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20世紀初開始輿論界對清政府冠以“媚外”之名,用于指斥其在外交事務中的妥協(xié)退讓。這一概念所催生的政府新形象一方面有其事實基礎,另一方面又與事實存在出入。輿論界認為晚清政府以義和團運動為分水嶺完成了從排外到媚外的急劇轉變,但官員的轉變在時間和心理上均非一蹴而就。從排外到媚外,某種意義上只是敵我權勢天平急劇傾斜下官員的御夷之術在形式上的調適。晚清后期出現的交際與交涉的分野,推動了中外日常交往中的情義相通,但交際與媚外界限的模糊,為政府的媚外形象提供了生動素材。由于民間與政府在外交問題上結構性的對立沖突,政府在一系列外交事件中不斷被民間詬病,最終坐實了晚清政府的媚外形象。
(摘編自《近代史研究》2016年第6期,作者:楊雄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