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玉惠
摘 要:非洲菊日光溫室切花栽培技術的研究,對贛榆區(qū)乃至蘇北地區(qū)的鮮切花生產(chǎn)將起到很大的推動作用,具有非常重要的意義。其目的是提高鮮切花生產(chǎn)的技術水平和增加花農(nóng)的收入。從種植前準備、定植、定植后管理、采收等方面進行研究。提高產(chǎn)品的產(chǎn)量和品質,增加花農(nóng)的經(jīng)濟效益。
關鍵詞: 非洲菊;日光溫室;栽培技術
一、非洲菊的生物學特性
非洲菊學名為Gerbera jamesonii Bolus別名扶郎花,燈盞花,秋英,波斯花,千日菊,菊科大丁草屬,原產(chǎn)南非,多年生宿根常綠草本。株高30~45cm,葉基生,葉柄長,葉片長圓狀匙形,羽狀淺裂或深裂。最適溫度為晝溫22-26℃,夜溫20-24℃,日平均溫度為23℃,溫差為1-4℃。若低于7℃會使花蕾發(fā)育停止,且根部容易發(fā)生病害;低于0℃,則產(chǎn)生凍害;若溫度高于30℃,生長受阻,開花減少。土壤PH在6.0-7.0之間,并要求土壤充分疏松透氣,富含有機質。喜陽光充足的環(huán)境,每天日照時數(shù)不低于12小時,當光照達60000勒克斯時,應適當遮蔭。
二、主要栽培技術
1.土壤選擇與改良。在切花栽培中,土壤以疏松肥沃、排水良好、富含腐殖質、土層深厚的中性偏酸的沙質壤土為佳。對于較粘重的土壤適量添加鋸末、雞糞等有機肥,以改善土壤的通氣性和肥力。由于非洲菊怕積水,一般用高畦栽培,畦高30cm左右,畦寬1m,畦溝寬30--40cm。
2.品種選擇。切花非洲菊品種很多,花瓣有紅、橙、黃、粉、白,花心有黃、黃綠、紅褐等色,近1—2年來市場上刮起“黑心”花旋風,故最近推出的新品種多為黑心非洲菊,因其色彩對比鮮明,產(chǎn)量高而倍受消費者和栽培者喜愛。切花非洲菊在我省發(fā)展很快,引進的莫爾、粉后、白明蒂、名黃等品種,已在日光溫室栽種成功,其花朵大,花色豐富鮮艷,花枝挺拔,切花產(chǎn)量高,管理省工、可四季供花,經(jīng)濟效益好。
3.育苗
(1)分株法。通常3年分株一次,一般在4—5月間把溫室促成栽培的老植株挖出切分,每株帶葉4—5片,另行栽植即可。
(2)組織培養(yǎng)法。是利用生物技術快速繁育苗木的一種方法,一般種植者不具備組織繁殖的條件,可以直接購買組培商品苗種植,但往往由于這些組培苗較小,需要養(yǎng)成大苗后再在溫室定植。
4.定植
(1)定植時間。非洲菊為全年開花植物,全年均可種植,但從生產(chǎn)及銷售的角度考慮,以爭取在10月份達到第一個盛花期為宜,在20℃以上的溫度條件下,非洲菊定植后約5-6個月可采花,因此,4-5月份為較理想的定植期,稍微提前亦可。
(2)定植密度。定植的密度對非洲菊的切花產(chǎn)量和質量影響較大,根據(jù)不同的品種、不同的種植年限,應有不同的種植密度,通常每床種植三行,交錯種植。一年生茬口,單株葉片數(shù)少,密度可適當高些,每平方米可種植8-9株;兩、三年生茬口,單株蓬徑大,葉片多,每平方米可種植5-6株,行間距25-30厘米,株距30厘米左右。
(3)定植方法。帶根非洲菊幼苗運到后應立即栽入溫室,尤其是在移栽前,要避免將幼苗置于高溫或有風的環(huán)境中。定植時注意淺栽,每株幼苗的栽植深度要保持一致,植株的心葉應與土面相平或稍微高出土面,若栽得太深,易發(fā)生霉菌性病害,栽得太淺,收獲時很容易將植株拔松。若晝溫超過30℃,則要在清晨或傍晚進行移栽。盡可能減少對根系及葉片的損傷。
5.定植后管理
(1)小苗期管理。小苗定植后須精心管理,定植后的當天要澆一次透水,一方面可提高土壤的含水量,利于吸收水分;另一方面,可促使根系與土粒的接觸;小苗期的水分管理不宜太濕或太干。小苗成活后,可施少量的低濃度營養(yǎng)液,以促使其生根長葉。
(2)成苗期管理。若溫度適宜,定植后一個月左右,非洲菊可進入旺盛生長期。此時期的管理,應根據(jù)氣候條件來定。若正當春、秋生長適期,應大肥大水促進生長。若已進入夏季高溫期或冬季低溫期,則以保根促壯為主,適當控制澆水,控制氮肥,增施磷、鉀肥,及時摘除老葉,夏季光照過強時需適當遮蔭。
(3)花期管理。植株進入花期后,一方面花莖伸長、花朵開放需要有大量的養(yǎng)分,另一方面葉片過于繁茂需要適當控制生長?;ㄆ诠芾淼暮脡?,對花的產(chǎn)量和質量影響極大。花初期由于養(yǎng)分積累少,花朵細而弱,此時不宜留花,為保持植株養(yǎng)分的平衡,保證有足夠的營養(yǎng)生長,應及時摘除花蕾,同時去除黃、花葉及病葉,以減少養(yǎng)分消耗。及時調整花期氮、磷、鉀的比例,過多的花莖和花蕾也應注意及時摘除,摘時應去劣留優(yōu),保留的花蕾在發(fā)育程度上要有梯度,以便能依次開花,均衡上市。夏季花期,要注意遮陽及通風降溫,冬季花期,則要注意保溫及加溫,尤其是防止晝夜溫差太大,以減少畸形花的產(chǎn)生。澆水、施肥時不要從葉叢中心澆水,否則易引起病害的發(fā)生。
6.灌溉。在生長初期,可使用噴灌,當葉片覆蓋至地面后即停止噴灌,有條件的改用皮管從葉面下澆水或使用滴灌,滴灌可在移栽兩周后使用,每株灌水量為0.075-0.1升,最好在早晨進行澆水,以使植株葉片有足夠的時間在傍晚來臨前干透。
7.肥料。發(fā)育正常的非洲菊單株,其干物質積累和營養(yǎng)元素總消耗量不亞于玫瑰,甚至還超過康乃馨。肥料供給應根據(jù)植株生長的不同階段,不斷進行調整。小苗階段,不需要太多的營養(yǎng)物質,要施用易于吸收的可溶性液肥。隨著植株生長,所需的營養(yǎng)元素尤其是氮肥就越來越多。春夏季節(jié)對于成苗來說應增加肥料的用量和施肥的次數(shù)。進入晚秋和冬季,用肥量應減少,但鉀肥比例應增加,以促進植株生長健壯。
8.病蟲害防治
(1)病害。白粉病。防治關鍵技術:保持棚內(nèi)通風低濕;及時清除病葉;發(fā)病時噴施70%甲基托布津1500倍液,或用20%菌克煙霧熏煙防治,每隔7天防治1次,連防2-3次。另外,用硫磺熏蒸法防治,每個熏蒸器每次投放硫磺粉20-30g,于每日17時放簾后,保持棚內(nèi)密閉,通電加熱2小時,每隔6天更換一次硫磺粉,連續(xù)熏蒸15天止。在白粉病病發(fā)期,每天熏蒸8-10h,10天左右即可消除白粉病。
斑點病。防治關鍵技術:發(fā)現(xiàn)病葉及時摘除,集中銷毀;發(fā)病初期噴施2.5%腈菌唑乳油300倍液或70%甲基托布津可濕性粉劑800-1000倍液,7天噴1次,連續(xù)噴2-3次。
灰霉病。防治關鍵技術:控制濕度是防治灰霉病的關鍵。將密植的、生長過密的葉片疏除;增加通風透氣,空氣濕度保持在75—85%;從植株冠叢以下澆水;為防止水蒸氣在花朵上凝結,晴天早晨10點以后,要逐漸拉開側棚,避免棚內(nèi)溫度急劇升高;發(fā)病初期用70%甲基托布津1500倍液葉面噴霧,并結合煙霧劑進行防治。
(2)蟲害。白粉虱。用高效氯氰菊酯、阿維菌素、吡蟲啉等。噴藥時間選在黎明,噴后密閉大棚4-5個小時,第二天早晨連續(xù)噴藥一次。
薊馬。用80%敵敵畏300-400ml熏蒸1小時或用5%吡蟲啉1500-2000倍液噴霧后關閉大棚8-10小時,熏蒸時間可以在早上10點或傍晚5點溫度稍高時進行以達到良好藥效。
菜青蟲。幼蟲,用10%蟲除盡2000-2500倍液噴霧防治,高齡幼蟲可采用有高效氯氰菊酯1000倍進行防治,7天1次,連續(xù)3次。
9.采收。當非洲菊花朵一輪或兩輪雄蕊吐出花粉時,才能采花,過早采花將使瓶插壽命縮短。采花時要摘下整個花梗而不能做切割,因為切割后留下的部分會腐爛并傳染到敏感的根部,還會抑制新花芽的萌發(fā)。采下的花整理后,將花梗底部切去2-4cm,切割時要斜切,這樣可以避免木質部導管被擠壓。花梗底部是由非常狹窄的木質部導管組成的,對水分傳輸有阻礙作用,切去之后,花朵吸水更加容易,這對于避免花頸部開裂和彎曲是很重要的。此外采花時,空氣有可能被吸進導管而阻止花朵吸水,切去一部分花梗也除去了導管中的氣泡。
采摘時應用手抓住花莖,向外方向拉掰,使花莖從根頸處斷離,不要用刀切或剪。采收后應立即將花莖浸入保鮮液中,并放在涼爽的地方。
參考文獻:
[1]邵小斌,袁兆春,朱朋波,趙統(tǒng)利.切花非洲菊日光溫室栽培技術.江蘇農(nóng)業(yè)科學,2007,6:160-162.
[2]秦光義,魏興琥,郭曉成.不同非洲菊品種在日光溫室的栽培表現(xiàn).西北農(nóng)業(yè)學報,2003,12(3):136-139.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