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年來,無論中外,國家元首、政府首腦、政黨領導人等在別國領導人換屆、重要節(jié)慶等時間節(jié)點互致賀電賀函或電話祝賀,已成為一種外交禮節(jié)。那些賀電內容看似雷同,但細細梳理,卻不難從中品讀出其外交關系的冷暖。
“打官腔,不能用”
1965年我(本文作者吳德廣)從外交學院畢業(yè),即調入外交部禮賓司。在禮賓司任職時,處理賀電業(yè)務多、急、份量重,我常常說它是“賀電外交”。
毛澤東主席曾批評一份致非洲某國總統(tǒng)的賀電草稿是“打官腔,不能用”,后指定喬冠華另行代筆起草。這事給我留下刻骨銘心的記憶。
那是1964年8月間,阿爾及利亞艾哈邁德·本·貝拉總統(tǒng)給毛澤東主席寫了一封信,外交部向中央建議,以毛澤東的名義寫回信,有關部門按照外交格式認真地擬定了回信的內容。毛主席看過初稿后,在外交部的請示報告上批道:“打官腔,不能用。本·貝拉又有第二次來信,請外交部同志重新起草回信稿,送我修改后再發(fā)送?!?/p>
10月18日,毛澤東在本·貝拉總統(tǒng)9月1日來信譯文上寫了下面幾行字:“本·貝拉總統(tǒng)來了兩封信,應一起寫一封回信,要用親切生動的語言寫,不要用曾經(jīng)起草的那種風格(已退回外交部,請重寫)。是否請喬冠華同志起草,送我修改后發(fā)去?請酌辦為盼?!?/p>
喬冠華接到這個任務后,立即認真分析琢磨起來,他詳細查找了兩國政府首腦的近期講話,理清思路,一氣呵成。
10月23日,喬冠華完成了為毛澤東代擬的回信稿,上報中央,這次毛主席笑了,他在文稿上做了批示:“即退外交部辦,打印,下午送我簽字?!?/p>
“牢不可破的”中蘇關系變遷
上世紀50年代的中蘇賀電中,兩國關系被表述得十分親密。比如,1953年,在毛澤東和周恩來為祝賀抗日戰(zhàn)爭勝利八周年給蘇聯(lián)發(fā)的電報中,曾如此表示:“中國與蘇聯(lián)牢不可破的友誼已經(jīng)并正在日益鞏固和發(fā)展?!?/p>
許多人未料到,“牢不可破的”中蘇關系不過十年,便開始發(fā)生變化。1963年,中方放棄了“牢不可破的同盟關系”這一說法,在祝賀赫魯曉夫七十壽誕的電文中更是直接指出,“目前我們同你們之間存在著關系到馬克思列寧主義一系列原則問題的分歧,存在著不團結的狀態(tài)?!?/p>
1963年中華人民共和國國慶時,中國外交部收到了蘇聯(lián)的賀電。按照以往的慣例,電文中本應是領導人之間以“同志”相稱,可那一次,突然被改成了以機關向機關表示祝賀。不署名的賀電是一種降格的做法。蘇方的賀電刻意避開了“同志”的稱呼,顯然是為了表示對毛澤東等中國領導人的不滿。
1964年10月16日,蘇共中央全體會議和最高蘇維埃主席團發(fā)表公報,宣布解除赫魯曉夫的領導職務,由勃列日涅夫和柯西金分別擔任蘇共中央第一書記和蘇聯(lián)部長會議主席。之后,中方領導人發(fā)出聯(lián)名賀電。中方在賀電中表示,“中國共產(chǎn)黨、中國政府和中國人民對于偉大的蘇聯(lián)、蘇聯(lián)共產(chǎn)黨和蘇聯(lián)人民在前進道路上的每一個進展,都是高興的?!薄霸谇斑M道路上的每一個進展”,隱含著中方對蘇共中央罷黜赫魯曉夫一事的贊賞。
正是在這封賀電里,消失許久的中蘇兩國“牢不可破的同盟友誼”再度出現(xiàn)。
(摘自《世界博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