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藝璇
我出身于一個書香之家。牙牙學語時,我就被家中客廳懸掛的《朱子家訓(xùn)》所吸引。那是一幅魏碑,婉約而有力度的字體給我留下了很深的印象。看得久了,那些頗有韻律的詞句就深深刻在我的記憶中?!袄杳骷雌穑瑸咄コ?,要內(nèi)外整潔,既昏便息,關(guān)鎖門戶,必親自檢點。一粥一飯,當思來之不易;半絲半縷,恒念物力維艱。宜未雨而綢繆,毋臨渴而掘井。自奉必須儉約,宴客切勿流連。器具質(zhì)而潔,瓦缶勝金玉;飲食約而精,園蔬愈珍饈?!彪S著年齡的增長,我漸漸明白了這些話的深刻內(nèi)涵,這是傳統(tǒng)文化教給我們的家的哲學、家的智慧。
家風,是一個家的風貌。我家中長輩都是醫(yī)生,他們從小要求我養(yǎng)成良好的衛(wèi)生習慣。由于經(jīng)常打掃,家里總是干干凈凈、整整齊齊。特別是外公在世時,他總是很早就起床,打掃收拾屋子,打理花花草草。庭院和屋子里面的花草有很多種,米黃色的蘭花、青翠的文竹和吊蘭、繽紛的月季……這些欣欣向榮的綠植不僅裝點了我們的家,更包含了我們對家的熱愛。偶爾遇到一些不順心的事,看到家中這些綠色植物如此生機盎然,我就會有堅持下去的動力和勇氣。而想要這些綠色植物生長茂盛,就必須精心地照顧,用愛去澆灌,用心去栽培,就像我們對待家人那樣。所以,在我的印象里,家的風貌就是家中這些向著陽光生長的綠色植物。它們教會了我,人要有向陽而生的勇氣。
家風,是一個家的風氣。我家有兩個很大的書柜,里面有不少書籍,從魯迅到契訶夫,從《資治通鑒》到《繁星·春水》……書柜里還有很多字帖,不同字體和書法家的,書柜的底層還有一盒象棋。這些都構(gòu)成了我的童年記憶。那時候我經(jīng)常翻閱那些書籍,也許有些書不曾完整地讀一遍,也許有些書的章節(jié)不能完全理解,但是那些閱讀的經(jīng)歷卻成了我人生中一筆寶貴的財富。我很感激父母沒有干涉我閱讀的自由,他們鼓勵我廣泛地閱讀,甚至告訴我要有“好讀書,不求甚解”的態(tài)度。后來我終于明白,真正的學習是把讀書和學習當成一種樂趣,沒有壓力地去學習,才能真正掌握知識,才會有真正的提高和進步。多年的閱讀讓我明白,努力學習的目的不是為了光耀門庭,努力奮斗和潛心積累才能讓人生更有意義。所以,在我的記憶里,家風就是寧靜致遠的讀書態(tài)度,它讓我學會思考存在和奮斗的意義。
家風,是一個家的風骨。在我的記憶中,外公就是我們家的風骨。雖然外公已經(jīng)離開我們7年了,但是他的音容笑貌依然深深印在我的腦海里,他的一言一行,他的為人處世已成為我們整個大家庭最寶貴的財富。外公是一個有才又很謙虛的人,他在工作中十分出色,在生活中總是先人后己,經(jīng)歷過人生的不公卻仍有一顆平和的心。外公每天都會練書法,這一習慣堅持了數(shù)十年。他精通各種字體,書寫已十分精湛,卻仍每天堅持,這是怎樣的恒心和毅力?他對我最大的影響,就是他在教我書法時告訴我的話,做人就像寫字一樣,要有自己的風骨。寫字的初始階段需要臨摹,汲取前人優(yōu)秀的地方,就像我們在待人接物中要見賢思齊、擇善而從,多學習多積累。而臨摹到一定的程度,就要形成自己的風格,跳出固有的模式。做人也是一樣,需要傳承也需要創(chuàng)新,否則難以達到新的高度。寫字,要寫出自己的風格;做人,更要活出自己的風骨,活出自己的精彩,不能隨波逐流,人云亦云。在紛繁復(fù)雜的社會中,我們要有自己的堅持,要有自己的承擔,不論對家人、對朋友,還是對社會,都要如此。
家風,是一個家庭最重要的組成部分。它是無形的,因為它不像四季的變換那樣能被人們感知;它又是有形的,因為它表現(xiàn)在每個家庭成員的言行中,歷經(jīng)歲月的洗禮仍永恒存在。它陪伴著我們,從青絲到白發(fā),從青澀到成熟。
在我看來,家風像一株靈動的綠植,生長在我們的心里。我們每個人唯有用感恩和愛去澆灌它,方能生活得更踏實,方能在人生的道路上一路向前,泰然自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