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沫
海南省??谑形逶春訉W校教師,海南省省級骨干教師,全國“三新”作文教學研究會理事。
我想了解一下同學們對于微寫作的看法,于是出了一道題目給同學做:請列出三種你認為最適合在微寫作中運用的寫作手法。
結果顯示,位列前三的寫作手法分別是“以小見大”“托物言志”和“對比反襯”,大家也算頗有自己的心得和體會了。
對于微寫作而言,“以小見大”和“托物言志”可以整合成“以小物見大志”,于是就引申出了今天的話題:托物言志,微言大義。
托物言志是古詩文中常見的一種表現手法。所謂托物言志,也稱寄意于物,是指作者用某一物品來比擬或象征某種精神、品格、思想、感情等。要寫好這樣的文章,就要掌握好物品與志向、物品與感情的內在聯系,因為物是言的載體和橋梁。首先,物品要有物性,而物性間接指向的就是人性,換言之,這種物性必須是人身上具備的,或正直,或美好,是令人向往、與眾不同的;其次,這個物性要與作者已有或是雖然沒有卻心向往之的某種特征相契合,作者能夠通過物品的這個核心屬性表達自己的內心堅守或是祈愿,因此,托物言志常常會多用比喻、擬人、象征等手法來幫助達成目標。
學習過《白楊禮贊》一文的同學一定對茅盾先生筆下白楊樹挺拔的身姿和堅韌的精神感到喜愛和欽佩。作為一篇托物言志的散文,《白楊禮贊》稱得上經典范文了。作者首先從白楊樹的生長環(huán)境寫起,點出“那就是白楊樹,西北極普通的一種樹,然而實在是不平凡的一種樹”。接著緊扣白楊樹的形體特征,寫它如何的“極普通”和“不平凡”,并在對它的外形進行描摹的基礎之上提煉出了它內在的性格特點:倔強挺立,不折不撓。如果作者寫到此為止,這篇文章也是一篇不錯的文章,但作者并不想局限于只表達對白楊樹的喜愛之情。作者通過托物言志的方法,借由象征將白楊樹和正在為民族解放斗爭而努力的北方農民聯系在了一起:他(它)們樸質、嚴肅,堅強不屈,他(它)們靠緊團結,力求上進,他(它)們傲然挺立,守衛(wèi)自己的家鄉(xiāng)……于是,白楊樹身上的精神品格被凸顯,被升華,被賦予了更高的生命意義,成為了人們所追求和向往的物(人)性。
但是,從微寫作的角度,《白楊禮贊》的字數是大大超標,有同學會說,這完全沒法學呀!真的么?那我們不妨來讀一讀下面這首小詩:
題白楊圖
北方有佳樹,挺立如長矛。
葉葉皆團結,枝枝爭上游。
羞與楠枋伍,甘居榆棗儔。
丹青標風骨,愿與子同仇。
熟悉不熟悉?驚喜不驚喜?這首《題白楊圖》的作者就是《白楊禮贊》的作者茅盾先生.他在看到了一幅按自己的作品用心繪制的“白楊圖”后,非常感慨,在小序中寫道:“余曾作《白楊禮贊》,畫家某取其意作圖,為題俚句?!庇谑蔷陀辛诉@首《題白楊圖》?,F在看來,這不就是給我們向他學習托物言志的寫作手法提供方向和材料么?
我們不妨將這兩篇詩和文放在一起,研究一下它們有什么共通之處。
首先,說背景。詩和文都說到了白楊樹生長的背景:北方(西北).其次,繪形遇。詩和文都描摹了白楊樹的形態(tài):挺立如長予,葉葉皆團結,枝枝爭上游(那是力爭上游的樹,筆直的干,筆直的枝……);接著都寫白楊樹的際遇:羞與楠枋伍,甘居榆棗儔(極普通但不平凡……讓那些看不起民眾、頑固的倒退的人們去贊美那貴族化的楠木……)。最后,言品格。詩文最后都談到了白楊樹的品格:丹青標風骨,愿與子同仇(生命力,磨折不了,壓迫不倒,堅強不屈,力求上進……)。
通過這樣一對比,原來托物言志是有法可循的,但這種方法是否適用呢?我們不妨繼續(xù)印證一下。
央視文化情感類節(jié)目《朗讀者》的大熱,使一首小詩不脛而走,它就是清代學者袁枚所作的《苔》。一朵孤獨了三百年的小花所言之志終于傳唱到了千萬讀者的心中,引起了大家的共鳴,因為它說的是平平凡凡的生活道理,吐露的是千千萬萬普通人的心聲。
另一首托物言志的詞也是家喻戶曉,那就是南宋文學家陸游的《卜算子·詠梅》。我們不妨將這一詩一詞放在一起來比較學習一番。
苔
﹝清﹞袁枚
白日不到處,青春恰自來。
苔花如米小,也學牡丹開。
卜算子· 詠梅
﹝南宋﹞陸游
驛外斷橋邊,寂寞開無主。
已是黃昏獨自愁,更著風和雨。
無意苦爭春,一任群芳妒。
零落成泥碾作塵,只有香如故。
首先,說背景。
“白日不到處”是苔生長的背景;“驛外斷橋邊”是梅的生長環(huán)境。
其次,繪形遇。形是形體、形態(tài);遇是際遇、遭遇。這里都是實寫,需要注意的是,這一部分是物性的展現,它與人性相通之處往往是在這里借助比喻、擬人和象征等手法來實現。
《苔》中這樣寫道:“青春恰自來”“苔花如米小”,意思是我要開花了,因為我青春年華正好,誠然我花開只如米粒那樣微小。
《詠梅》中寫道:“寂寞開無主。已是黃昏獨自愁,更著風和雨。”意思是我要開花了,我孤孤獨獨地開放在凄風苦雨的黃昏時分,我獨自憂愁地自處。那些花開爭妍、心懷妒忌的群芳啊,不經風雨,害怕磨礪,我又何必與它們相爭先后。
最后,言品格。
《苔》是一首五言詩,詩句短小,語言精練,但最后表明品格的“也學牡丹開”一句讓人驚艷。沒有過多的鋪墊,卻顯露出苔孑然處世的傲氣和自謙自愛的從容自信?!对伱贰返难灾撅@得委婉卻富有意境:我飄零成塵,化作春泥,卻留下清幽的香氣在空氣中浮動,“只有香如故”??!
有那么一點意思對不對?
不如請你按方老師教的方法來試著分析一下這首《墨梅》(元·王冕)吧:
我家洗硯池邊樹,朵朵花開淡墨痕。不要人夸顏色好,只留清氣滿乾坤。
依照這樣的思路,我覺得我們都可以寫一首托物言志的小詩了呢!不如來看看我們今天的微話題吧!
★微話題:
請你運用托物言志的手法,選擇一個物象,寄托一種心性,寫一寫暗藏于心的情趣志向吧!你可以寫成現代文,200字左右,也可以寫成詩詞,不超過200字。不試一試,怎么知道自己行不行呢?要記得剛剛學習到的方法哦,還熱乎著呢,用起來吧!
★微盤點:
熊童子,一種原產于非洲納米比亞熱帶沙漠的多肉植物,因為外形像極了熊掌而得名。前一陣子老是下雷陣雨,擔心我的熊童子被雨淋壞,我把它放到了屋內,沒想到這樣反而害了它。室內潮濕高溫不透氣,讓它本來綠萌萌的熊掌一下子掉光,只剩下光禿禿的稈子。然而,被我扔到了陽臺角落的熊童子并沒有自我放棄,它默默地汲取陽光雨露,慢慢地恢復生長。直到昨天,我發(fā)現它光禿禿的稈子上又長出了一片非常細小的綠色小熊掌。熊童子,這本生于沙漠里的植物,讓我看到了即使被她棄卻永不自棄的精神,我也要如它一樣保持一顆頑強與堅韌的童子初心啊。
(程馨樂)
作者從生活中觀察、發(fā)現,格物致知,有了自己的體察和感悟,而這感悟來自于看似弱小卻有著永不言棄生命力的小小綠植。不忘初心,方得始終。
爬山虎又在生長了吧,我想。學校的北墻上布滿了蔥綠蔥綠的爬山虎,從寥寥數片到現在幾乎爬滿了整面北墻。它纏繞在墻上,像手掌,盡力地往外生長,用自己的觸須,深深淺淺地在墻上重疊,煥發(fā)著生命的氣息。我見過它的觸須,像一只只小小的吸盤,那么微小卻又那么頑強。一只,兩只,它匯成了一片;一片,兩片,它爬成了一面墻。它的生命不斷累積——用自己的微小和堅持,于是整個學校的北墻,你就會看到,一堵綠色的、充滿生命的爬山虎墻。風吹過來,它們歡呼著,是它們在喊我,和它們一起唱這首生命的贊歌呢。
(鄭青子)
通過對爬山虎執(zhí)著、頑強的攀爬精神的書寫,寫它如何由無到有,由弱到強呈現出勃勃生命力,讓人感受到“生命的長河是無止境”的,只要你不放棄,肯攀登,也會唱出一曲屬于自己的生命贊歌。
有同學說了,老師,你這個話題又只說了一半。讓我們回頭看看題目吧?!巴形镅灾荆⒀源罅x”,這里的微言大義可以理解為用精練的、精妙的語言表達一個恰當的、深刻的主題。當我們學會了在微寫作中運用托物言志的寫法的時候,這個目標其實就已經達成了,這也是方老師前面所說的“以小見大”和“托物言志”可以整合的原因。當然,今天方老師提供的也只是托物言志微文寫作的一種路徑,還有其他更好的方法期待你自己去總結發(fā)現,這也是微寫作的妙處吧!
最后,按照老規(guī)矩,讓我用微口訣給今天的學習畫一個句號吧!
★微口訣:
(微)寫作不是亂涂鴉,記錄生活有方法。
選材切忌面太寬,化繁為簡是妙招。
素材分類品三味,情懷趣味耐思量。
斗室一方有雅號,學海無涯書作槳。
經典仿寫妙化用,書室有銘化墨香。
簡而不凡選素材,專而有格繪短章。
穩(wěn)步換景巧變化,瀟灑悠游行四方。
讀書萬卷行有道,微書評中教益長(zhǎng)。
格物致知返自然,托物言志精義藏(cá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