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洲免费av电影一区二区三区,日韩爱爱视频,51精品视频一区二区三区,91视频爱爱,日韩欧美在线播放视频,中文字幕少妇AV,亚洲电影中文字幕,久久久久亚洲av成人网址,久久综合视频网站,国产在线不卡免费播放

        ?

        因勢而為:基于自然過程的小型海島景觀韌性構建與動態(tài)設計策略

        2018-01-05 15:05:18王敏彭喚雨汪潔瓊王云才
        風景園林 2017年11期
        關鍵詞:潮汐海島韌性

        王敏 彭喚雨 汪潔瓊* 王云才

        1 自然過程:小型海島發(fā)展中的擾動亦或機遇?

        小型海島,往往以其空靈雋秀的風景價值成為人們最為向往的人居環(huán)境或度假天堂,得天獨厚的地理條件給小型海島帶來優(yōu)勢與機遇,同時也使其面臨劣勢與挑戰(zhàn)。首先,從自身劣勢的角度看,海水包圍下的海島與外部環(huán)境的交流與溝通非常有限,獨立性是其生態(tài)系統(tǒng)的第一屬性;加之規(guī)模大小有限,其內含的景觀要素與結構相對簡單,使得海島景觀具有明顯的脆弱性[1]。這種獨立性與脆弱性也意味著其具有易受干擾、不穩(wěn)定的特征[2],例如季風與干旱是海島所面臨的、最常見的自然過程,會對島陸地形地貌的塑造造成深遠的影響;而地面沉降、海水入侵、海岸侵蝕等地質性自然過程也會緩慢且長期地影響海島的景觀與生態(tài)系統(tǒng)。其次,從外部挑戰(zhàn)的角度看,粗放經(jīng)營的旅游開發(fā)活動可能會帶來海島污染物增加、生態(tài)系統(tǒng)服務退化、生物種類減少等生態(tài)環(huán)境問題,又因其景觀結構單一、自我調節(jié)能力有限等原因,海島景觀與生態(tài)系統(tǒng)在受到損害后往往表現(xiàn)出不可逆性[2],加劇其生態(tài)系統(tǒng)的脆弱性[3]。

        事實上,大自然可以產(chǎn)生無窮的動力與變化莫測的效應[4]。賈妮斯·伯克蘭德(Janis Birkeland)在其所著的《正開發(fā)》(Positive Development)一書中提出“設計實現(xiàn)生態(tài)系統(tǒng)服務”(Design for Eco-services)[5]這一觀點,強調合理的規(guī)劃設計可以成就一種積極的發(fā)展方式[6-7]。分析影響小型海島的主要自然過程,實質上是分析自然界中各種有形或者無形的作用力如風、水、重力等,作用于環(huán)境后所形成的發(fā)展和變化狀態(tài)[8];其存在的形式多樣,包括潮汐、沉降等引力過程,季風等風力過程,洋流、降雨等水力過程,植物演替、動物遷徙、有機物分解以及養(yǎng)分循環(huán)等生物過程。因此自然過程的本質是擾動。古往今來的眾多規(guī)劃設計實踐案例都向世人證明由自然過程帶來的擾動是可以被引導、融入實踐中并促進積極發(fā)展:古代的都江堰水利工程就利用了自然過程的能動性,引導自然過程向著對人類有利的方向發(fā)展,在解決了水患的同時滿足灌溉需求,使得成都平原成為如今的“天府之國”[8];在荷蘭埃姆斯大壩的設計中,通過圍墻狀固沙裝置的設置,借助海潮搬運力,使得沙子不斷堆積,海灘面積逐漸擴大[9]。除災難性的自然過程外,絕大部分的自然過程所形成的“擾動”不應被視作小型海島發(fā)展的阻礙。擾動意味著動態(tài)與變化,而變化是生態(tài)系統(tǒng)固有的屬性,它應被視為促進系統(tǒng)進行自我更新與自我調節(jié)的機遇。

        小型海島具有明顯的生態(tài)脆弱性和易受損性的特征,任何過度或不當?shù)娜藶榻ㄔO活動都有可能對其造成不可逆的嚴重破壞,但這并不意味著單純的保護。小型海島如能尊重場地的地域性及其所受自然過程的影響,規(guī)劃設計將幫助小型海島在多變的自然條件下維持生命力,從而實現(xiàn)以水生態(tài)為紐帶連接水環(huán)境與水景觀[10];基于此,首先,本文在小型海島景觀韌性構建過程中,創(chuàng)造性地將自然過程融入景觀規(guī)劃設計中,讓自然做功;其次,結合小型海島自身生態(tài)敏感性與受自然過程影響的程度,構建合理有效的規(guī)劃設計思路與技術路線,調解自然過程與海島生態(tài)系統(tǒng)、人為活動之間的矛盾,構建具有韌性的海島景觀,這可能從根本上對其整體的生態(tài)系統(tǒng)產(chǎn)生積極的影響;需要正視“如何應對自然過程所引發(fā)的擾動和變化”的問題,規(guī)劃設計實踐如何融合自然過程帶來的擾動是解決該問題的關鍵。

        本研究探討如何通過動態(tài)設計策略,順勢而為、因勢利導,化被動防御為主動應對,將原本被視為不利因素的自然過程導入景觀系統(tǒng)中,這是提高小型海島生態(tài)系統(tǒng)韌性、凸顯景觀特色和亮點的重要途徑。研究過程中,主要關注潮汐、季風等非災害性自然過程,而地震、海嘯等災害性自然過程需以防御抵抗為主,需從長期、整體的角度增強其韌性,如何應對它們的沖擊并不屬于本文探討的范疇。

        2 演進韌性:一種全新的景觀韌性觀點與實踐啟發(fā)

        自“韌性”一詞提出以來,主要經(jīng)歷了3個階段的演變,即從唯一平衡、多平衡,到非平衡的認知轉變。首先,其概念起源于“工程韌性”(engineering resilience),強調系統(tǒng)保持穩(wěn)定的能力[11],認為系統(tǒng)只有唯一的平衡狀態(tài)(single-state equilibrium)[11];其次,生態(tài)學家克勞福德·斯坦利·霍林(Crawford Stanley Holling)從生態(tài)系統(tǒng)的運行規(guī)律中得到啟發(fā),通過引入“適應能力”[12]的概念,提出了“生態(tài)韌性”(ecological resilience)這一概念,強調多平衡狀態(tài)韌性(multiple-state equilibrium)[11],認為系統(tǒng)存在多個平衡狀態(tài),在面對擾動時,可以在不同的平衡狀態(tài)之間進行切換[13]。最后,演進韌性(revolutionary resilience)是近年來新的關注點,源于霍林提出的一種全新的系統(tǒng)認知理論—自適應循環(huán)理論(adaptive cycle)[12,14],認為系統(tǒng)的發(fā)展包括快速利用、保存、釋放、重組4個階段[12],任何一個生態(tài)系統(tǒng)都不可能永遠停留在其中的某一階段,因此不存在“平衡”狀態(tài),而處在持續(xù)的變化之中,即“動態(tài)非平衡”(dynamic nonequilibrium)的觀點[15]。由此可見,學界對“韌性”的認知實現(xiàn)了從結果到過程的轉變,同時也是對“擾動”所持態(tài)度的轉變。過去,人們關注的是系統(tǒng)能夠承受多大的擾動,無形中將兩者對立起來,試圖控制變化和增長,以求穩(wěn)定,在這種防御的心態(tài)下,系統(tǒng)以一種十分僵化的方式來抵抗擾動;而演進韌性則認為擾動和變化是改變自身情況的機會,理想情況下,外界的擾動反而可以增強系統(tǒng)的活力和多樣性[16]。

        在演進韌性的概念框架中,韌性被視為系統(tǒng)為回應壓力而激發(fā)的一種能力[17]。布萊·沃克(Brian Walker)等人認為這種能力存在3種可能,即恢復力(persistence)、適應力(adaptability)、變革力(transformability)[18]。在演進韌性的觀點中,恢復力主要基于工程韌性對系統(tǒng)平衡狀態(tài)的認知,強調系統(tǒng)抵抗擾動并保持穩(wěn)定的狀態(tài)[19],其出發(fā)點與落腳點都是系統(tǒng)的原有狀態(tài)。適應力與變革力則強調“逐漸適應”和“快速轉變”2種達到韌性的方式[17],都以系統(tǒng)的變化為核心。這3種實現(xiàn)韌性的途徑也可以被理解為:韌性狀態(tài)存在一個范圍,下至系統(tǒng)抵抗變化的能力,上至發(fā)生轉型的可能;適應是介于恢復和變革之間的一種狀態(tài)[20]。其中,適應力和變革力都強調系統(tǒng)的變化,在這一變化中,擾動被視為是系統(tǒng)自我調整、進化的機會,一般靜態(tài)的規(guī)劃設計不能滿足這一需求。下文所著重探討的小型海島動態(tài)設計策略,倡導正視自然過程帶來的擾動與變化機會,通過設計策略促進小型海島景觀的適應力和變革力,從而實現(xiàn)演進韌性。

        3 “因勢”:小型海島景觀韌性構建與動態(tài)設計技術路線

        小型海島景觀的韌性構建首先應考慮2個方面的因素:一是維持核心功能的正常運轉;二是適應自然過程帶來的擾動。對于小型海島而言,核心功能的維持主要從對生態(tài)敏感性的考量出發(fā),即生態(tài)敏感性較高的區(qū)域,抵抗外部干擾的能力可能相對較弱,因此在策略方面更側重于恢復或保育;相反,生態(tài)敏感性較低的區(qū)域意味著更多的可能性,有轉型或變革的潛力。另一方面,特定自然過程的影響程度也應被納入采取不同韌性措施的考量范疇,易受自然過程影響的區(qū)域更具有適應乃至變革的發(fā)展態(tài)勢和潛力?;诖耍梃b前人的研究基礎,本文提出基于生態(tài)敏感性與自然過程影響矩陣疊加分析[21]的小型海島景觀韌性構建三力機制(圖1)。矩陣疊加分析的結果體現(xiàn)了不同區(qū)域在面臨擾動時,所可能面臨的生態(tài)風險的高低,為韌性策略的選擇與空間布局的設計提供依據(jù)。

        圍繞韌性三力機制,小型海島動態(tài)景觀規(guī)劃設計的技術路線分為3個階段(圖2)。第1階段主要為核心問題識別,在島嶼現(xiàn)狀概況分析的基礎上,進行生態(tài)敏感性及自然過程影響分析。生態(tài)敏感性分析主要針對小型海島自然要素的分析評價,例如坡度、朝向、植被覆蓋情況等,旨在識別敏感性高的生態(tài)區(qū)域;自然過程分析包括海風、潮汐、海浪等因子,旨在識別核心自然過程并劃定易受影響的區(qū)域。第2階段為生態(tài)敏感性與自然過程影響的矩陣分析,由此選擇出適合的韌性機制,并進行動態(tài)設計空間布局。其中恢復力主要針對生態(tài)敏感性高且受特定自然過程影響較少的區(qū)域(圖1a),主要劃定為保護培育區(qū);適應力和變革力主要針對生態(tài)敏感性不高且受到一定自然過程影響的區(qū)域(圖1b)和生態(tài)敏感性不高且受到特定自然過程影響較多的區(qū)域(圖1c),這些片區(qū)相對來說受到較多的自然過程影響,且生態(tài)多不敏感,可以通過設計促進與擾動的融合并實現(xiàn)系統(tǒng)自我調整,成為動態(tài)變化的區(qū)域。第3階段,針對不同的韌性機制,制定相應的具體動態(tài)設計策略。一是適應力,強調與自然過程相互容納和適應。對于提高系統(tǒng)適應性來說,充分識別自然過程及其運行機制是適應的基礎,且自然過程的分析不局限于島陸,島基、島灘、環(huán)島淺海區(qū)域等均屬于海島生態(tài)系統(tǒng)的一部分,都需要納入分析范圍內,甚至整個海洋系統(tǒng)內的自然過程(如洋流等)也需要進行分析。適應力強調與變化的和平共處、相互適應,例如崇明島等河口沖積島的緩慢生長,自然過程成為促進系統(tǒng)更新的積極要素,兩者間的融合度更高。二是變革力,變革或轉型更多地把外界的擾動看作一種自我調整、改進的機會,例如植物群落經(jīng)過火災后的次生演替等。相對適應而言,變革與自然過程的融合度更高,它們突破了韌性的傳統(tǒng)概念,以一種更加客觀的態(tài)度面對自然過程,并承認韌性系統(tǒng)的可變性。

        事實上,動態(tài)設計策略在以往的部分景觀實踐作品中已用于促進適應力、變革力的實現(xiàn)。例如,荷蘭景觀設計事務所西8(West 8)在鹿特丹圍堰旁的景觀案例中,通過自然過程的運用,用黑白相間的貝殼鋪成3cm厚、色彩反差強烈的幾何圖案,吸引成千上萬的海鳥在此盤旋、棲息,若干年后,自然力的侵蝕使得薄薄的貝殼層逐漸消失,最終成為沙丘地[22]。又如,詹姆斯·科納(James Corner)提出的“歷時過程”的景觀思想遵從自然的固有價值和自然過程的演變,在紐約弗萊士河公園(Freshkills Park)中,借用植物群落的自然演替過程,使得曾經(jīng)是世界上最大的垃圾填埋場的基地環(huán)境逐步自我再生,重建生物多樣性[23],實現(xiàn)了從垃圾填埋場到生態(tài)公園的轉型。通過動態(tài)設計,將動物的遷徙、植物的生長、有機物的分解、潮汐和沉降等自然過程融入實踐,在此基礎上構建的生態(tài)系統(tǒng)往往處在一種持續(xù)的變化當中,符合韌性概念中對于適應機制和演進韌性的理解。利用自然過程并引導它們發(fā)揮作用的韌性系統(tǒng),可以最大限度借助自然力以達到最少人工干預,不僅維護成本低,而且符合生態(tài)系統(tǒng)的自身屬性,可以擺脫靜態(tài)景觀面對變化時的脆弱性,是一種可持續(xù)的景觀設計方法。另一方面,從景觀客體使用者的角度來看,納入了自然過程的動態(tài)景觀可以豐富感官維度,帶來更深層次的現(xiàn)場體驗。通過動態(tài)設計策略,遵從場地的自然屬性,充分適應自然過程,從而發(fā)揮生態(tài)系統(tǒng)自身的能動性—這正是自然過程所造成的“擾動”提供給我們的機遇[24]。

        1 基于生態(tài)敏感性與自然過程的三力韌性機制Three abilities and mechanism of building resilience based on ecological sensitivity and natural processes

        4 “而為”:基于動態(tài)設計策略的西沙鴨公島景觀韌性構建實踐探索

        近幾年,海南省三沙市大力推進南海島嶼生態(tài)建設,適度發(fā)展旅游業(yè)。其中,位于西沙群島永樂環(huán)礁島的鴨公島被列為熱帶海洋旅游業(yè)發(fā)展的重點島嶼,鴨公島常水位面積約1.49hm2,具有以下特征:1)從地理地貌看,由于處在“門”區(qū),東北季風對礁體發(fā)育的影響較大;由于島體的構成為珊瑚碎石,其間有縫隙可以透水,島嶼中部的瀉湖可隨外部海平面漲落;2)從生態(tài)環(huán)境看,鴨公島最初沒有太多植被,后來當?shù)貪O民在此種植了一些布麻林等本地樹種,但未成規(guī)模;3)從人口規(guī)??矗喒珝u常駐人口不到50人,大多是在此捕魚的漁民。

        2 小型海島景觀韌性構建與動態(tài)設計技術路線Technical framework of small islands’ landscape resilience building and dynamic design

        3 鴨公島生態(tài)敏感性分析Ecological sensitivity analysis of Yagong Island

        4.1 生態(tài)敏感性分析

        生態(tài)敏感性分析主要建立在對植被覆蓋、沙灘狀況、坡度、坡向、高程、海岸朝向等因子的量化分級評價基礎上。疊加分析后的結果顯示,島嶼內部瀉湖與島嶼外部礁盤敏感性較低,而圍繞瀉湖的環(huán)島區(qū)域則具有較高的敏感性(圖3)。

        4.2 自然過程分析

        鴨公島內部及周邊環(huán)境的自然過程和一般小型熱帶海島大致相同,其中較為明顯的自然過程包括潮汐和季風(圖4)。潮汐力帶來的潮水漲落會周期性地改變島嶼內部瀉湖的水位:陰歷的月初和月中,會出現(xiàn)當月的最高、最低水位,即潮汐變化最強烈的時期,日內潮差有時會超過170cm;而初七、初八及廿二、廿三潮差較小,日內潮差變化甚至低于30cm。另外,不同月份的極限潮位相差不大,最高不超過250cm,最低不低于20cm(圖5)。由于鴨公島面積較小且地質結構特殊,潮差會引起明顯的島嶼空間形態(tài)變化。再者,由于地處“門”區(qū),季風引起的水流作用攜帶的浮游生物等,堆積在島嶼外圍,持續(xù)地改變、塑造島嶼的實體形態(tài),使得島嶼鄰近的礁盤不斷生長。

        4.3 矩陣疊合分析與動態(tài)設計空間布局

        將生態(tài)敏感性與自然過程分析的結果進行疊合分析(圖6),形成鴨公島韌性機制選擇:1)瀉湖外部的環(huán)狀區(qū)域具有較高的生態(tài)敏感性,但較少受到潮汐或季風等自然過程的影響,適合“恢復力”韌性機制,應注重保護與培育,主要通過局部種植布麻林和草海桐等鄉(xiāng)土植被以豐富生態(tài)系統(tǒng)結構,增強其穩(wěn)定性;2)島嶼內部的瀉湖區(qū)域生態(tài)敏感性較低,且受到潮汐力的持續(xù)、反復作用,適合“適應力”韌性機制,著重考慮如何在動態(tài)變化中與自然過程相互融合;3)島嶼外部礁盤生態(tài)敏感性低,且由于直接與茫茫大海相接,承受的自然過程較多,尤其是季風作用使得鄰近礁盤成為潛在的生長區(qū)域,因此比較適合“變革力”韌性機制,嘗試借助自然過程完成自身的轉變;4)由于敏感性不高,針對潮汐力等較為溫和的自然過程,也可以適當容納自然過程,采用“適應力”機制。

        4 鴨公島自然過程分析Natural process analysis of Yagong Island

        5 鴨公島潮汐水位變化Tidal water level of Yagong Island

        6 鴨公島韌性機制選擇Decisions on different resilient approaches of Yagong Island

        4.4 動態(tài)設計策略

        1)基于適應力的相互融合。

        鴨公島由于島嶼面積小,潮汐導致的水位變化會明顯改變島嶼面積,這一點對旅游活動的開展而言是不利的,即潮汐成為了“消極擾動”。因此規(guī)劃設計需考慮因勢利導地將其融入景觀營造,無論潮汐引起的水位如何變化,都有與之相匹配的空間和活動狀態(tài),不存在唯一的平衡狀態(tài),雖處在不斷的變化之中,但仍保持“穩(wěn)定”,在適應自然過程的同時使之成為規(guī)劃設計的特色(圖7)。例如,在“晦朔弦望”動態(tài)序列的設計中,通過分析本地潮汐變化規(guī)律得知潮高水位在20~250cm范圍內波動,結合鴨公島自身特色,在此區(qū)間內塑造高差錯落的地形,臨時性的潮汐流量波動引起的豎向水位漲落不僅會使海岸線外移或內推,還可以形成不同的空間關系[25],且這種變化的空間關系和月相有所呼應,如在每月的望、朔日海平面最高的時候,除了核心區(qū)域之外所有區(qū)域都會被淹沒,這種極致的景觀每月只會出現(xiàn)2次—望月和朔月。這既物化了月相變化—島嶼空間關系變化的邏輯關系,也反映了潮汐變化的內在規(guī)律,極大豐富了人的體驗(圖7a)。再如,在瀉湖內建設階梯狀的水上舞臺,潮汐引起的橫向水位蔓延會改變舞臺大小,配合不同規(guī)模的演出活動,加強人的活動與自然變化的關聯(lián)(圖7b)。除此之外,小型景觀裝置也可以適應潮汐力,諸如利用中空管道產(chǎn)生浮力的休息平臺,可以與不同的潮汐水位進行互動(圖7c)。

        2)基于變革力的自我調整。

        鴨公島在整個西沙群島中承擔著“重點島”的角色,需要為周邊島嶼提供一定規(guī)模的基礎服務,但現(xiàn)有的較為穩(wěn)定的可建設面積過小。再者,研究表明海島面積和物種滅絕率之間存在一定的反比關系[1],即島嶼面積過小對于維持海島生態(tài)系統(tǒng)穩(wěn)定十分不利。因此,鴨公島需要適當擴大島嶼面積以滿足其在總體規(guī)劃中的職能需要,同時可提高生態(tài)系統(tǒng)穩(wěn)定性。分析鴨公島過去10年的形態(tài)變化,沙洲在東北方向發(fā)展比較明顯,主要是因為鴨公島處于“銀嶼門”附近,海浪送來的大量浮游生物會堆積在灘脊附近,因此正對主導風向和洋流方向的區(qū)域會生長更快。綜上,設計考慮將季風和洋流作用納入基于變革力的韌性機制中,將擾動轉變?yōu)橹Γ米匀贿^程幫助島嶼自我成長。通過在垂直東北季風方向間隙人工塑造灘脊,借助風浪長年累月的運輸,浮游生物不斷累積,灘脊與灘脊之間逐漸合并,發(fā)展成沙洲,逐步達成“滄?!L铩钡霓D變,即長期、緩慢的動態(tài)地貌過程(圖8)。

        7 基于適應力的鴨公島動態(tài)設計策略Dynamic design strategies for Yagong Island based on adaptability

        8 基于變革力的鴨公島動態(tài)設計策略Dynamic design strategies for Yagong Island based on transformability

        5 結語

        本文倡導小型海島的景觀韌性構建應建立在融合自然過程的基礎之上,景觀規(guī)劃設計中應主動將矛盾轉換為機遇,提出恢復力、適應力及變革力的三力韌性機制,并通過演進韌性概念的引介為這一發(fā)展理念的實踐探索提供了重要的理論基石。在此基礎上進一步明晰三力與生態(tài)敏感性、自然過程以及規(guī)劃設計策略之間的關系,提出的動態(tài)設計技術路線是實現(xiàn)景觀韌性構建的新思路。

        西沙鴨公島的實證進一步明確了以動態(tài)景觀為特征的技術要點,即如何在規(guī)劃設計實踐中容納、適應、順應自然過程,從而形成具有韌性的景觀,同時帶來新的活力。實踐研究表明,基于三力機制構建韌性景觀不再一味地將自然過程視為擾動從而加以抵抗,而是客觀地分析其與生態(tài)敏感性之間的關系,合理地融入規(guī)劃設計中,化被動為主動,是一種更加積極的設計方式。值得一提的是,由于篇幅受限,本文僅對于韌性理論在變化性方面進行了探討,但韌性理論還涉及地域性、以人為本等社會人文方面的考量,例如社會—生態(tài)系統(tǒng)的構建[26]、反饋機制的建立[27]、不同職能部門的協(xié)同合作[27]、行為主體的互動[28]等,這些都是景觀韌性構建在未來研究中可以進一步拓展的部分。

        注釋:

        本文圖紙均為作者自繪。

        [1]宋延巍. 海島生態(tài)系統(tǒng)健康評價方法及應用[D].青島:中國海洋大學,2006.SONG Yanwei. Health Assessment Methods and Application of Island Ecosystem[D]. Qingdao: Ocean University of China, 2006.

        [2]池源,石洪華,郭振,等. 海島生態(tài)脆弱性的內涵、特征及成因探析[J]. 海洋學報,2015,37(12):93-105.CHI Yuan, SHI Honghua, GUO Zhen, et al. Connotation,Features and Causes of Island Ecological Vulnerability[J].Acta Oceanologica Sinica, 2015, 37(12): 93-105.

        [3]楊華. 基于生態(tài)系統(tǒng)保護的海島開發(fā)模式研究[D].青島:中國海洋大學,2013.YANG Hua. The Research of Island Development Mode Based on Ecological System Protection[D]. Qingdao:Ocean University of China, 2013.

        [4]董麗,吳慶書,張云路. 自然過程下動態(tài)景觀設計的研究與探索[J]. 海南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2010,28(3):262-268.DONG Li, WU Qingshu, ZHANG Yunlu. Study and Exploration of Dynamic Landscape Design in Natural Process[J]. Journal of Hainan University: Natural Science,2010, 28(3): 262-268.

        [5]Birkeland J. Positive Development: From Vicious Circles to Virtuous Cycles through Built Environment design[M].London: Earthscan, 2008.

        [6]汪潔瓊,鄭祺. 水生態(tài)服務與江南水網(wǎng)空間形態(tài)的耦合機理研究[J]. 南方建筑,2016(4):20-24.WANG Jieqiong, ZHENG Qi. Correlating Water-related Ecoservices with the Physical Form of Water Network in the Yangtze River Delta[J]. South Architecture, 2016 (4): 20-24.

        [7]汪潔瓊,朱安娜,王敏. 城市公園濱水空間形態(tài)與水體自凈效能的關聯(lián)耦合:上海夢清園的實證研究[J]. 風景園林, 2016(8):118-127.WANG Jieqiong, ZHU Anna, WANG Min. Correlating Physical Forms of Riparian Zones in Urban Parks with Effective Eco-services Provision of Water Self-purification:A Case Study of Shanghai Mengqing Park[J]. Landscape Architecture, 2016 (8): 118-127.

        [8]馮瀟. 現(xiàn)代風景園林中自然過程的引入與引導研究[D].北京:北京林業(yè)大學,2009.FENG Xiao. A Study on Introduction and Guidance of Natural Process in Modern Landscape Architecture[D].Beijing: Beijing Forestry University, 2009.

        [9]羅蘭·米克,莊佳棟. 潮汐景觀—以荷蘭埃姆斯大壩為例[J]. 中國園林,2013(6):44-49,130-131.Roeland Meek, ZHUANG Jiadong. Tidal Landscape of the Eemsdam[J]. Chinese Landscape Architecture, 2013 (6):44-49, 130-131.

        [10]汪潔瓊,邱明,成水平,等.基于水生態(tài)系統(tǒng)服務綜合效能的空間形態(tài)增效機制—以嵊泗田岙水敏性鄉(xiāng)村為例[J]. 風景園林, 2017(1):82-90.WANG Jieqiong, QIU Ming, CHENG Shuiping, et al.Strategies for Physical Forms Based on Water-related Ecosystem Services Overall Capacity (WESSOC)—A Case Study of Tian'ao Water Sensitive Rural Area in Shengsi[J].Landscape Architecture, 2017(1): 82-90.

        [11]Holling C S. Engineering Resilience Versus Ecological Resilience[M]// Schulze P. Engineering within Ecological Constraints. Washington, DC: National Academies Press,1996: 31-34.

        [12]Holling C S, Gunderson L H. Resilience and Adaptive Cycles[M]//Panarchy: Understanding Transformations in Human and Natural Systems. Island Press, 2001: 25-62.

        [13]Schulze P. Engineering within Ecological Constraints[M].Washington, DC: National Academies Press, 1996.

        [14]邵亦文,徐江. 城市韌性:基于國際文獻綜述的概念解析[J]. 國際城市規(guī)劃,2015(2):48-54.SHAO Yiwen, XU Jiang. Understanding Urban Resilience:A Conceptual Analysis Based on Integrated International Literature Review[J]. Urban Planning International, 2015 (2):48-54.

        [15]Pickett S T A, Cadenasso M L, Grove J M. Resilient Cities: Meaning, Models, and Metaphor for Integrating the Ecological, Socio-economic, and Planning Realms[J].Landscape and urban planning, 2004, 69(4): 369-384.

        [16]Burkhard B, Fath B D, Müller F. Adapting the Adaptive Cycle: Hypotheses on the Development of Ecosystem Properties and Services[J]. Ecological Modelling, 2011,222(16): 2878-2890.

        [17]Meerow S, Newell J P, Stults M. Defining Urban Resilience: A Review[J]. Landscape and Urban Planning,2016, 147: 38-49.

        [18]Walker B, Holling C S, Carpenter S, et al. Resilience,Adaptability and Transformability in Social-ecological Systems[J]. Ecology and society, 2004, 9(2): 3438-3447.

        [19]Chelleri L. From the "Resilient City" to Urban Resilience:A Review Essay on Understanding and Integrating the Resilience Perspective for Urban Systems[J]. Documents d'Anàlisi Geogràfica, 2012, 58(2): 287-306.

        [20]Brown A, Dayal A, Rumbaitis Del Rio C. From Practice to Theory: Emerging Lessons from Asia for Building Urban Climate Change Resilience[J]. Environment and Urbanization, 2012, 24(2): 531-556.

        [21]王敏,王云才.基于生態(tài)風險評價的非建設性用地空間管制研究—以吉林長白縣龍崗重點片區(qū)為例[J].中國園林,2013(12):60-66.WANG Min, WANG Yuncai. A Research on the Spatial Governance for Non-constructive Land Based on Ecological Risk Assessment: Taking Longgang Key Area of Changbai County, Jilin Province, as an Example[J]. Chinese Landscape Architecture, 2013(12): 60-66.

        [22]王向榮,張晉石. 人類和自然共生的舞臺—荷蘭景觀設計師高伊策的設計作品[J]. 中國園林,2002(3):70-73.WANG Xiangrong, ZHANG Jinshi. The Commensal Stages of Mankind and Nature—The Works of Netherlandish Landscape Architect Adriaan Geuze[J]. Chinese Landscape Architecture, 2002(3): 70-73.

        [23]余劍歌. 詹姆斯·科納的歷時過程景觀思想研究[D].哈爾濱:哈爾濱工業(yè)大學,2013.YU Jiange. Research on James Corner's Landscape Concept of Processes Over Time[D]. Harbin: Harbin Institute of Technology, 2013.

        [24]王向榮,林箐. 現(xiàn)代景觀的價值取向[J]. 中國園林,2003(1):5-12.WANG Xiangrong, LIN Qing. Tendency of Values of Modern Landscape Architecture[J]. Chinese Landscape Architecture, 2003 (1): 5-12.

        [25]王云才.論景觀空間圖式語言的邏輯思路與框架體系[J].風景園林,2017(4):89-98.WANG Yuncai. The Logical Thinking and Framework of Landscape Space Pattern Language[J]. Landscape Architecture, 2017 (4): 89-98.

        [26]王云才,申佳可,象偉寧.基于生態(tài)系統(tǒng)服務的景觀空間績效評價[J].風景園林, 2017(1):35-44.WANG Yuncai, SHEN Jiake, XIANG Weining. The Framework of Landscape Space Performance Evaluation with the Orientation of Eco-system Service[J]. Landscape Architecture, 2017 (1): 35-44.

        [27]Allan P, Bryant M. Resilience as a Framework for Urbanism and Recovery[J]. Journal of Landscape Architecture, 2011, 6(2): 34-45.

        [28]王敏,葉沁妍,托馬斯·赫爾德.行為主體互動下的水系空間管理與生態(tài)服務優(yōu)化:基于德國埃姆舍河發(fā)展演變的實證研究[J]. 風景園林,2017(1):52-59.WANG Min, YE Qinyan, Thomas HELD. Riparian Zones Management with Effective Eco-services Provision under the Interaction of Stakeholders: A Case Study of the Emscher River in Germany[J]. Landscape Architecture, 2017(1): 52-59.

        猜你喜歡
        潮汐海島韌性
        數(shù)字有韌性
        潮汐與戰(zhàn)爭(上)
        冰與火共存的海島
        奧秘(2020年5期)2020-06-30 10:12:10
        在海島度假
        絕美海灘
        房地產(chǎn)市場韌性猶存
        中國外匯(2019年22期)2019-05-21 03:15:08
        韌性,讓成長更美好
        中華家教(2018年11期)2018-12-03 08:08:20
        潮汐式灌溉控制系統(tǒng)的設計及應用
        電子制作(2017年9期)2017-04-17 03:00:56
        干法紙的潮汐
        生活用紙(2016年6期)2017-01-19 07:36:25
        笑中帶淚的韌性成長
        特別文摘(2016年15期)2016-08-15 22:04:26
        国产精品久久国产三级国电话系列| 精品国产性色无码av网站| 香蕉视频在线精品视频| 国产爆乳无码一区二区在线| 亚洲一区二区三区新视频| 久久一本日韩精品中文字幕屁孩| 亚洲啪av永久无码精品放毛片| 亚洲熟妇20| 人妻丝袜中文字幕久久| 精品乱色一区二区中文字幕| 小辣椒福利视频导航| 国产精品后入内射日本在线观看| 美女熟妇67194免费入口| 精品成人av人一区二区三区| 中国老熟妇506070| 國产一二三内射在线看片| 米奇亚洲国产精品思久久| 青草久久婷婷亚洲精品| 日韩视频中文字幕精品偷拍| 亚洲综合免费| 亚洲中文字幕免费精品| av人摸人人人澡人人超碰下载| 日本护士吞精囗交gif| 九九久久精品大片| 开心五月骚婷婷综合网| 四虎影视成人永久免费观看视频| 亚洲成a人片在线| 久久久人妻一区精品久久久| 东北女人啪啪对白| 99精品国产综合久久久久五月天| 午夜国产精品久久久久| 国产午夜免费一区二区三区视频| 国产边摸边吃奶叫床视频| 国产又黄又爽视频| 伊人久久综合狼伊人久久| 中文字幕日韩精品有码视频| 国产露脸精品产三级国产av| 亚洲成片在线看一区二区| 草逼动态图视频免费观看网站| 欧美国产精品久久久乱码| 亚洲无码性爱视频在线观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