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用非帶上國籍看,袁教授的話,是講給我們所有人的,句句戳心
最近,美國克瑞頓大學(Creighton University)哲學教授袁勁梅給一位中國留學生的“開除信”,在社交媒體上廣為流傳。這位學生因為一大堆課程得了C或者I(課業(yè)未完成),成績不合格,并且用各種改頭換面的抄襲技巧對付論文,被學校開除。而袁勁梅正是他的導師。
在信中,袁勁梅解釋了為什么董事會會堅持開除這名學生的原因。袁教授說她曾在北京親自面試該生,感覺該生十分聰敏,因此決定錄取。但這位學生進入理想中的大學后,“上課,你原著不讀,必讀書不買,看一些網上第三手的書評、簡介,就敢宣稱:書讀完,懂了。就敢狂加評論?!痹瑒琶方淌谠谛胖姓f:你有你的機巧。但你讀書的“機巧”我完全不看好,那是做生意的機巧,不是做學問的技術。你可以東找一點西找一點獵奇的信息,放到你的網站上,讓大眾讀著玩(這是你的權利),這也是一種傳媒方式,但這種方式絕不能用來做學問。做學問,不是獵奇,也不是快速地搜羅信息。做學問,是一點一點地積累,在他人工作的基礎上,撥開前面讓人看不清楚的雜草,細細地分析;用理性拷問自己,拷問先人;然后,向前小心翼翼地放一塊小小的新石頭,讓后人踩著,不摔下來。
袁教授說,這就是為什么維特根斯坦將能不能把思維說清楚看作是一個道德問題。你很愛說,也總是在說。但是,你很少能把問題說清楚。
在做學問上,“凡你能說的,你說清楚;凡你不能說清楚的,留給沉默?!保ňS特根斯坦)在一知半解的時候,你胡說,那叫“擴散無知”,是害人、誤導,是浪費別人生命。做學問的人,要對自己說的每一句話負責任。如果你不能,或不想負這個責任,你別走這條路。
袁勁梅說:你剛來的時候,和我談話,動不動就扯出認識的一些社會“名人”。你說的這些“名人”,我半個也不認識,也不知道你為什么要把這些人的名字夾在你和我的談話中。我也不想認識這些社會“名人”。如果他們有成就,我為他們高興,但是,他們與你我都無關。學術不是社交,不是出名,是坐冷板凳。你做學問的目的,必須是對真理的熱愛和對未知的好奇心。名不名與學者無關,得獎也不是天上掉下來的餡餅。
對學者來說,做學問本身,就是樂趣所在。想用社會“名人”來襯托你自己的地位,你要么是騙人,要么是騙自己,都是想掩飾你先天的不足,沒有自信心。如果你不想用你自己的人格魅力贏得他人的信任,你也不能做學問。
再一個例子,就是你在XXX課上的抄襲問題。不管我“誤解”不“誤解”,事實是你交來的作業(yè),7%以上絕對與網上他人的東西一樣,這就叫“抄襲”(按C大校規(guī)定義,7%以上雷同就叫“抄襲”)。
對你第一次“抄襲”這事本身,我只希望你說一句話:“對不起,我再不這樣做了。”然而,我得到的卻是一次又一次的報怨:為什么我不理解你的解釋——那不是“抄襲”。我沒有報告你抄襲,甚至都沒有取消你的獎學金,這是我所能做到的對你的最大保護,是給你改正的機會。你可以賴掉一個錯誤,我可以不追究,但你同時也失掉了我對你的信任。如果,你還想做學問,你永遠要有能力和勇氣認識和承擔自己的錯誤,不然,你不能做學問。做學問的人,必須里外一致,言行一致。
袁勁梅教授在信中說:我能教給你的,是做人和做學問的基本原則,讓你成為一個尊重知識、熱愛真理的人。在學術領域,你必須不為任何利益撒謊,只說真話,且對自己說的每一句話負責任;你必須腳踏實地,一步一步去尋找未知,沒有捷徑可走;你還必須知道自己的局限和無知,把你個人的角度和判斷低低地放在“公正”之下,這樣,你才能開始做學問。做學問,要有品格,最首要的是,得做人。
袁教授這封“開除信”火了!“世界上路很多,不一定要做學問,做個好人,就值了人生?!痹淌趯ψ鰧W問做人的態(tài)度,句句戳心,引發(fā)熱議。
媒體評點:這封信,對于不惜代價讓孩子來美國讀書的家長們,是一個誠懇而及時的忠告。這封信,折射出一批追求速成的大學生,在大學一味追求所謂的“情商”和“人脈”,靠著自己的那點小聰明在學業(yè)上混水摸魚。很贊同這位教授做學術的態(tài)度,說的真好。但學生身上表現(xiàn)出來的問題,僅僅是鏡中折射的這個社會的縮影。社會整體急功近利、投機取巧、價值觀混亂,才是問題的實質。大學,不過是將這些演化成為“論文造假”“考試劃重點”“抄襲成風”而已。錢學森之問,一個嚴峻的側面答案,恰恰在此!這封信,更值得每一個有志于走學術之路的學子和高校教師都認真讀一讀,反躬自身,時刻保持警醒與清醒。(環(huán)球網)
◎話題拓展:做學術的態(tài)度;學問與品格;學問無捷徑;尊重知識;熱愛真理;腳踏實地;誠實;信任;人要有勇氣認識和承擔自己的錯誤;求真務實;學問情懷;價值觀;該怎樣回答“錢學森之問”;一個誠懇而及時的忠告;警醒與反思……
(資料來源:《北京青年報》《新京報》《雨花》等)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