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引孫、吳筠孫和吳道臺府"/>
◎ 薛曉軍
百 年 風 流
——吳引孫、吳筠孫和吳道臺府
◎ 薛曉軍
在古城揚州運河畔的泰州路上,坐落著一座百年老宅—— “吳道臺府”。它是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與杭州胡雪巖故居、無錫薛福成故居并稱晚清江南三大名宅;是浙式建造工藝與揚州傳統(tǒng)風貌的完美融合;見證了一個世紀以來,吳氏家族和吳家?guī)状R分子的奮斗和輝煌。近期,吳氏后人向揚州市方志館捐贈吳筠孫殿試卷??际謺瑢⑷藗兊哪抗庠俅我蜻@里,聚焦吳引孫、吳筠孫兄弟的人生軌跡和吳道臺府曾經(jīng)的輝煌,追尋那些被歲月帶走的故事。
吳筠孫與吳征鎰(前)
吳氏家族世居安徽歙縣西鄉(xiāng)梅川塢,直到清代乾隆年間,吳引孫高祖吳世堯攜其弟世吉來揚州經(jīng)商,后其子孫與在揚的許多徽商一樣從事鹽業(yè)生意,雖然經(jīng)營規(guī)模不大,但也終于能在揚州立足并留了下來。
吳家放棄經(jīng)商走上讀書應考之路,是從吳引孫的父親吳元植開始的。清代有不成文法,童生考秀才必須要先世有功名,否則沒有考試資格。道光初年,吳引孫叔祖吳昌燮入儀征縣學,于是吳元植就以吳昌燮為繼父,從此改籍儀征,得以名正言順地考取功名,吳氏也自此正式由經(jīng)商而轉(zhuǎn)為科舉功名。吳元植非常聰慧,平生精通《易》理,旁通諸子百家之書,很早就考上秀才,但由于晚清時局動蕩,再加上時運不濟,沒能有考取舉人的機會。后來因郁郁不得志,憂郁成疾,正值壯年就去世了。
吳元植育有三子,長子吳慶孫、次子吳引孫、三子吳筠孫。他們的母親,出生書香門第的周太夫人憑著她的睿智和堅韌,承擔撫養(yǎng)教育孩子的重任,為三個孩子立下讀書做人的規(guī)矩。在母親的慈愛和嚴教下,吳引孫兄弟三人自幼讀書,青少年時代都是在為了科舉而勤學苦讀中度過,除了長兄因體弱多病未能出仕外,吳引孫、吳筠孫都考取功名、走上仕途,實現(xiàn)了自己的理想和抱負,成為光耀祖庭的吳氏“雙星”。
吳引孫的求學之路充滿艱辛。
吳引孫,號福茨,咸豐元年(1851)生于揚州便益門江家橋一處院內(nèi)。時值太平軍起,時局動蕩,戰(zhàn)禍頻仍。吳引孫少年時期一直跟隨家人各處躲避戰(zhàn)亂,輾轉(zhuǎn)揚州、寶應、高郵等許多地方,寄居于親戚家中。后來父親吳元植早逝,本就拮據(jù)的生活更是雪上加霜。雖然家境貧困,流離失所,但其母周太夫人一直沒有放棄教育兒子成才,始終把教育兒子勤奮讀書作為頭等大事,甚至立下“不進學不得娶婦”的家規(guī)來激勵三個兒子。每搬到一個地方,她都會為兒子尋訪名師,以求不耽誤他們的學業(yè),自己則起早摸黑給人家?guī)凸?,維持一家生計。
吳引孫五歲入塾,跟隨陳仲弼等多位名師學習,入塾僅一年便熟讀《三字經(jīng)》,識二千多字。諸位名師也都以淵博的知識和嚴謹?shù)膽B(tài)度教導、影響著吳引孫,讓他得到了良好的教育。輾轉(zhuǎn)寄居在寶應親戚家時,一位叫張筱衫的貢生為吳引孫授課卻不肯接受薪酬,吳引孫感念恩師“憫孤恤貧,施之雖薄,不能忘也!”同治六年(1867)年,十七歲的吳引孫憑借十多年勤奮苦讀打下的扎實功底,考取了著名的揚州梅花書院。次年參加縣試、郡試、院試均得中,由此起步,登上宦途。二十九歲(1879)中舉。吳引孫在他的自序年譜中謙虛地寫道:“凡殿廷考試,尋行數(shù)墨,規(guī)矩整齊,字無錯落破體,詩求穩(wěn)實,便可入殼。余楷字猶人,幸無諸弊,偶得前列,事先不敢奢想也。”
比吳引孫小十歲的弟弟吳筠孫,因受到吳引孫的照顧、教導,加之天資聰穎、遠超常人,求學應考較為順利。吳筠孫,字竹樓,生于咸豐十一年(1861)。三歲時父親吳元植去世,年幼隨家人顛沛,但在周太夫人督導下,四歲已經(jīng)認識數(shù)百字,讀書過目就能背誦。吳引孫在梅花書院念書之余開設書塾教館,十歲的弟弟亦在館中讀書。十八歲時奉母命到北京投奔在京任軍機章京的哥哥,吳引孫親自給弟弟授課。光緒十四年(1888)中舉,光緒二十年與南通張謇等一同參加殿試,得中二甲第一名傳臚,為狀元、探花、榜眼以下第四名,成為吳家的驕傲。
吳氏宅第 李斯爾/攝
關(guān)于殿試,還有一段趣聞。殿試之前,外界傳聞狀元非張謇莫屬,而事實上張謇獲狀元并不似想象中容易。殿試有閱卷大臣八人,皆有中意的狀元人選,爭執(zhí)不休,歷經(jīng)三個小時才定下三甲,精疲力竭,而傳臚猶未定。后來內(nèi)監(jiān)一再催促,志銳乘機呈上吳筠孫的卷子,其他閱卷大臣略一過目,文字與內(nèi)容均可,無力再爭辯,就定張謇為狀元,尹銘綬為榜眼,鄭沅為探花,吳筠孫為傳臚。得中傳臚后,有人譏諷他只是僥幸得到功名,于是吳筠孫發(fā)憤學習律賦,練習小楷,一年后散館,名列第一,俗稱“館元”。從吳氏后人保存至今并捐贈給揚州市方志館的“吳筠孫殿試卷??际謺?,可見這位“傳臚”“館元”不凡的文才和功力。
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是中國傳統(tǒng)知識分子追求人生價值和道德完善的理想境界。吳引孫、吳筠孫雖身處內(nèi)憂外患的清朝晚期,但是這份深沉的家國情懷卻始終沒有放棄。
吳引孫同治十三年(1874)自七品小京官做起,時年二十四歲,歷任軍機處領班章京、湖廣司主事、貴州司員外郎、寧紹臺道、廣東按察使、甘肅新疆布政使、署理新疆巡撫、浙江布政使,辛亥革命后,棄官寓居上海,直至民國九年(1920)七十歲去世。
吳引孫從小在寶應、高郵等地鄉(xiāng)村生活了十多年,貧困、艱苦的生活鍛煉了他勤勉堅韌的品格。在京任職時,他做得多,說得少,或者只做事,不說話,上官僚友對他的印象都很好,評價很高,這為他官場不斷登高打下了基礎。
光緒十五年(1889)上任寧紹臺道以后,吳引孫勤勤懇懇、親自去各地巡查,為民做了許多好事、實事,善舉善為,頗有政績。上任伊始,由于浙東多雨,晚禾被淹,百姓損失慘重,吳引孫主動捐銀三千元用于賑災,救老百姓于水火之中。為了平抑米價,光緒二十四年(1898)春,采取官紳合力籌措的方法,派人從漢口、香港提早購米儲存,以備干旱時平價賣給鄉(xiāng)民。作為地方長官,他處理了大量民事案件以及鄉(xiāng)民群眾滋擾事件,基本都能妥善處理,這在當時動蕩不安的年代,實屬不易。他尤其重視地方文化教育,動員洋藥商捐助洋銀一千六百元,重振寧波“崇實書院”,為當?shù)貙W子提供優(yōu)越的讀書條件。他還積極矯正民風,杜絕驕奢糜爛的風氣,厲行節(jié)儉,并身體力行,對有傷風化的事情絕不姑息,在當?shù)孛魇考潯⒏患掖筚Z,以及平民百姓中贏得了很好的官聲。
在兼辦寧鎮(zhèn)海防營務處時,正逢甲午海戰(zhàn),吳引孫積極設防,嚴密部署濱海要隘,密布木樁,筑壘保護炮臺。同時購買軍械,增練新兵,用保甲法清理戶口,嚴防間諜入侵,整個防御工程井井有條。在擔任廣東按察使期間,做了許多感化民風的工作,用通俗的語言編著《勸息斗歌》,向全省刊布,期待人與人之間可以團結(jié)互助,而不互相爭斗,從而人人安居樂業(yè)。使吳引孫清廉正直之名大振的是他上任新疆布政使之后辦的一件大事。他通過查庫發(fā)現(xiàn)左宗棠部下、新疆巡撫潘效蘇私自挪用藩銀20余萬兩,“勸其退還,不應”,吳引孫不畏權(quán)貴,向朝廷揭露了潘效蘇貪贓枉法的行徑,密修奏折彈劾之,最后使得潘效蘇伏法。
吳引孫在任職的每一任上都盡職盡責,勤勉為政,可以算得上是為官者的榜樣。弟弟吳筠孫做官,也有乃兄之風,力求為官一任,造福一方。殿試得傳臚后,授職翰林院編修,歷任國史館協(xié)修、方略館纂修、總理各國事務衙門章京。后選授河南府、山東登州府,不久遷泰安府、濟南府,升永定河道,調(diào)天津道。宣統(tǒng)二年,任湖南岳長澧道,后來改湖北荊宜道。
上任永定河道之初,吳筠孫親臨“永定大堤”筑堤現(xiàn)場,查勘施工過程和細節(jié),所用物料一一過目把關(guān),一旦發(fā)現(xiàn)質(zhì)量問題,立即返工,絕不姑息。所筑堤岸堅固牢實,方圓數(shù)百里的百姓免受水患侵擾,受益匪淺。
吳氏宅第內(nèi)景 李斯爾/攝
任職山東登州府時,恰逢日俄戰(zhàn)爭開始,登州又瀕臨東海,少不了處理日俄帶來的問題,吳筠孫辦理事務公正中立,不屈不撓,維護了民眾的利益。任湖北荊宜道時,辛亥革命武昌起義,宜昌和荊州局勢動蕩,吳筠孫因為沙市集中較多商務,中外商民的身家性命難以保障,所以竭誠盡志,獨任其難三個多月,經(jīng)過他的努力,地方安居樂業(yè),商業(yè)不廢,外交無事。辭去任職的時候,荊州的百姓泣涕相送。
民國后吳筠孫復出,初任贛北觀察使,改任潯陽道尹。潯陽為長江要沖,地理位置非常重要,而連年戰(zhàn)亂,時局動蕩,人心惶惶,任務十分艱巨。吳筠孫從容鎮(zhèn)定,白天在外處理政務,晚上還和同城官員一起開會討論政務,幾乎天天如此。在荊州觀察使期間,有孫憲章兄弟爭產(chǎn)一案歷時十幾年,經(jīng)過幾任官員審理都未能有所解決。吳筠孫到任后,當堂親自審理,喻以骨肉大義,終使兄弟感悟,圓滿解決此案,顯示了其公正明斷。由于過度勞累,中風卒于任上,享年五十七歲。喪禮之時,同城同僚都前往吊唁,日本、英國的領事以西方禮節(jié)致哀,這都是吳筠孫勤勉為官,至誠待人的體現(xiàn)。
孝親敬老、兄友弟恭,吳引孫、吳筠孫兄弟可謂中華傳統(tǒng)美德的典范。
有福讀書堂 李斯爾/攝
父親吳元植去世后,周太夫人在兵荒馬亂的年月,帶著三個兒子躲避戰(zhàn)火、饑餓,忍辱負重借居在親戚家中,含辛茹苦做幫工養(yǎng)育兄弟三人長大讀書,其中艱辛,引孫、筠孫兩人深刻于心。吳引孫求學時即時時刻刻提醒自己精進學業(yè),取得功名,以求“不忝于父母之所生”。他在高中秀才后心中最感謝的人是含辛茹苦養(yǎng)育兒子成才的慈母周太夫人:“余母撫孤極苦,數(shù)年來,備嘗艱辛。今余獲一衿,聊慰母心?!倍畾q為廩生,年領官銀四兩,減輕了母親負擔,加之邊讀書邊開設書塾教館貼補家用,逐步承擔起養(yǎng)家的重任。為官后,由于常年在外,常常憂心不能侍奉在母親左右,在京做官期間,將母親由揚州接往北京居住;調(diào)任寧紹臺道時,依然把母親接在身邊,吳筠孫也每年都去寧波官邸看望母親。后因母親不習慣,吳引孫又花重金在上海為母親安家養(yǎng)生。
周太夫人七十大壽,筠孫在京城演戲請客以祝,引孫在寧紹臺道官署宴客,演戲四日,兩個有出息的兒子如此敬愛母親,周太夫人真是苦盡甘來!
吳引孫遠赴廣東、新疆、長沙任職時,弟弟吳筠孫欣然把母親接至身邊奉養(yǎng),家庭和睦,周太夫人甚為欣悅。光緒三十二年(1906),母親患病,極重孝道的吳引孫堅意奏請開缺,乞假赴山東省親。周太夫人八十五歲高齡病重之時,吳筠孫接連九日每天從天津發(fā)電報向哥哥告知母親病情,吳引孫日日憂心如焚,得知母親去世的噩耗后,“頓足捶胸,泣以不能親視含殮為恨!自問不可為人,不可為子,嗚呼痛哉!”
吳引孫、吳筠孫手足情深。吳引孫年長十歲,對幼弟愛護有加,父親吳元植去世后,教導筠孫讀書學習,使其得到良好的教育。成年后各自在外做官,雖聚少離多,卻也經(jīng)常書信、電報往來,互通音信。共同奉養(yǎng)母親的過程中,兄弟間不僅沒有互生嫌隙,反而在感情上聯(lián)系更加緊密。吳筠孫因病突然去世后,因他在世時不為積蓄,俸祿多用于接濟親友,舉辦喪事虧空很多,其妻金夫人不得已賣掉上海的住房,攜子返回揚州。吳引孫將自己的積蓄分給吳筠孫妻兒,讓弟妻、子住進吳氏大宅,并立下遺囑,確定北河下住宅及測海樓書籍為兩房子孫共有,其寬厚仁德可見一斑。
吳引孫在揚州建造大宅,實為“圓夢”之舉。一圓奉養(yǎng)母親、家族興旺之夢,二圓藏書讀書之夢。
吳引孫身處晚清動亂年代,歷太平天國、甲午戰(zhàn)爭、百日維新等重大變故。任地方官十數(shù)年,對于清朝政府的衰敗、無能看得十分清楚,卻苦于無救危扶傾之力,內(nèi)心常常涌起失望的情緒和退隱的念頭。在升任廣東按察使路過上海時,友人曾勸他在上海買地置產(chǎn),他卻認定“人生只愛揚州住”,以擔任寧紹道臺期間所積攢的40萬兩銀子在揚州北河下買地30畝,興建大宅。這40萬兩銀子,主要有兩個來源,一是養(yǎng)廉銀,二是海關(guān)賦稅所得,都屬于被允許的正當俸祿。
吳引孫重孝悌,對宅第設計的要求是,既能供奉老母親,又要兄弟兩房共住。此宅仿照寧紹臺道衙門和寧波天一閣藏書樓修建,為長方形院落,東西長80米,南北寬70米,建筑面積5360平方米。整體布局十分嚴謹,除大門朝東外,二門以內(nèi),主要建筑都是正南正北,并從東至西排列成井然有序的五個序列,為前后三進的形制,每進以四合院貫連,共有房間九十九間半。其木料均從浙南采購,工匠也大都來自浙江,基本按照浙派風格建造,規(guī)模宏大、結(jié)構(gòu)精巧、雕刻精細,是浙式構(gòu)造風格與揚州傳統(tǒng)風貌結(jié)合的、獨具一格的古住宅建筑群。有關(guān)專家把它與杭州胡雪巖故居、無錫薛福成故居相提并論,稱其為晚清江南三大名宅之一。整個宅第原包括住宅、蕪園和吳氏祠堂三個部分。光緒二十五年(1899)開工建設,當年十二月落成。
吳引孫頗有開放求新的觀念,住宅中建有一座歐式風格的小洋樓,分上下兩層,美觀精致,每個房間內(nèi)都設有壁爐,領一時風氣之先。樓北小花園內(nèi)種有八棵桂花樹,花葉繁茂,每至秋日,香氣襲人。樓的主體有三大間,有三面開放式回廊,圍以木質(zhì)欄桿,灰墻青瓦,配以磚柱,甚是美觀。
宅第中最有特色的當屬仿造寧波天一閣建造的測海樓了,取《漢書》“以管窺天,以蠡測?!敝?,喻學無止境,是專為吳引孫24多萬卷藏書而建。吳引孫的祖父一生酷愛讀書,凡有余錢,必用于購書,還將自己的書房取名為“有福讀書堂”??蓢@太平天國戰(zhàn)火紛起,所藏之書盡皆散失。那個時代的揚州城內(nèi),鹽商巨富多好風雅,藏書亦為一時之風氣。吳引孫的前任寧紹臺道薛福成,也是一位癡心的藏書家。吳引孫受家庭和環(huán)境的影響,愛讀書、愛藏書,功成名就之后,搜羅天下好書藏之成為他最大的心愿。在寧波時,天一閣是他經(jīng)常光顧的地方,享有入閣閱覽藏書的特殊待遇,至今天一閣的寶書樓中還有吳引孫撰書的對聯(lián)一副:“高閣凌虛有清流激湍映帶左右;宸章在上勝商彝周鼎傳示兒孫?!彼貢哪康?,既是為了彌補年少時想讀書而不得的遺憾,也是為了子孫后代有書可讀。歷經(jīng)20余年,吳引孫“惟視力量所及,耳目所周,不拘一格,凡元明刊本,舊家善本,尋常坊本,殿刻局刊各本,隨時購覓,意在取其完備,不必精益求精”,共搜集藏書9千余種24萬多卷,藏于測海樓。作為一座私人藏書樓,藏書數(shù)量在揚州以至全國都是少見的。測海樓為封閉式亭園建筑,位于大宅的東北角,約占全宅面積的十分之一,樓前有方形荷花池,為防火而設,池中央有一井,據(jù)說與古運河相通。測海樓主體為五間兩層,上層藏有宋元以來多種刻本以及自刻的木版數(shù)十架。測海樓的底層,為“有福讀書堂”,規(guī)定為子孫讀書之處。同時,還按照天一閣的做法,規(guī)定全部藏書為子孫共有,不得出賣,未進學的子孫不得上樓。丁憂期間,吳引孫耗費大量心血用于藏書的整理編目,于宣統(tǒng)二年(1910)六十歲時刊出《揚州吳氏測海樓藏書目錄》十二卷。
吳道臺府建成后,先是吳引孫子女入住其中,吳引孫返回揚州時短暫居住,10多年間,吳引孫共在吳道臺府住過7次。1911初吳引孫被任命為浙江布政使,吳筠孫也被任為湖北荊宜道尹,舉家從天津返揚州,和兄引孫團聚,同住北河下新居,這是吳氏宅第落成后最鼎盛的時期。后來吳引孫全家都搬至上海。吳筠孫離世后,其妻金夫人率全家由上海返回揚州,1921年按照吳引孫的意思,以老宅為兩房所共有,金夫人率三個兒子家全體成員入住老宅。
抗日戰(zhàn)爭期間,吳筠孫孫輩男性均前往抗戰(zhàn)后方,家里只剩老弱婦孺居住,時常受到日軍騷擾,文物字畫被搶掠,測海樓雕版及許多紅木家具被燒毀。1941年老宅被軍閥孫良誠強行收購,開設煙廠,1945年煙廠失火,內(nèi)宅后進及西邊約五分之二的房屋被燒毀。新中國成立后,吳道臺府被作為揚州市第一人民醫(yī)院用房和宿舍?!拔母铩敝斜蝗我獠鸶?,整個建筑群遭受重大破壞,加之長年失修,風雨侵蝕,導致許多結(jié)構(gòu)損壞,部分屋面坍塌。為了保護古建筑,1982年,吳道臺府被確定為揚州市級文物保護單位,2002年升級為省級文物保護單位,并開始進行修繕工作,2005年一期工程完成,部分恢復了老宅的原貌,并對外開放。2006年吳道臺府被國務院公布為國家重點文物保護單位,2010年開始對燒毀和毀壞部分進行全面復造和修繕,重點是被燒毀的西面房間數(shù)十間,2014年完成對蕪園的復建,使老宅基本恢復原貌。目前吳道臺府開放區(qū)域為東中軸線和東軸線兩個區(qū)域,包括儀門、愛日軒、洋樓、金魚池、測海樓等。
繼光耀祖庭的吳氏“雙星”吳引孫、吳筠孫之后,從這座大宅中又走出了飲譽海內(nèi)外的吳氏“四杰”——中國科學院、中國工程院三個院士和一個劇作家,吳筠孫孫輩吳征鑄(白匋)、吳征鑒、吳征鎧、吳征鎰。長孫吳征鑄是著名劇作家、教育家、文學家,老二吳征鑒是著名醫(yī)學寄生蟲學家、醫(yī)學昆蟲學家,老五吳征鎧是著名物理化學家、中科院院士,老六吳征鎰是世界知名的植物學家、中科院院士。1978年的全國科技大會,吳氏三兄弟同時與會,成為一時佳話。2007年的全國科技大會,時年92歲的吳征鎰獲中國科技進步最高獎,胡錦濤總書記親自為吳征鎰頒獎。他們延續(xù)了吳氏深厚的學養(yǎng),光大了吳氏優(yōu)良的家風,成就了家族的又一次輝煌。
吳道臺府是我們這座城市的歷史記憶,蘊含著極其豐富且光輝的文化內(nèi)涵:它是晚清官員私家住宅的代表建筑,體現(xiàn)了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特質(zhì)和西風東漸的時代特點;它是中國文人心向往之的藏書圣地,承載的是千百年來中華民族最優(yōu)秀的文脈;它又是中國傳統(tǒng)知識分子苦苦追求人生理想,勤學苦讀、報國安民、忠信孝廉的精神寫照,吳氏兄弟終身踐行以儒家思想為中心的傳統(tǒng)思想、道德,他們的信念正如同時代的曾國藩所言:“凡仆之所志,其大者蓋欲行仁義于天下,使萬物各得其分;其小者則欲寡過其身,行道于妻子,立不悖之言以垂教于鄉(xiāng)黨?!?/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