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強
在很多人眼里,理論不是“軟”的,而是“硬”的,讓人感覺莫測高深,難免敬而遠之。這種認識,也是有道理的。理論當然要過硬,它的職能是幫助人們認識世界、改造世界。自己不過硬,被現(xiàn)實一碰就碎,又怎能占據(jù)人們的精神世界和思維空間?所以,如果說理論天生就是“硬”的,就該有一顆“硬核”,這話也是沒錯的。但并不意味著,理論的外殼也必須是硬的。理論要面向不同人群,尤其是要面向普羅大眾,它的呈現(xiàn)方式,絕不只有“硬”的一面?;蛘哒f,為了讓更多人能夠理解、接受,理論需要適應不同人群的需求,用他們能夠接受的方式表達。如果外表堅硬、冰冷,拒人于千里之外,人們連感知的興趣都沒有,理論還何談說服人、教育人、武裝人?
總體來看,那些讓人愛不起來的理論文章常常存在一些共性:嘩眾取寵的觀點、晦澀難懂的邏輯、因文害意的修辭、詰屈聱牙的術語。久而久之,生生把真問題搞得像偽命題一樣,面目可憎,拒人千里。又或者,把偽命題包裝得像真問題一樣,煞有介事,故弄玄虛。一些理論工作者脫稿發(fā)言或是私下聊天,觀點很有見地,表達極為通俗,甚至可以說幽默風趣、引人入勝。但是,他們的理論文章卻四平八穩(wěn)、鮮有特色。經過了解,他們的回復幾乎驚人一致——不這么寫,感覺就不像理論文章。我們是不是對理論文章本身有什么誤會?或者說,是不是覺得理論文章不板著臉、不掉書袋、不抄原文,就不夠深刻,不夠深沉,不夠深邃?是不是還有一種扭曲的認知,覺得理論文章太容易看懂,就說明不夠專業(yè)、不夠水平?在這里,需要理清幾個問題:
一、理論為什么要通俗?
理論需要大眾化。我們正在探索和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解決好理論大眾化問題,具有政治意義、理論意義和實踐意義。
馬克思有一段經典名言:“理論一經掌握群眾,也會變成物質力量。理論只要說服人,就能掌握群眾;而理論只要徹底,就能說服人。所謂徹底,就是抓住事物的根本。”要鞏固馬克思主義在意識形態(tài)領域的指導地位,鞏固全黨全國人民團結奮斗的共同思想基礎,其實質就是要用馬克思主義科學理論掌握最廣大的群眾。
馬克思主義是科學,在與各種反馬克思主義和非馬克思主義的斗爭和比對中,具備難以辯駁的邏輯性和不可戰(zhàn)勝的科學性。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成果同樣是科學,而且是符合中國實際、順應中國國情、解決中國問題的科學,具有中國風格中國氣派,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實踐而言,是一種“徹底”的理論,是能夠說服人的理論。馬克思主義的科學理論,特別是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最新成果,原本就是雄渾的、深刻的、壯美的、動人的。
但是,如果理論宣傳脫離群眾、凌空蹈虛、自娛自樂,不考慮大眾的認知水平、接受習慣、思想癥結,豈能讓大眾愿意接近?如果理論宣傳只是枯燥的說教、抽象的推理、空虛的展示,又怎么能讓理論掌握群眾?
二、理論能不能通俗?
當然能!一定能!
將抽象的理論問題,通過邏輯轉換和對接,使其呈現(xiàn)具象化特征,往往可以把理論問題講得通俗易懂。比如,一些人將西方國家的民主、自由、人權等奉為“普世價值”,按照他們的說法,中國應當對此“照單全收”。為了說清楚這個問題,筆者曾嘗試以中餐和西餐類比。
無論中餐還是西餐,都是由于特定自然地理、氣候條件、資源特產、飲食習慣等多重影響而形成的飲食類型,各自都有著深厚的文化傳統(tǒng)和廣泛的社會基礎。盡管中餐和西餐都有值得對方學習借鑒的地方,但是,中餐更合中國人的口味,西餐更合西方人的胃口。
如同蛋白質、維生素、碳水化合物是人體必需的營養(yǎng)一樣,民主、自由、人權也是人類共同的追求。吃中餐還是吃西餐,都只是形式和方法的問題,并非內容。將民主等同于三權分立和多黨輪流坐莊,不僅混淆了形式與內容,也把“民主”這個重要思想概念化、教條化、簡單化、庸俗化了。這樣的民主并不為人們普遍接受,本身就是對“普世價值”的最大諷刺。
還比如“異化”問題。勞動的異化,是馬克思主義理論的一個重要論斷,但是,要想搞懂“異化”范疇,還真不是那么容易的事情。不過,群眾自有群眾的智慧。就拿課外輔導班來說,學習原本是豐富思想、提升水平的重要途徑,是一件快樂的事情。但是許多孩子,被家長安排了各種補習班,放學后、假期里,來回奔走于各個教室,許多孩子苦不堪言,家長也跟著精疲力盡。這樣的學習,就是典型的學習的“異化”。
所以,只要多一些主觀動能,多一些思維轉換,理論的通俗化是可以實現(xiàn)的。
三、理論怎么通俗?
著名報人,新民晚報原總編輯趙超構先生在談到理論宣傳時說到“短些,短些,再短些;廣些,廣些,再廣些;軟些,軟些,再軟些?!边@個“短、廣、軟”,給了我們一個思路。2010年5月12日,時任中央黨校校長的習近平同志在中央黨校學員開學典禮上強調,要積極倡導、大力弘揚優(yōu)良文風,在“短、實、新”上下功夫。這為理論宣傳通俗化提供了重要遵循。
具體而言,理論宣傳通俗化有三個著力點:
一是形式。我們說形式通俗,通常是說要用群眾喜聞樂見的形式,而群眾是最討厭凡事都三大點套三小點再套三小小點的。毛主席的文章,有話則長、無話則短,絕不為了所謂體例的平衡,把文章的各個部分扯的一般齊。多一些開門見山,少一些穿靴戴帽,有理講理,有事說事,群眾是歡迎的。中國語言,特別是詩歌,講究音韻美,也講究建筑美。建筑美,美就美在錯落有致、參差不齊、變幻多端。寫文章,如果總是為了所謂的均衡,硬要把幾句話能說完的部分,抻得跟別的部分一樣長,很容易令人生厭。
二是語言。毛主席是文章大家、語言大師,他總是能夠適應聽眾的認知水平和語言習慣,用大多數(shù)人能聽懂的方式,闡釋深刻的道理。在講《矛盾論》時,毛主席為了說明“外因是變化的條件,內因是變化的根據(jù),外因通過內因而起作用”這個論點,舉例說,雞蛋因得適當?shù)臏囟榷兓癁殡u子,而溫度不能使石頭變?yōu)殡u子。這就一下子拉近了復雜的哲學問題同一幫“泥腿子”的距離。
三是思維。這最關鍵!用中國字寫中國景,寫出中國味,不算什么本事;用外國字寫外國景,寫出的卻是中國韻味,那才是本事。這就是從思維角度考慮通俗化的問題。同樣的理論問題,面對國外受眾,是一種講法,面對國內受眾,需要另一種講法,這樣做,才能通俗化。如果說形式和語言的通俗化是外在的,相對也是好落實的,那么從表達思維和接受思維的對接上考慮通俗化,就是內在的,需要花點功夫去琢磨的。
歸結起來說,理論的大眾化不到位,癥結還是出在作風不扎實、學風不深入、文風不通俗上。在《改造我們的學習》中,毛主席批評了“‘閉塞眼睛捉麻雀,‘瞎子摸魚,粗枝大葉,夸夸其談,滿足于一知半解,這種極壞的作風,這種完全違反馬克思列寧主義基本精神的作風”,批評了“只會片面地引用馬克思、恩格斯、列寧、斯大林的個別詞句,而不會運用他們的立場、觀點和方法,來具體地研究中國的現(xiàn)狀和中國的歷史,具體地分析中國革命問題和解決中國革命問題”的學風。在《反對黨八股》中,毛主席列舉了黨八股的八大罪狀,即“空話連篇,言之無物。裝腔作勢,借以嚇人。無的放矢,不看對象。語言無味,像個癟三。甲乙丙丁,開中藥鋪。不負責任,到處害人。流毒全黨,妨害革命。傳播出去,禍國殃民?!边@其中,絕大多數(shù)同時也是文風問題。這些經典論述,今天依然值得我們好好體會。
最后,有一個問題也需要注意。通俗,但不能庸俗!現(xiàn)在,各種新媒體平臺方興未艾,一些理論宣傳借助這些平臺,確實可以更好地占領陣地,贏得受眾、特別是年輕受眾。但在做這方面工作時,如果把通俗化演變成觀點的刻意迎合、語言的裝嗲賣萌、形式的花里胡哨,就有可能墮入庸俗的泥潭。眼下看似能吸引一些流量,但是如果理論本身不夠“硬”,身段再“軟”,也會令人生厭,久而久之,反而會進一步激發(fā)受眾對理論的逆反。這么做,實在是得不償失!
(作者:中共中央黨校第19期中青二班學員、《環(huán)球時報》社副總編輯)
責任編輯:狄英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