊,單憑自身的音樂天賦是很難在音樂道路上走得長遠的。文化素養(yǎng)不僅能夠影響到音樂學習者對音樂基礎理論課程的學習,還會影響學習者對專業(yè)技能技法的理解與把握。另外,任何一種音樂形式,想要完美的詮釋,都需要音樂學習者對其做好充分的理解與分析,較高的文化素養(yǎng),能幫助音樂學習者充分理解作品的音樂思想,準確地把握藝術內涵,完美地展現(xiàn)音樂形象。
無論哪一個行業(yè),拼到最后幾乎都是在進行文化的比拼,音樂更是如此。豐富的文化素養(yǎng)不僅可以使音樂學習者對專業(yè)技能、理論有更加深層、全面的理解與認識,還能夠開闊學習者的文化視野,從不同角度帶領音樂學習者多方位的了解文化與藝術。想要成為音樂行業(yè)的領軍人物,能夠在音樂領域立足并得到良好發(fā)展,就必須重視個人文化素養(yǎng)的提高。
很多有成就的音樂家、藝術家都十分注重文化與專業(yè)的融合,傅聰即是其中之一。這位有著精湛技術水平、嚴謹音樂態(tài)度、豐富文化底蘊的鋼琴藝術家,用其對鋼琴藝術精準的把握,向世人展現(xiàn)了音樂學習中文化素養(yǎng)的重要性。
二、文化素養(yǎng)在聲樂學習中的表現(xiàn)
(一)作品學習方面
由于每個人生活的時代背景、生活閱歷都有所不同,必然會影響到他們的創(chuàng)作風格。在學習聲樂作品前,演唱者首先要對作者的生活背景進行深入了解,然后再去探究作品的創(chuàng)作背景及風格,如果演唱者文化視野不寬泛,勢必會對深入研究時的全面性與準確性產(chǎn)生影響。
以劉半農(nóng)作詞、趙元任作曲的藝術歌曲《教我如何不想她》為例。很多聲樂初學者在拿到這首作品時,可能很少能夠對作品的創(chuàng)作背景進行分析,僅僅對字面的意思有個大致了解就開始進行演唱。很多人將這首作品看作是一首愛情詩作,但細究作品的創(chuàng)作背景,我們還可將歌詞中的“她”理解為“祖國”,將這首歌曲理解為一首抒發(fā)作者對祖國的深切思念之情的作品。
另外,在學習中國作品,特別是古詩詞作品時,文化素養(yǎng)高低也有著明顯體現(xiàn)。要唱精、唱準,一定要研究中國文字及詩詞文化。比如在演唱漢樂府民歌《長相知》中,“長命無絕衰”的“衰”字,很多人在演唱時把這個字唱為“shuai”,天津音樂學院趙振嶺教授曾專門針對這些古漢字做研究,他曾經(jīng)在講座中提到,“衰”這個字在這個地方應讀“cui”,描寫的是古代丈夫去世,皇上去世,妻子、臣子披麻戴孝,而讀成“shuai”則完全變了意思。還有詩經(jīng)《關雎》中的“鐘鼓樂之”的“樂”應讀“yue”而非“l(fā)e”,這都與我國古漢語知識息息相關。
(二)作品理解方面
文化素養(yǎng)還體現(xiàn)在演唱者對于文學作品的積累與理解。
在我國古代文學作品《紅樓夢》中,有一位風流靈巧、口齒伶俐丫頭——晴雯,在1987版影視作品《紅樓夢》中,將曹雪芹給“晴雯”的判詞配上了簡潔活潑、輕盈柔美的音樂,如果演唱者不深入了解《紅樓夢》的故事脈絡、人物關系,不了解《晴雯歌》創(chuàng)作背景及判詞表現(xiàn)的“晴雯”這一人物的性格命運,很有可能只是唱出旋律的輕巧活潑,而無法在演唱中將作品內涵準確表現(xiàn)出來。
另外,在演唱西方歌劇作品時,文化素養(yǎng)對角色人物的把握與演唱也有著重要的作用。著名的歌劇作曲家都有著自己的創(chuàng)作風格,比如普契尼的線條、莫扎特的規(guī)整、威爾第的輝煌等,拿到聲樂作品不僅要看是哪個作曲家的作品,應該用怎樣的聲音去演繹,還要注重對角色的理解。比如《你們可知道》(Voi che sapete),這首詠嘆調很多聲樂初學者特別是藝考同學應該都欣賞過,這是莫扎特歌劇《費加羅的婚禮》(Le Nozze di Figaro)中,情竇初開的大男孩“凱魯比諾”所唱,作品旋律簡單流暢,但幾乎每一句都有人物情緒的變化,如果在學習作品時不理解歌劇故事的時代背景,不了解莫扎特的創(chuàng)作風格,不能準確揣摩劇情和角色的人物性格,就很難把握這首作品的演唱情緒及層次。
(三)演唱風格把握方面
在演唱者對作品演唱風格的把握上,也凸顯著文化素養(yǎng)的重要性。
從中國民歌的演唱中來看,中國是一個多民族國家,每一個民族和地區(qū)的音樂風格都各有特色,如果演唱者在學習作品時,不能深刻了解某一民族的音樂風格、語言特點,很難唱出作品的韻味。
再以藝術歌曲的演繹為例,藝術歌曲的演唱方法與歌劇詠嘆調有所不同,特別是德奧藝術歌曲,演唱時一方面要注意它創(chuàng)作的民族性,另外還要注意詞與樂的結合及伴奏與人聲的結合。比如舒伯特的《小夜曲》,在歌詞方面,文化素養(yǎng)體現(xiàn)在對詩歌的理解上,《小夜曲》歌詞采用了德國詩人萊爾斯塔勃的詩作,主要是贊頌愛情;旋律方面,文化素養(yǎng)主要體現(xiàn)在對作品曲式結構的分析能力上,這首歌曲的旋律優(yōu)美、創(chuàng)作上采用了西洋大小調的交替運用,嚴格利用統(tǒng)一的和聲織體進行作品創(chuàng)作等。對作品有了綜合把握,才知道如何完美詮釋歌曲的情感。
三、怎樣提高演唱者的文化素養(yǎng)
聲樂是一門音樂與文學緊密結合的藝術,文化素養(yǎng)的高低直接影響著演唱者對于作品的理解以及對作品深刻內涵的把握,想要把聲樂作品的內涵更好地演繹,就必須要重視文化素養(yǎng)的提高。目前,音樂素質的培養(yǎng)越來越受到人們的重視,人們也逐步認識到在音樂素質培養(yǎng)過程中,不可忽視文化素養(yǎng)的重要作用。文化素養(yǎng)的提高主要體現(xiàn)在以下幾個方面:
(一)多讀,多看,拓寬視野
演唱者首先應努力創(chuàng)設文化氛圍,從中提高自身文化素養(yǎng),廣泛閱讀各種優(yōu)秀文學作品、專業(yè)理論書籍,在音樂學習中滲透文化知識,在文學作品的學習中拓寬專業(yè)視野,是提高文化素養(yǎng)的重要途徑。endprint
在觀摩中接受藝術的熏陶,在比賽中增強對文化與藝術的融合能力,也有利于演唱者自身文化素養(yǎng)的提高。聲樂藝術與其他音樂藝術略有不同,由于人聲通過電子設備、影像資料等無法達到完全的還原,現(xiàn)場的聲音魅力在視頻與音頻中是無法準確體會的,所以如果有機會,聲樂學習者要多到現(xiàn)場觀摩優(yōu)秀的音樂會、歌劇演出、專業(yè)聲樂賽事等。
(二)注重語言的學習
錯誤的咬字習慣對聲樂演唱有很大的影響。目前很多專業(yè)院校對主修聲樂演唱的學生開設《正音》《臺詞》或類似歌唱語言學習的課程,通過臺詞演說、語言組織能力鍛煉等方式,來提高學生的語言能力、表達能力。注重語言的學習,可以使演唱者對聲音、咬字有更準確的把握,從而有利于作品的演唱。
在民族聲樂學習中,老師不斷在強調學生注意“五聲”“十三轍”,強調對“字頭”“字腹”“字尾”的把握,如果不注重咬字歸韻,很難唱出作品的韻味。
對于中國的聲樂學習者來說,在演唱外文歌曲時,也要注意外文的發(fā)音特點。以意大利語語音為例,意大利語并不是簡單的元音、輔音拼讀,它有著自己的發(fā)音規(guī)則與特點。比如每一個元音都不能弱化、輔音發(fā)聲有清濁輔音之分、字母“c”在哪個元音前發(fā)舌根音、字母組合“gl”在哪個元音前發(fā)顎音等,如果不注意發(fā)音規(guī)則,發(fā)音可能就會不準確。另外,在演唱外國聲樂作品時,最好能夠將每個單詞字對字翻譯,找到每句歌詞的主語、動詞、語氣重音,能夠使歌唱語言更加準確。
(三)注重姊妹藝術的學習
音樂并不是一個孤立的學科門類,想要全面掌握學科知識,必須注重對姊妹藝術的學習。想要在舞臺上有完整的表現(xiàn),演唱者也要注重對舞蹈、表演、朗誦等專業(yè)知識的涉獵。聲樂是一門表演的藝術,演員在舞臺上表演時,不僅僅是對聲音的展現(xiàn),幾乎所有的音樂表演專業(yè)在培養(yǎng)方案中都會加入舞臺表演、形體、臺詞等課程,這些課程的學習會幫助聲樂演唱者在舞臺上用更準確的肢體、神情、歌唱語言等輔助作品演唱,達到更佳的視聽效果。
另外,繪畫、曲藝與戲曲文化也值得演唱者去學習。比如中國畫的寫意與留白,正如演唱中的聲音色彩變化,戲曲中的念白與韻腔,也值得聲樂演唱者去學習與借鑒。
四、結語
無論是民歌、歌劇作品、藝術歌曲還是創(chuàng)作歌曲的演繹,想要唱出動人的作品,只注重聲音技巧是遠遠不夠的,想要使演唱直擊人心,必須從文化視閾下對聲樂作品的深層內涵進行挖掘,因此,一首聲樂作品演繹效果的好壞,與演唱者自身文化素養(yǎng)高低密不可分。希望通過本文的簡單論述,可以使演唱者明白提高文化素養(yǎng)的意義及提高自身文化素養(yǎng)的方法。
參考文獻:
[1]傅敏.傅雷談音樂[M].北京:當代世界出版社,2005.
[2]冉明.從藝術歌曲《孟姜女》談聲樂演唱的情感表現(xiàn)[J].湖北廣播電視大學學報,2009,(02):78-79.
[3]俞子正,田曉寶,張曉鐘.聲樂教學論[M].重慶:西南師范大學出版社,2004.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