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進(jìn)昌 黃亞山
經(jīng)過彎彎曲曲的盤山公路,我們來到吉土村,明代舉人方進(jìn)在花山(華山村)崖壁上的詩:“入夏不知暑至,長年坐看花生;霧作山留混沌,仙來俗啟文明。”用來形容仙境般的吉土非常恰當(dāng)。吉土,這是一個多么吉祥的地名啊,這個地名有一段回腸蕩氣的故事,等會兒告訴大家。
吉土全村總面積40379畝,其中山地面積38000畝、耕地面積2379畝,森林覆蓋率78.8%。山地植被類型豐富,因為周邊沒有污染源,所以空氣非常清新,是天然“氧吧”。
這兒全年無霜期為270天以上,氣候適宜多物種生長。村部距縣城25公里,距鄉(xiāng)政府所在地10公里,村道寬6.6米,交通較為方便。距離九龍冠和“天頂水庫”約五公里。
九龍山因其有九條山脈逶迤起伏,似九龍嬉戲而得名。大家如果乘坐熱氣球升上高空,就可以看到九龍山它是峰巒起伏,險峻異常的,最高峰叫九龍冠,海拔1286米,這九龍冠下“天頂水庫”是1980年增砌石壩擴容成現(xiàn)在這樣,陳元光在這里打仗的時候叫九龍湖,海拔1194米。在這一千多米的高高的群山之上有這樣一片水面,大家是不是覺得很稀罕。距離這里二公里,還有“太保崖水庫”,同樣是1980年擴容的小二型水庫。這兩個水庫之間,還有一個“龍峰廟”遺址,一千四百多年前,廟里有七個僧人。
據(jù)《福建通志》記載,唐總章二年(669),泉潮間蠻獠嘯亂,唐高宗下詔命陳政為嶺南行軍總管,率領(lǐng)3600名府兵和戰(zhàn)將,從河南固始縣出發(fā),入大運河,南下入浙,由仙霞嶺入閩,抵華安縣九龍山地界。在此地,多處峒寨聯(lián)結(jié)抵抗,由于眾寡懸殊,唐軍一時無法突圍,兵將不服于“蠻獠之區(qū),瘴癘之地”的水土,染病不在少數(shù)。唐軍無奈退守九龍山上,依傍九龍湖養(yǎng)兵,一面上奏朝廷請求增派援兵。次年,陳政的兩位胞兄率領(lǐng)府兵及軍眷5000多人“盡室南來”,行軍途中,兩位兄長相繼病逝,其母魏氏毅然代替兒子,將援兵帶到九龍山,與陳政會合。唐軍軍威大振,一舉突出重圍,連破峒寨。九龍山大捷后,唐軍一路征戰(zhàn),連克36個蠻獠山寨,取得平亂的決定性勝利。
這是官方記載,民間傳說更是新奇:陳政將士退守于山上。山上有個九龍湖,湖畔還有一座龍峰廟,廟中有七個僧人,祀的是三公尊王。本來龍峰廟有十來畝廟田,因為山高水冷,一年只能種一季水稻,所產(chǎn)大米剛好夠七個僧人吃一年,高山頂上的氣候與山下大不相同,廟前有一棵百年梧桐,梧桐花開,僧人們就要應(yīng)時下種。這一年,梧桐一直不見蓓蕾,又因“山中無日歷,歲盡不知年”,僧人們樂得一日過一日,也不知過了多少天,梧桐還沒有消息,有一個僧人偶爾爬到大山之巔,看見山下水稻已經(jīng)一片金黃。僧人們驚慌失措,把剩余稻谷和稻種磨成大米大家分掉,散伙下山,把一個空廟拋在初秋的蕭索之中。此時,正是陳政兵敗之日。
蠻兵當(dāng)然知道九龍山上已經(jīng)無人無糧,便采用圍困斷糧之計,想把陳政將士餓死在山上。
陳政將士夜間被劫營,糧草盡棄。九龍山雖然湖面寬廣,水草豐足,因為屬古火山口含鐵量高并無魚類,只有不可食用的蠑螈類,更無糧食,只好殺戰(zhàn)馬保將士。越年,魏氏領(lǐng)旨救援,領(lǐng)府兵及軍眷五千多人“盡室南來”,兵至泉州府,取道安溪龍涓,直抵九龍山下的尚苑地面,派密探與陳政約定兩面夾攻。
等待救援這一段時光好難熬啊。陳政為保將士,戰(zhàn)馬都?xì)⒐饬?,援兵還沒有消息,糧草已盡,將士難保,陳政率眾將士叩拜三公尊王,九龍江北溪方向飛來一塊九龍璧玉,高一米六七,重約二噸,頂部一個圓圓的洞,只要拿器皿去接,洞中就會汩汩流出米來,解了無米之憂。臨近反攻,卻又沒有戰(zhàn)馬,該如何是好?陳政和將士又望空而拜,不一會兒,九龍湖冉冉升起一塊巨石,通體色彩斑斕,線條圓滑,左側(cè)一個大洞,大可容一個人通過,只見湖中四腳魚一只只騰空躍起,越過洞穴,變成一匹匹活蹦亂跳的戰(zhàn)馬。陳政將士迅速跨上戰(zhàn)馬,向山下沖殺而去。
陳政和母親在九龍山會師。他向母親稟報御石洞出米和四腳魚跳過巨石洞化為戰(zhàn)馬的祥瑞之事。魏氏聽后欣慰異常,說:這是大唐天子恩澤四海,感動上蒼所致。陳元光則脫口說:九龍山的確是吉祥之地。這便是“吉土”地名的由來。
話說這九龍山上的“三怪”。一是“竹子枝條倒著長”。傳說中陳政、陳元光軍隊被困九龍山時連夜插竹為寨,因為竹子倒插而生長的“倒插竹”,該竹類枝條自然下垂,狀似倒著生長,因而得名;在天頂水庫周圍可以找到這種竹子。
二是“魚兒長著四只腳”。傳說陳政、陳元光軍隊將戰(zhàn)馬骨頭撒進(jìn)湖中變成的“四腳魚”(該動物實為蠑螈,侏羅紀(jì)中期演化的兩棲類中的一類)。
三是“水庫像太極魚眼”。海拔1194米“天頂水庫”,和與其相距2公里、海拔、體量相當(dāng)?shù)摹疤Q滤畮臁保ㄌ埔韵職v代朝廷先后追封陳元光將軍為“太?!薄疤尽钡?2個封號,民間稱此水庫為“太保崖水庫”),從空中鳥瞰兩個水庫似太極陰陽魚的兩只眼睛。
九龍山方圓百里,水源充沛,一條發(fā)源于此、綿延數(shù)公里匯入九龍江的溪流全程由瀑布和深潭組成,形成了獨一無二的“天外天”瀑布群。
一是數(shù)量多。全程瀑布或高或低、或曲或直、或?qū)捇蛘⒒螂[或顯,竟有三十七個瀑布,數(shù)量眾多。
二是落差大。粗略統(tǒng)計,落差5米以上的瀑布就超過30個,其中落差50米以上的有7個。
三是深潭多。這里瀑布流量充足,氣勢雄壯,聲響如雷,每一道瀑布下就是一個深潭,瀑布眾多,深潭也就星羅棋布了。相傳以分別以天公、天暉、天臺三個星宿命名的三個深潭,曾經(jīng)是漳州府祈雨之處。
九龍山上有“三賞”:
一是“春日賞杜鵑”。每年春末,這里滿坡都是紅艷艷的杜鵑花,成為“萬綠叢中萬樹紅,爭奇斗艷數(shù)杜鵑”的奇景。
二是“冬日賞雪景”。華安縣全境四季如春,很難看到雪花,可是,這里每年冬季最冷的季節(jié)里,這里常飄著雪,屆時漫山皆白,真可謂是絕無僅有的。
三是“四季賞云?!?。這里一年四季隨時可見霧氣在山谷中升騰飄蕩,云海變幻,恍如置身仙境之中。
吉土,先天就含有旅游基因,略加裝扮,便可光彩照人。九龍山是一個天然的動植基因庫。有紅豆杉、穗花杉、福建柏、福建青岡、紅錐、大果馬蹄荷、紅豆樹等國家重點保護植物,還有“活化石”——桫欏。
九龍山下,緊依著“天外天”瀑布群的四個小自然村浮在茂林修竹間,統(tǒng)稱為“四寮”。散落在高山之巔、山嶺之上、瀑布之下,就分別取名為暗格、寨仔侖、嶺頭和漈(“瀑布”之意)坂;這里有最原生態(tài)的環(huán)境,整個村莊的民居不見一塊磚頭,全部是由泥土瓦片蓋成的五鳳樓,這里村民出行走的都是土坯路;這里有最原生態(tài)的信念。這里的老人們將開天辟地的盤古神像供奉在天公潭邊的天然石洞中,佐證著山民們敢于吃苦自強不息的精神,并以此教育激勵子孫后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