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棉花是新疆地區(qū)的主要農作物,在棉花生產過程中棉鈴蟲是十分嚴重的危害,對棉花質量和產量都有嚴重影響。該文從綠色生態(tài)防治的角度著手,對棉鈴蟲防治措施進行分析和探討,旨在提高棉鈴蟲防治水平。
關鍵詞:青棉鈴蟲;綠色防控;措施;新疆
譚淑穎. 棉鈴蟲的綠色防控措施[J]. 農業(yè)工程技術,2017,37(29):28.
棉鈴蟲是棉花生長過程中的重要蟲害,在棉花和蔬菜區(qū)域種植區(qū)域都有發(fā)生。棉鈴蟲適生區(qū)域廣、寄主廣泛、發(fā)生代次多,具有很強的繁殖能力,遷飛性和抗藥性都很強。棉鈴蟲是棉花蕾鈴期重要鉆蛀性害蟲,主要蛀食蕾、花、鈴,也對棉花嫩葉有危害。本文對棉鈴蟲的特征以及防治措施進行分析和探討。
一、棉鈴蟲的綠色防治原則
棉鈴蟲作為棉花栽培過程中的主要蟲害,是棉花種植區(qū)域防治的主要對象,在棉花栽培過程中,常用的防治方法有化學農藥防治、生物防治、農業(yè)防治等。傳統(tǒng)種植過程中采用的防治方法是化學農藥防治,尤其是一些散戶,對病蟲害防治認知不足,在棉花種植過程中沒有及時對病蟲害進行控制。
在棉花種植過程中應該要堅持“預防為主、防治結合、綜合治理”的原則,對各種病蟲害防治措施進行綜合利用。在綠色生態(tài)理念下,農業(yè)生產過程中也要逐漸改變傳統(tǒng)的種植管理模式,尤其是對病蟲害進行防治時,要逐漸減少藥物使用頻率,利用農業(yè)防治技術、物理防治技術、生態(tài)防治技術對各種病蟲害進行預防,減少藥物使用導致的害蟲抗藥性增強問題,同時還能減少藥物在棉花植株上的殘留,提高棉花栽培水平。
二、棉鈴蟲綠色防治措施
1、物理防治技術
棉鈴蟲成蟲具有強烈的趨光性、趨化性,可以利用成蟲的特性進行集中滅殺。
(1)使用糖醋液誘殺
糖醋液的主要成分是白酒、水、紅糖、食醋,選擇40-50°的白酒125 mL、水250 mL、紅糖375 g,食醋500 mL,混合成糖醋誘液,放置在盆中,放在1 m高的位置對棉鈴蟲成蟲進行誘殺,每畝設置3-5個誘殺點。
(2)性誘劑誘殺
每畝2-3個棉鈴蟲性誘捕器。
(3)殺蟲燈誘殺
棉鈴蟲具有很強的趨光性,可以使用各類型殺蟲燈對其進行有啥,殺蟲燈的間距控制在100 m為宜,保證每30-50畝棉田中放置一個誘殺燈。
(4)楊樹枝把誘殺
棉鈴蟲成蟲對半枯萎楊樹枝有一定趨性,可以利用棉鈴蟲的這個特征,在每年6月中下旬開始進行誘殺。將10枝高70 cm左右的兩年生楊樹枝把,晾曬到萎蔫之后扎成一束,保持上緊下松的狀態(tài),然后倒插在棉田中,插入之后楊樹枝把的高度比棉花略高即可。每畝插入10束,每7-10天更換一次,每天日出前使用化纖袋套住枝把拍打滅蟲[1]。
(5)結合整枝打杈人工捕捉
對于一些經過藥劑處理之后殘留下來的棉鈴蟲,抗藥性很強,而且有的棉鈴蟲已經進入到花和棉鈴中,再使用藥劑很難達到良好的防治效果,因此在使用化學藥劑防治之后還可以結合整枝打杈對大齡幼蟲進行人工捕捉。根據棉花的長勢,合理打枝,徹底摘除無效花蕾,清除無果枝,并且將這些花蕾和枝葉帶出棉田進行集中處理,防止蟲卵在棉田擴散。
2、農業(yè)防治技術
農業(yè)防治技術指的是在棉花生產過程中對棉花栽培技術進行管理,從而控制外界環(huán)境,減少棉鈴蟲的發(fā)生率。
(1)做好栽種前的準備
在棉花播種之前,首先要對棉花品種進行選擇,最好選擇抗病性較強的品種,例如98-6的抗病性較強,可以提高對各種蟲害的抵御能力。其次要對棉花種子進行浸種、包衣,提高棉花種子的抗病性。一般在熱水中浸泡30 min之后可以再用冷水浸泡24 h,然后晾干后拌入50%多菌靈、40%五氯硝基苯等,提高種子對各種病蟲害的抵抗能力。最后,還要對棉田進行處理,在播種之前要對棉田進行深翻,提高土壤通透性,為棉花生長提供充足的營養(yǎng),從而提高棉花的抵抗力,減少生長過程中的患病幾率。
(2)加強栽培過程中的管理
在栽培過程中要加強栽培技術的管理,尤其是在棉鈴蟲的高發(fā)期,必須要加強控制。例如花蕾期,是棉花病蟲害的高發(fā)期,在花蕾期要及時清理田地中的積水,防止積水導致爛根進而誘發(fā)其他的疾病。同時,在棉花栽培過程中要適時間苗、定苗、整枝、打頂,及時將感染蟲害的植株帶出棉田集中處理,防止交叉感染。
(3)人工防治
對于棉鈴蟲危害比較嚴重的棉田,必須要加強對人工防治技術的應用,作為輔助措施,一般在每天清晨或黃昏人工捉蟲。
3、生物防治技術
(1)天敵防治技術
棉鈴蟲有自然天敵,例如瓢蟲、中華草蛉等,這些有益昆蟲可以及時捕捉棉鈴蟲,充分發(fā)揮自然控制因素的作用。
(2)使用生物性農藥
傳統(tǒng)的農藥危害性較大,而且很容易讓棉鈴蟲產生較強的抗藥性,為棉鈴蟲防治帶來難度。隨著綠色種植理念的不斷推廣,綠色生物農藥的使用也越來越廣泛。在棉花栽培過程中可以加大生物性農藥的使用量,例如愛福丁等生物性農藥,可以有效防止棉鈴蟲危害。再比如,在每畝棉田上使用120 g“400億孢子/g球孢白僵菌可濕性粉劑”、200-300 mL“8000IU/微升蘇云金芽孢桿菌懸浮劑”、50-60 mg“20億PIB/mL棉鈴蟲核型多角體病毒懸浮劑”。將這些藥物兌水之后進行均勻噴施,可以減少棉鈴蟲危害,而且不會對棉花造成影響[2]。
三、結語
綜上所述,棉鈴蟲是棉花栽培過程中的主要蟲害,對棉花生長有很大影響和危害。新疆地區(qū)的棉花栽培面積越來越大,而且人們對棉花的質量要求很高,在紡織品加工過程中,需要健康無危害的棉花作為紡織原料,所以必須要積極加強對棉花栽培過程的管理,對常見的棉鈴蟲危害進行防治。傳統(tǒng)的棉鈴蟲防治方法已經不適用于現代的生產理念,在綠色無公害生產理念下要積極加強棉鈴蟲的綜合防治,以農業(yè)防治技術、物理防治技術、生物防治技術為主,減少化學藥物防治。
參考文獻
[1] 謝敬雪. 棉鈴蟲的發(fā)生特點與防治措施[J]. 現代農村科技,2010(18).
[2] 楊建江. 棉鈴蟲防治策略及技術措施[J]. 農家顧問,2015(02).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