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4年11月25日打響的湘江戰(zhàn)役作為紅軍成立以來遭受最大損失的一場戰(zhàn)役,既是一場本可以避免重大傷亡的戰(zhàn)役,又是一場因為重大傷亡而驚醒夢中人的紅軍涅槃重生之戰(zhàn);它為廣義的遵義會議開啟了大門,為中國共產(chǎn)黨歷史上的一次偉大轉(zhuǎn)折提供了契機。
湘江一役給予中央紅軍幾乎毀滅性的打擊。博古、李德脫離紅軍實際的指揮作風對此役失敗負有不可推卸的主要責任。
李德自恃是共產(chǎn)國際派來的,利用博古的支持和中國同志對共產(chǎn)國際的尊重,迅速取得了軍隊的絕對指揮權,他獨斷專行,不僅剝奪了毛澤東對紅軍的指揮權,而且把毛澤東正確的軍事路線,當做所謂“游擊主義”“逃跑主義”加以反對和攻擊。李德還把堅持原則的劉伯承從紅軍總參謀長位置貶到紅五軍團當參謀長。
長征開始時,臨時中央確定的第一個落腳點是到湘西與紅二、紅六軍團會合。突破第二道封鎖線后,蔣介石已知紅軍主力在實施突圍,但具體方向還不清楚。在紅軍通過第三道封鎖線后,蔣介石才搞清了紅軍戰(zhàn)略轉(zhuǎn)移的目的,是進入湘西與賀龍、蕭克的部隊會合。
鑒于此,面對敵人30萬大軍,毛澤東、周恩來曾提出,紅軍隊伍要向西走,不能進湖南。彭德懷也向最高三人團提出了自己的建議。
但博古、李德無視變化了的敵情,不做調(diào)整地急于趕到湘西會合紅二、紅六軍團,拒絕了毛澤東、周恩來、彭德懷等人的合理建議,并于1934年11月25日下達了強渡湘江,突破敵人第四道封鎖線的命令,這就造成了不可挽回的損失!
臨時中央命令部隊以“甬道式”隊形前進,以紅一、紅三軍團為左右開路先鋒,紅九、紅八軍團為左右兩翼,中央縱隊居中,大批輜重物資隨軍行動,紅五軍團殿后。這樣就造成擁擠不堪,行動遲緩,被敵人追著打。12月1日下午,紅軍雖然渡過了湘江,但也遭受了有史以來最慘痛的一次減員,中央紅軍和中央機關人員從出發(fā)時的8.6萬人銳減至3萬余人。
另外,國民黨軍閥間的貌合神離,曾給紅軍留下過順利渡江的機會??上Ю畹碌热藢城榈倪@一重大變化并不了解,使紅軍喪失了一次突圍的機會。
(摘自《黨史博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