陸陽
提名
《孤身絕壁》
作者:亞力克斯 · 漢諾爾德、大衛(wèi) · 羅伯茨
翻譯:喬菁、李贊
出版社:中信出版集團
提名理由
戶外界從來不缺乏話題制造者,亞力克斯·漢諾爾德(Alex Honnold)無疑是最獨特的一個。種種無保護獨攀大巖壁的危險行徑使他迅速成為熱議的焦點。也正是在這種頻繁直面死神的風險中,他成為一個更負責任的自己。《孤身絕壁》通過亞力克斯的自述和大衛(wèi)·羅伯茨(David Roberts)的輔助敘述回答了一個最廣泛的疑問—為什么?
亞力克斯·漢諾爾德(Alex Honnold)因為無保護獨攀的行為進入了大眾視野,這種超出常人理解水平的行為迅速制造了話題,引發(fā)了熱議,也給亞力克斯帶來了名與利,而亞力克斯既不是怪咖,也不是狂人,無保護獨攀也不是他攀巖生活的全部。
亞力克斯通常被兩個看上去很簡單的問題包圍—“你不怕自己會死掉嗎?”“你為什么要做這個(無保護獨攀)?”這聽上去有點像馬洛里最為著名那組問答“你為什么要去登山?”“因為山就在那里”的另一個版本。只不過亞力克斯·漢諾爾德,用了一本《孤身絕壁》來回答這兩個問題。通過他的自述,以及大衛(wèi)·羅伯茨(David Roberts)的輔助敘述,亞力克斯不再是極限影片中的神奇影像, 也不是訪談節(jié)目里被套路化的對象。
這本書中,有他的成長軌跡、生活方式和攀登哲學,很容易對他的內心世界一探究竟,這種代入感令人手不釋卷,一代年輕的攀巖大師的形象豐滿而鮮活。
當一個人沉浸在某一領域中時,大抵都源自一份熱愛,它是所有力量的源泉,這力量下的堅韌與堅忍,能夠擊敗一切不安的表象與潰敗的憂慮。在亞力克斯的自述中,不難看出他對攀巖的熱愛程度,當記者詢問他是否可以一段時間不攀巖,比如這一段時間是一個月。他脫口而出道:“當然不行,我以為你說的是三天呢?!?/p>
亞力克斯對這句回答進一步解讀為:很多年來,無論他將注意力轉向別的任何事,都沒有什么像攀巖一樣有趣。他不能沒有它,到現在為止,亞力克斯已經用各種方式連續(xù)攀爬了二十多年。
因為熱愛而有了行動,接下來引發(fā)了一串連鎖反應,這很容易引發(fā)因熱愛而執(zhí)著的一大票人的共鳴,無論他身處滑雪、登山、鐵三還是漂流的圈子中。另外,在大眾眼中,亞力克斯的行為與生活方式則引發(fā)了他們埋藏于內心深處的一份浪漫主義式的懷想。
由熱愛產生的行動派,通常很容易為自己設定目標,不過在萌芽階段,這些目標是模糊的,可以將其簡單歸納為一個字—想。因為被目標所吸引,才會去“想要”做這件事。亞力克斯的無保護獨攀并非從開始就是他的目標,他對此的解釋非常真誠,但又并不為大家所確信。
“真相是當我開始在室外攀巖時,我太害羞了,不敢在巖場走上前詢問陌生人是否愿意給我打保護?!?亞力克斯說到。
從5.5難度的背包裂縫到5.7難度的波紋角線路開始嘗試無保護獨攀,到2005年與2006年間在約蘇亞樹國家公園內無數條線路上的練習,它們大多是5.10難度以下的短線路,這讓亞力克斯對無保護獨攀開始變得上癮。因為他發(fā)現自己在無保護獨攀中很自在。對此亞力克斯總結為:“我發(fā)現如果我有什么特殊天賦,那就是這樣一種精神,可以在本來會很有壓力的情況下保持專心的能力?!?/p>
這種自在感讓亞力克斯有了更大企圖與野心,隨后幾年的大事件,大家都很明了,宇航員巖、講壇巖、月華拱壁、半穹頂西北壁常規(guī)線路、酋長巖的NOSE線路、小牧場的光明之路等等。
盡管無保護獨攀的行為超出了大眾的一般認知,有企圖和野心也并不意味著亞力克斯就是個瘋子,他接受無保護獨攀中的挑戰(zhàn)性,但從不做能力之外的事。他在進行之前會掛在繩索上熟悉每一個動作,也會在自己的房車里從腦海中反復預設這其中的過程,這些充分的準備讓他認定,風險是在可控的范圍內。
亞力克斯·漢諾爾德會恐懼嗎?當然會,他在書中已明確指出了,恐懼是先鋒探索的攀巖中最原始的元素,或者實際上,在任何種類的探險中都是這樣。亞力克斯坦言,對于恐懼他思考過很多,對他來說,關鍵問題不是如何無所畏懼地攀爬—那是不可能的—而是當它侵入你的神經末端之時,要如何處理這種情緒。
一個很好的例證就是在2008年9月他無保護獨攀半穹頂常規(guī)西北壁路線至305米處時,偏移了希格比-埃里克森自由攀的變異路線,面對滿是泥土和植被的裂縫,亞力克斯開始變得焦慮,但沒有上升到真正害怕的程度,他承認注意力被分散了一部分,但又通過深呼吸與思考,繞路解決了問題。
這是亞力克斯式的恐懼,但也超出了大眾的一般理解。因為恐懼通常是未知的某種延伸,它又能引發(fā)那么一點好奇,所以在無保護獨攀中,絕不希望它出現在自己身上。作為亞力克斯的好友,盡管大衛(wèi)·羅伯茨在書中做出了客觀的評述,但依然令人對此嘆為觀止。
透過《孤身絕壁》的字里行間,亞力克斯·漢諾爾德不再是某個大事件中的焦點,而是有著完整生活軌跡的曲線;他也不再是一種符號式的象征,而是正在演奏中的樂章。我們終于能夠理解,是什么經歷造就了現在亞力克斯·漢諾爾德,以及他在房車里極簡的生活方式、在乍得攀巖之旅后引發(fā)出內心的社會責任感。更需要重申的是,無保護獨攀不是他攀巖生活的全部。他是金冰鎬獎獲得者,也是酋長巖THENOSE線路的速攀紀錄保持者,他有繼續(xù)GO BIG(搞大事,也是亞力克斯的座右銘)的能力,也有而立之年后的危機感。這是一本美妙的石頭書,以及石頭上最真實的亞力克斯·漢諾爾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