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芳
【摘 要】在小學語文閱讀課的教學中,教師要善于緊扣課文關鍵詞引導學生進行高效化的文本閱讀。本文結合教學實例論述了緊扣課文關鍵詞,捕捉文本信息;緊扣課文關鍵詞,感知文本核心;緊扣課文關鍵詞,理解文本表達意蘊的策略與方法。
【關鍵詞】文本閱讀;關鍵詞;高效化
在開展閱讀教學時,經常會遇到教師讓學生將課文中的關鍵詞標記出來的現象。但是,一些教師引導學生標記出關鍵詞之后,就只是讓學生表述一下自己的理解,很少有教師進行詳細的幫助和引導。該如何圍繞關鍵詞來進行閱讀教學呢?以下筆者結合具體的課例來談一談。
一、緊扣課文關鍵詞,捕捉文本信息
在對文本進行理解時,學生往往都有自己獨到的視角,有時學生的發(fā)現都超越了教師的設想。基于這種情況,當學生在表述自己的見解或者疑問時,教師要認真傾聽,從而可以抓住有用的信息。
例如,在教學《虎門銷煙》一課時,一位教師是這樣引導學生基于關鍵詞開展文本閱讀的。
生1:我認為“趕來”一次可以將當時的場面的壯觀展示出來。由于在那個年代是不存在便捷的交通工具的,加之當時人們迫切的心情,當時眾人所構成的場景肯定特別壯觀。
師:同學們發(fā)揮自己的想象力猜想一下,當時現場的人們是如何“趕來”的呢?
生2: 當時肯定天還沒亮的時候人們就開始出發(fā)了,他們一塊結伴來到現場。
生3:有些人由于距離現場較遠,他們肯定隨身帶了干糧,防止在路上餓肚子,他們不停歇的一路趕過來。
在上面的教學中, 教師對學生的發(fā)言進行了仔細的聆聽,抓住了學生的每一句話,對學生進行引導,讓他們對詞語進行甄別,使他們的詞語內涵得到豐富,詞語意蘊得到拓展,進而通過這一過程使他們的語用能力和語言思維能力得到培養(yǎng),讓他們理解了“虎門銷煙”背后的故事。
二、緊扣課文關鍵詞,感知文本核心
在提取關鍵性詞語時,一些學生的解讀和教師的事先預想是有差異的。這就需要教師充分尊重學生的認知水平,使他們在感知和理解文本核心詞語方面得到強化。
例如,在教學《虎門銷煙》這一課時,一些學生只是關注到了人數眾多、場面恢弘這一點,其中有位學生覺得“趕”字表現出了當時人們的迫切心情以及人們對這件事的重視。所以,筆者便圍繞學生所說,對“趕”字進行了感知:“當時的人們是如何趕來的呢?”基于教師的問題,學生紛紛發(fā)揮自己的想象力,對此補充:當時肯定天還沒亮的時候人們就開始出發(fā)了,他們一塊結伴來到現場;有些人由于距離現場較遠,他們肯定隨身帶了干糧,防止在路上餓肚子,他們不停歇的一路趕過來……然后,教師順著學生的發(fā)言對他們進行引導:但是人們重視這件事的原因是什么呢?他們內心為何期盼著將鴉片銷毀呢?然后教師將中國人民受到鴉片毒害的圖片展示在大屏幕上,通過背景資料的介紹,讓學生對“趕來”這一詞的理解更深了一步。還有的同學想到了人們在趕往現場的途中會相互議論,對鴉片進行譴責;還有的學生想象了一個老婦人,她的兒子受到了鴉片的荼毒,老婦人內心充滿了對鴉片的恨。
上面所講到的見解和認識都是學生自己想到并表述出來的,教師對他們進行的只是點撥和引導,通過這種方式讓學生加深了對課文的領悟。在課堂教學過程中,教師沒有使用灌輸性的教學方式,沒有直接將自己的感悟說出來,而是以學生為主體,讓學生進行思考和感知,并讓他們將自己所想表述出來,根據學生的表述來引導他們思考,通過這樣的方式使學生的認知能力得到了提升。
三、緊扣課文關鍵詞,理解文本表達意蘊
因為創(chuàng)作年代的不同和地域之間的差異,導致教材中的很多文本會經常性的出現一些學生感到非常陌生的詞語。這些陌生的詞語對于學生來說往往很有難度。教師在對這些詞進行教學時不可以僅僅讓學生結合上下文自己來猜想,更不可以僅讓學生通過查閱工具書來解決。教師要對學生進行引導,利用用心鋪設的方法來讓學生對詞語內核進行深入理解。
例如,在教學《青海高原一株柳》一課時,一位教師是這樣引導學生基于關鍵詞開展文本閱讀的。
師:大家知道“鍛鑄”的意思是什么嗎?
生1:(拿出自己查詢的資料)段,意思是反復的進行敲打;溶解成人們想要的形狀。
師:課文里面是誰要鍛鑄,誰被鍛鑄呢?
生2:是青藏高原的惡劣環(huán)境要對柳樹進行鍛鑄。
師:大家是否了解青藏高原上的惡劣氣候呢?
生3:青藏高原上水源極度缺少,氣溫有事非常低,低達零下二十度。
師:從中我們可以看到柳樹什么樣的精神呢?
生4:柳樹有百折不撓、頑強不屈的精神。
在上面的案例中,在教師的引導和點撥之下,學生首先對詞語的表象進行了理解,然后通過表象對內在進行思考,明白文本的本質內涵,從而全面性的對文本中關鍵性詞語的本質進行了感知和體會。對教學環(huán)節(jié)進行整體的觀察可以發(fā)現,通過教師的鋪陳和細心引導,學生從一開始的對詞語的表象理解慢慢進入到了對詞語內在的深入性理解,讓學生對柳樹的精神寓意進行了探索和尋找,是他們完成了從內到外的補充和拓展。
綜上所述,語言是由詞語組成的,沒有詞語就無法組成語言,詞語是作者表達準確意思的最基礎的東西。教師在開展閱讀教學時要引導學生對文本意蘊進行深入的學習,讓學生對詞語的內在聯系進行深入性的感知,進而使他們的認知能力得到提高。
【參考文獻】
[1]章珊珊.提高小學語文閱讀教學有效性策略的研究[D].江西師范大學,2015
[2]張欣.文本細讀在小學語文閱讀教學中的應用研究[D].天津師范大學,2013
[3]李本友.文本與理解—語文閱讀教學的哲學詮釋學研究[D].西南大學,2012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