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吧嗒”,一顆豆大的雨點落在了手機屏幕上,恰巧模糊了那個刺眼的分數(shù)。那年的夏天,我一個人盯著手機屏幕,站在家門口的院子里,體會到了這12年來最大的挫敗,也終于被迫接受了這樣一個事實:我無法成為父母的驕傲,甚至是他們難以避退必須示于人前的傷疤。
其實我早知道會是這樣的結果。早在一次一次地將今天該完成的作業(yè)拖到明天、再拖到后天的時候,早在和朋友偷懶躲在學校小超市咬著冰棍兒聊八卦的時候,早在每天晚自習總是斗不過周公的時候,我就已經預料到這個結果。只是不經歷,便總覺得不過如此,心底也永遠忍不住,總存著幾分天上掉餡餅的僥幸。
高考,從前對我來說不過是輕飄飄的兩個字,那一刻卻變成了避之不及想要逃離的話題,要面對的親朋好友,父母明明難過卻仍要打起精神擠出的笑臉,讓我的心不知不覺又沉下去幾分。
從小到大我都不是一個能夠讓人驕傲的孩子,沒什么值得人津津樂道的“戰(zhàn)績”。初中時一次語文偶然考了全年級第三,至今仍是他們津津樂道的話題。
我也知道父母對我并沒有過高的期待。就像天下大多數(shù)的父母,對子女總有著這樣至高無上的愛:他渴望你成為驕傲,卻也清楚這驕傲要以怎樣的血淚換來,所以他們選擇沉默,只愿你一生平凡卻也能安逸??晌倚闹械降资遣桓?,不甘心無法讓他們笑容燦爛,不甘心成為他們難以避退的傷疤。我渴望成為他們的驕傲。
那年的夏天,是一個難熬的夏天。知了在樹梢上不知疲倦地鳴叫,我在午睡的藤枕上翻來覆去,院子外已經放假的小學生傳來不絕于耳的嬉戲聲,讓我想起自己還是個不懂事的孩子時,曾經說過要成為最厲害的人,讓家人過上最幸福的生活。
最終,我回到了本以為會永遠闊別的熟悉校園,真正體驗了復讀這兩個字所包含的一切,體會到在他人眼里不過代表著短短一年的兩個字,是需要一顆百煉成鋼、堅定如鐵的心才能完成。
那個9月是我經歷過最艱難的開學。面對的除了是無邊無際的題海,更多的是同學們口中傳來的大學生活的誘惑,心中無數(shù)次地慌亂假設:如果我失敗了呢?最可怕的是那一道道圈紅的題目中,對自己一次又一次的否定。
開學后第一個班會,班主任像往常一樣走進教室,緩緩地在黑板上寫下了“沒有復讀過的人生,是不完整的人生”這樣一句話。班上的同學們有些看到這句話樂了起來,有些依然低著頭沒有從題海中走出來,而我心中卻像打翻了五味瓶,嘴角忍不住泛出一絲苦笑,這樣“完整”的人生,誰會真正想要呢?
開學不過兩個月,曾經的同學已經輪流將他們的大學生活全方位地向我展示了一遍:明亮整齊的圖書館像小說里的咖啡廳一樣讓人向往,校園里的青青草地旁有湖水波光粼粼,林蔭小道上有年輕的面孔在單車的鈴聲中意氣風發(fā)。
他們或是炫耀分享或是鼓舞激勵,共同給我編織了一個美麗的遠方。自然一同復讀的同學也逃不過這樣的命運,所有人似乎都在這一兩個月,收到了來自天南海北的不同問候。這樣的問候里我唯恐自己迷失,只好將頭埋得更低,在桌子的角落里寫下了林清玄的幾句話。在那幾句話的鞭策之下,繼續(xù)做著面前永遠也不會結束的題目,仿佛每一道題目,都是通往那個美麗世界的一步。
高中三年那些沒能融會貫通的知識要在這短短的一年里弄懂,看起來似乎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務。但我也并沒有被這樣的困難嚇倒,我選擇了先了解,再改變,專門花了一天時間,對自己進行全面的分析。
首先是弱項的科目數(shù)學,我從幾張批改過的試卷中,注意到數(shù)學雖然是弱項,但即使是一門弱項,也必定會有相對的強項。對我來說這相對的強項就是立體幾何,數(shù)列和概率。于是我將數(shù)學所學過的內容列出來,再找出10份數(shù)學試卷,將每張試卷中立體幾何、數(shù)列和概率所占的分值做了一個統(tǒng)計,以此為基礎,給自己定下了數(shù)學考試的最低分數(shù)線。從那之后每一次數(shù)學考試,我都會盡可能把這三塊內容中的所有分數(shù)都拿到手,在這些分數(shù)能到手的基礎上,盡可能避免選擇填空題的丟分。
對于英語和語文這種不強不弱的科目,我便盡可能找出每次考試丟分較多的題型,有針對性地去專門練習這類題目。而對于文綜這種強項,因為自身的興趣,我會忙里偷閑偶爾看一些課外的小新聞和歷史知識,擴大自己的知識面,使自己能在考試作答時,在課本知識的基礎上擴充答案,豐富內容。
學習了三年的知識在如今看來,許多已經不再是摸不著頭腦的難題,而是看起來簡單卻千變萬化難以一概而論的知識點,需要自己一個一個去琢磨,去總結。
一整年的復讀時間,我完完整整地抄了8本筆記。每一本筆記都將自己的錯題,容易忽略的細節(jié)用不同顏色的熒光筆標注出來。那些日子里,每晚的宿舍內我和室友不約而同亮起的昏暗燈光,昏暗的燈光下那些五彩斑斕的熒光筆,像是連接著一個美好的遠方,讓人難以放下。朋友的問候中,我回復的內容也已經從最初的“復讀真的好辛苦啊,好羨慕你哦”慢慢變成“今天我做了兩套數(shù)學試卷,感覺還不錯”再慢慢變成“我先去學習了”。
那些大學里令人向往的生活仍然在不斷地從天南地北傳來,安逸閑適的日子我在夢中也偶爾擁有,只是有些心酸和艱難已經不知如何開口。那一整年的日子,從最初的不安焦慮,到最后的沉默不語。
如今的我站在大學的林蔭道,也終于成了自行車鈴聲中意氣風發(fā)的年輕面孔,成了父母的驕傲。再回想起那些令人欣慰的心酸,才終于能夠將這些美好又折磨的過往悉數(shù)道來。
而貼在桌角的那幾句林清玄的話,也終成了一生銘刻于心的警鐘:生命只是如此前行,不必說給別人聽,只在心里最幽微的地方,時時點著一盞燈,燈上寫兩行字:今日踽踽獨行,他日化蝶飛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