瘦駝
前幾天,我專門飛了一趟韓國,為的是迎來一個“新”機型。我搭乘大韓航空早班從首爾飛往濟州的航班,由加拿大龐巴迪公司的CS-300飛機執(zhí)飛。一個小時后落地濟州,我打開手機上的航班管理軟件,一開屏,機型顯示的還是CS-300,一秒鐘后變成了空中客車A220-300。
辭舊迎新,就在一瞬間。也是在這一天,空客公開展示了最新的A220空客家族涂裝,正式宣布打開2系列,百座級客機市場掀起了波濤,這波濤眼看要變成改寫民航工業(yè)歷史的狂濤。
經(jīng)常坐飛機的朋友可能對空客的3系列耳熟能詳:創(chuàng)始機型A300、大賣機型A320、寬體頂梁柱A330、遠程未來之星A350、巨無霸A380,這怎么突然就“2”起來了呢?A220,是空客“撿”來的繼子。
A220這個苦孩子的身世要從14年前的英國范堡羅航展說起。2004年夏天的航展上,加拿大人宣布開展新一代100~150座級客機的可行性研究,新飛機將會是110座級的CS-100和130座級的CS-300。
說到座位,讀者們不妨數(shù)一數(shù)自己現(xiàn)在乘坐的這架飛機有多少個座位。兩個過道的寬體飛機就不說了,即便是經(jīng)常被旅客在候機樓里“鄙視”的“小飛機”,如最常見的空客A320和波音737-800,座位數(shù)都在150以上。
或者你是在往返于一些小城市,那還有可能坐到一些座位數(shù)少于100個的支線飛機,那才是真正的“小”飛機??傊?,無論當年還是現(xiàn)在,100~150座之間的選擇并不多。
當時波音和空客在更紅海的大飛機市場忘我廝殺,發(fā)現(xiàn)100~150座的市場需求時,只有余力草草把現(xiàn)有機型改小來應付。
最終,龐巴迪成功推出了專供這一市場的C系列,CS-100和CS-300,算是麥道DC-9之后比較成功的100~150座機型,雖然龐巴迪在這個過程中付出的代價有點慘重。最終,C系列生產(chǎn)線被龐巴迪象征性地賣給了空客。
那天,我在金浦機場候機區(qū)碰巧遇見了在喝咖啡的這趟航班的機長。他之前是飛波音737NG的,對我表示新飛機的電傳操控系統(tǒng)比737飛起來更輕松,特別是著陸階段。我看他微微凸起的腹部,相信此言不虛。
登機后,我發(fā)現(xiàn)可能會讓一部分乘客感到別扭的是左二右三的座位布局,它一排有五個座位,是非對稱的。大韓航空的機型采取了全經(jīng)濟艙布局,25個超經(jīng)和102個普經(jīng),兩種經(jīng)濟艙座椅的區(qū)別只在前后間距有12厘米的差距。
對比一下票價,感覺自己買的超經(jīng)并不劃算。上座的情況也說明了這一點,后面102個普經(jīng)上座率有八成,而超經(jīng)算上我只有3個乘客。
金浦到濟州太近,還沒來得及上廁所,飛機就準備著陸了。這也成了一個遺憾,因為C系列的廁所是出了名的大。落地之后,CS-300變成A220-300,空客接手了這架飛機,改掉所有l(wèi)ogo之后,接下來要動手的就是這個廁所了。
把廁所改小、把廚房改小、多塞幾排座位,空客非常歡迎航空公司提這些定制要求。一架飛機好不好,真正說了算的是航空公司,而利潤率非常薄的航空公司,是絕對不放過把飛機的價值利用到極致的機會的。
絕大部分乘客是“票價敏感型”,多花兩成票價換10厘米腿部空間,沒多少人舍得。尤其是對A220這樣的短程客機來說,擠就擠一點吧,反正一會兒就到了。
這同樣是世界航空的大勢所趨,隨著航空出行越來越日常,原本圍繞在飛行上的那些光環(huán),今天萎縮到了飛機的頭等艙和公務艙里,經(jīng)濟艙都是日常,日常哪有那么多光環(huán)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