岑嶸
推理小說《無證之罪》講的是發(fā)生在杭州的一連串謀殺案,當它拍成電視劇時,地點移到了哈爾濱,陰冷的天氣似乎和謀殺案的氣氛更為貼近。
犯罪影視選擇寒冷的城市這可不是個案,比如東野圭吾的《嫌疑人X的獻身》改編的同名電影,以及《白日焰火》,拍攝地點都在寒冷的哈爾濱,或許是導演都覺得這種冷冽肅殺的環(huán)境更能表達謀殺案的冷酷和罪惡。同樣在美劇《冰血暴》中,一個白雪茫茫的冰冷美國小鎮(zhèn)Fargo鎮(zhèn),發(fā)生著各種血腥的犯罪和謀殺。
那是不是寒冷的地方更容易產生謀殺和暴力事件呢?
真實的情況可能剛好相反。在芝加哥,暴力犯罪尤其是謀殺,在天氣變熱時達到高峰。“槍擊事件在冬天的發(fā)生率一路下滑,幾乎不到夏天案件數(shù)量的一半?!泵绹囊晃粩?shù)據分析師查理·蘭斯福說:“天氣看來確實會帶來一些影響。要是春天暖和一些的話我們可以想見槍擊事件又會攀升。”
美國經濟學家馬修·蘭森對聯(lián)邦調查局的犯罪報告數(shù)據進行了分析,他匯總了美國近3000個縣從1980年到2009年間警方的罪案記錄。蘭森將這些記錄與天氣信息聯(lián)系起來,研究罪案如何隨每日最高氣溫的波動而發(fā)生變化。他得出的結論是犯罪和氣溫顯著相關,氣溫越高,犯罪率也越高,由此他制定了氣溫模型來預測犯罪率。
斯坦福大學的研究員馬歇爾·伯克也持同樣觀點:氣候變化和暴力沖突之間存在顯著相關的關系。在考慮了所有因素后,伯克等人發(fā)現(xiàn)在溫度和沖突的增加之間有著令人信服的證據。在美國,每升溫一攝氏度的情況下,伯克預計會有1%的人際沖突的增加,包括像搶劫這類的犯罪。
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的研究團隊也得出類似的結果,他們發(fā)現(xiàn)犯罪率與高溫(還有極端降雨)有關。對于每個標準差帶來的是驚人的14%的集團間犯罪率的變化,而個人犯罪率(包括強暴和家庭暴力)增加了4%。
美國《科學》雜志曾發(fā)表一項由普林斯頓大學等聯(lián)合研究關于暴力沖突與氣候的關系問題的成果。這項研究表明:高溫導致美國以及其他富裕國家犯罪率上升,就算只有小部分的人暴露在高溫環(huán)境下生活和工作,也會導致當?shù)爻霈F(xiàn)更具有侵略性和暴力的行為。
在大多數(shù)謀殺案件中,兇手的作案動機都是來自報復。美國杜克大學富卡商學院的理查德·拉里克及同事做過一項有趣的調查,他們觀察自1952年起美國職業(yè)棒球聯(lián)賽的每一場比賽,留心報復性投球行為的發(fā)生。每個賽季大概會有19萬次擊球,其中約有1550次以投手砸到對方擊球員而告終。將比賽數(shù)據與天氣數(shù)據相疊加,結果發(fā)現(xiàn):在35℃氣溫下,擊球員因為投手的報復性投球而被打中的概率高達27%,而在13℃時這個概率只有22%。
拉里克說:“氣溫能讓一種特別的攻擊性行為變強,那就是報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