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于絕大多數(shù)人而言,認識梭羅是通過他的《瓦爾登湖》。從20世紀90年代開始,《瓦爾登湖》在中國成為一本當之無愧的暢銷書和長銷書。它像是一個象征,代表了樸素自在的人生境界。
在梭羅誕辰兩百年的今天,我們很難再像他那樣拎著斧頭邁著大步就能進森林,但我們或許能意識到,其實一直以來都存在“另一種生活”。離群索居,遺世獨立,田園寧靜,歸隱山林,當梭羅被塑造成與我們熟諳的傳統(tǒng)相近,放在現(xiàn)代化弊病充分暴露的當下,的確格外觸動人心。
《瓦爾登湖》的最早中國譯本,是由徐遲翻譯、上海晨光出版公司1949年10月出版的《華爾騰》。顯而易見,在當時天地玄黃、百廢待興的中國,這樣一本寂靜的書是不合時宜的,它只能面對被遺忘的命運。
確實如此,這一初版在此后的三十余年間,都是《瓦爾登湖》在中國的唯一版本,未曾重印或再版。所以讀過它的人,定然寥寥無幾。直到1982年,徐遲先生在初版基礎上進行校譯,由上海譯文出版社重新出版,書名正式定為《瓦爾登湖》。這一校譯本又在十年左右的時間里,成為《瓦爾登湖》的中國唯一版本。
梭羅的作品早已脫離了版權保護期,皆為可以自由出版的公版書。正因如此,譯本的多寡最能說明《瓦爾登湖》在圖書市場上的熱度。20世紀90年代,《瓦爾登湖》新出現(xiàn)了劉緋、許崇信、林本椿、王光林、張玲幾位譯者的中譯本。進入21世紀之后,《瓦爾登湖》的譯本數(shù)量幾乎爆炸式增長,如今在圖書網(wǎng)站上搜索,能數(shù)出四五十種之多。
看不同版本《瓦爾登湖》的宣傳語,能夠粗略感知到它在市場上的“賣點”與定位:“寧靜、恬淡、充滿智慧”“超凡入圣的好書”“回歸自我與自然”“簡單生活的權威指南,向金錢社會的討伐檄文”……梭羅所崇尚并躬身實踐的“簡樸、簡樸、再簡樸”觀念,似乎在世紀之交的中國,格外能深入人們的內(nèi)心。
剛剛經(jīng)歷了經(jīng)濟大增長的中國,在享受到物質(zhì)豐富帶來的好處的同時,也初嘗了拜金拜物與消費主義的侵蝕與無奈。一部分人開始轉(zhuǎn)過頭去,重新發(fā)現(xiàn)簡樸、自然的價值,或是于焦灼中向往一種寧靜、單純的生活狀態(tài)。梭羅和他的《瓦爾登湖》,恰恰能承載這些重估與期待。
(摘自《新京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