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陽最好,但是它下沉了,
擰開電燈,工作照常進行。
我還以為從此驅(qū)走夜,
暗暗感激我們的文明。
可是突然,黑暗擊敗一切,
美好的世界從此消失滅蹤。
但我點起了小心的蠟燭,
把我的室內(nèi)又照得通明:
繼續(xù)工作,毫不氣餒,
只是對太陽加倍地憧憬。
次日睜開眼,白日更輝煌,
小小的蠟臺還擺在桌上。
我細看它,不但耗盡了油,
而且殘流的淚掛在兩旁;
這時,我才想起,原來一夜間,
有許多陣風(fēng)都要它抵擋。
于是,我感激地把它拿開,
默念這可敬小小的墳場。
(選自《穆旦詩選》)
學(xué)生:這首詩是稱頌“蠟燭”的。
老師:對,題目雖是“停電之后”,但實際上是在歌頌蠟燭。從內(nèi)容上看,詩分兩節(jié),第一節(jié)先寫太陽給人類帶來了光明,再寫太陽落山后,人們用電燈驅(qū)走黑暗。最后寫停電后,人們又點起了蠟燭,燭光下照樣可以工作。作者由“太陽”而“點燈”,由“點燈”而“蠟燭”。
學(xué)生:寫這些,為下一節(jié)詩去描寫、贊美蠟燭做了很好的鋪墊。
老師:是的,這首詩最大的特點是鋪墊成功。設(shè)想,作者若是直接去描寫、贊頌蠟燭,那效果就差得多了。正因為有了“太陽”“電燈”的鋪墊,我們才認識到“蠟燭”是最具有奉獻精神的。你看,這樣鋪墊,借物抒情的寫法,我們也可以試著運用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