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 邦
(鄭州工業(yè)應用技術學院 中科創(chuàng)業(yè)學院,河南 鄭州 451150)
偉大的工程孕育偉大的精神。紅旗渠的成功修建,不僅引來了滾滾漳河水,而且誕生了偉大的紅旗渠精神。歷經反復錘煉、升華與傳承,紅旗渠精神早已走出大山,成為了中華民族一種文化記憶和不懈奮斗的符號象征,蘊含著獨特魅力和重要價值。進入新時代,“我們比歷史上任何時期都更接近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目標。”[1]但要圓夢在新時代,就更加需要發(fā)揚和傳承“歷久彌新,永遠不會過時”的紅旗渠精神。
作為我們黨的性質和宗旨集中體現的紅旗渠精神,不僅是中華精神文化的延伸,也是人類共同的集體記憶、集體精神。未來,講好紅旗渠故事,將紅旗渠精神在當代進行創(chuàng)造性轉化、創(chuàng)新性傳承,是個重要問題。[2]然而,首要的問題就是要弄清何為紅旗渠精神?
1.紅旗渠精神產生的歷史溯源
地處太行山脈的林縣,雖山巒疊嶂、溝壑縱橫、風光綺麗,但土薄石厚、水源奇缺,常常是十年九旱、歉多豐少,世代停留在寄希望于偶然風調雨順的靠天吃飯狀態(tài)。毛澤東主席曾講過,“人是要有點精神的。”為了徹底解決吃水和灌溉問題,以縣委書記楊貴為首的萬千林縣人,懷著一腔“敢叫日月換新天”的自信,劈山鑿洞、遇溝架橋,進行了一場“千軍萬馬戰(zhàn)太行”的偉大實踐,偉大的紅旗渠精神就是在修建紅旗渠的實踐過程中形成的。一項偉大的工程伊始,往往并不是簡單的物理意義上的工程開端那么簡單。紅旗渠工程從醞釀到實施,正值國家最艱苦的歲月,自然環(huán)境惡劣、災害頻發(fā),社會風云變幻,各種“運動”不斷,林縣能夠獲得國家人財物方面的資助不多,全憑就地取材、艱苦奮斗、攻堅克難。正如習近平主席在2018年新年賀詞里所說,“幸福都是奮斗出來的。”也正是憑著這種自力更生、百折不撓的奮斗精神,靠著與天斗其樂無窮、與地斗其樂無窮的豪邁氣魄,林縣人硬是在高山峽谷、懸崖峭壁之中十年如一日,一錘錘、一锨锨、一鍬鍬,修成了被譽為世界水利第八大奇跡的人工天河——紅旗渠,也孕育出了“自力更生、艱苦創(chuàng)業(yè)、團結協作、無私奉獻”的紅旗渠精神。
2.紅旗渠精神體現的時代特征
河南省委書記王國生到安陽市調研時指出,“紅旗渠精神是新時代干事創(chuàng)業(yè)的動力源泉?!蔽覀円芯亢?、弘揚好、傳承好紅旗渠精神,要讓紅旗渠精神在新時代更加光彩奪目。為此,還要理清其時代特征。關于紅旗渠精神的時代特征,王友洛將其概括為六個特點:人民性、草根性、群體性、聚融性、內慧性、超越性;[3]丁同民等將其概括為“四個統(tǒng)一”:黨的歷史使命與人民期盼相統(tǒng)一、領導表率與群眾自覺相統(tǒng)一、精神力量與物質力量相統(tǒng)一、執(zhí)行政策的原則性與開創(chuàng)性相統(tǒng)一。[4]立足新時代,紅旗渠精神的時代特征應主要體現在人民性、共同性、發(fā)展性三個方面:第一,人民性。從紅旗渠修建的原因、過程、用途可以清晰地看出,偉大的紅旗渠工程就是一個“為人民、靠人民”的工程,其孕育的紅旗渠精神也深刻地體現了“為了人民”的發(fā)展理念、蘊含了“依靠人民”的發(fā)展思想、彰顯了建設成果由“人民共享”的價值理念。第二,共同性。偉大的紅旗渠精神是奮斗者的結晶,也是我們中華民族的精神脊梁。正如江澤民同志在1996年視察紅旗渠時所說,紅旗渠精神不僅是林州的、河南的精神財富,也是我們國家和民族的精神財富。[5]第三,發(fā)展性。紅旗渠精神最初誕生于萬千林縣人艱苦卓絕“戰(zhàn)太行”的偉大實踐,發(fā)展于“出太行、富太行”的新征程,成熟于“美太行”的新時代。改革開放后,深受紅旗渠精神影響的成千上萬的年輕一代林縣人,走出家鄉(xiāng),走向全國各地,用勤勞的雙手、過人的智慧,踐行著“出太行、富太行、美太行”的使命擔當,這些新的實踐又豐富和發(fā)展了紅旗渠精神,賦予了其新的時代內涵。
近些年,借助紀念紅旗渠通水50周年這一標志性事件,許多學者開始深入研究紅旗渠精神,廣大媒體紛紛報道紅旗渠精神,越來越多的黨員、群眾開始主動游覽紅旗渠和學習其精神,紅旗渠熱逐漸興起。唯物辯證法告訴我們,現象是事物本質的外在表現。一種事物的外在表現重復出現的次數越多,該事物就越引人矚目,人們探究該事物內在本質的愿望就越強烈持久。[6]
1.紅旗渠精神蘊含的價值性
隨著關注度的提升,契合當下中國政治生態(tài)并且與中華民族精神一脈相承的紅旗渠精神,越來越多地出現在人們的話語體系中,展現出愈發(fā)重要的價值性。第一,紅旗渠精神蘊藏著中國崛起的路徑和方式。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立足國情、結合實踐,創(chuàng)新性發(fā)展了馬克思主義,形成了“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系統(tǒng)性回答了“堅持和發(fā)展什么樣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怎樣堅持和發(fā)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這一重大理論問題,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又一次指明了方向。歷史一再證明:要實現大國崛起,簡單復制西方的路徑是不行的。因為崛起的大國一定是引領者而不是追隨者,引領者就不能只跟在后面復制,要能夠從既有的精神成果中尋找優(yōu)秀基因,創(chuàng)造性地走出一條新路。為此,從創(chuàng)新創(chuàng)業(yè)的角度上講,“自力更生、艱苦創(chuàng)業(yè)、團結協作、無私奉獻”的紅旗渠精神蘊藏著中華民族永存的創(chuàng)業(yè)精神,能夠實現與中國夢的無縫對接,進而為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創(chuàng)業(yè)實踐提供強大的正能量。第二,紅旗渠精神體現了深刻的人生意義和價值。在極其艱難困苦的條件下,究竟是什么力量在發(fā)揮作用,使得萬千林縣人十年如一日,去艱苦奮斗、攻堅克難、忘我犧牲、開山修渠?除了與那個年代的政治生態(tài)和社會氛圍有關外,更重要的是林縣人特有的人生價值觀在起作用。馬克思主義認為,社會意識對社會存在有著能動的反作用。正確的人生價值觀能夠生成一種精神的引導力和驅動力,這種力量足以讓那些食不果腹者冒著生命危險去做一件看似不可能的事情,去成就一項驚天地泣鬼神的壯舉。紅旗渠精神內含著一種信仰或是信念,回答了人生的意義在哪里,是我們所追尋價值觀背后的精神支撐,是一種正確的社會意識。
2.創(chuàng)新紅旗渠精神的必要性
馬克思主義認為,社會存在決定社會意識。“精神”作為一種意識形態(tài)概念,其每一種精神的創(chuàng)造和發(fā)展都有其特定的決定因子。紅旗渠精神的誕生和傳承,同樣需要特定的時代背景和與時俱進的發(fā)展創(chuàng)新。原因有二:其一,是時代發(fā)展所需。誕生于條件極其艱苦的20世紀60年代的紅旗渠精神,是民族精神和時代精神的統(tǒng)一,包含著民族和時代的雙重因子,有著深刻的時代烙印。從上文對紅旗渠精神產生的歷史溯源及其蘊含的價值性的論述,可以清晰地看出,正是基于當時林縣惡劣的自然環(huán)境、特殊的政治生態(tài)和林縣人特定的人生價值觀,才造就了中華民族在20世紀60年代的精神豐碑——紅旗渠精神。進入新時代,人們早已結束了物質匱乏、靠天吃飯境況,過上了生活殷實、社會穩(wěn)定、政治祥和的新生活,但滋生的享樂主義、利己主義、等靠要拿等現象此起彼伏,嚴重影響了人們尤其是青年一代的人生價值定位與選擇。因此,要夢圓新時代,更加需要有新的時代精神指引。立足國情,結合時代背景,創(chuàng)新性地發(fā)展和傳承紅旗渠精神來指引我們追夢、圓夢行動,顯得愈發(fā)重要。其二,是人民進步所求。當前的中國,正處于大國崛起的關鍵時期,需要時代精神的指引和人民的持續(xù)進步。林縣人民在與不公命運抗爭中鑄就的紅旗渠精神,展示了自身的精神風貌,反映了他們求生存、求發(fā)展,執(zhí)著地向前向上的奮斗不息精神,啟迪心智、震撼心靈,具有很強的向心力、凝聚力和感染力。時代在發(fā)展,人民在進步,與時俱進、不斷發(fā)展創(chuàng)新的紅旗渠精神必將在人民進步的道路上、在民族復興的征途中,提振人民自信心,增添自豪感,匯聚正能量,激勵我們在工作崗位上攻堅克難、持續(xù)進步。
拐點,即轉折點,是一個數學概念,指改變函數曲線圖形向上或向下方向的點,也就是曲線圖形的凸凹分界點。文章借用拐點這一數學概念,并將其與邏輯一詞相結合,突出表達了新時代能否弘揚好和傳承好紅旗渠精神的關鍵在于創(chuàng)新。那么紅旗渠精神該如何創(chuàng)新?
1.創(chuàng)新要契合時代背景
著名攝影家魏德忠先生曾經說過,紅旗渠是在一個不可能的時間、不可能的地方修建的不可思議的工程。[7]極其困難的經濟基礎、極度匱乏的物質條件、惡劣復雜的自然環(huán)境是20世紀60年代的林縣時代背景的真實寫照。然而,一方水土養(yǎng)育一方人。正是這特殊的時代環(huán)境賦予了林縣人高揚革命理想主義旗幟的擔當、改變生存環(huán)境的自信、改變命運的夢想以及迎難而上的血性,憑著這種擔當、自信、夢想和血性,林縣人創(chuàng)造出了令世人驚嘆的紅旗渠工程和傳承百世的紅旗渠精神。新時代要創(chuàng)新紅旗渠精神,同樣需要契合當前的時代背景。新時期,林州市經濟總量雖已躍居全省縣市經濟前列,但萬千人民不驕不躁,不怨不憂,初心不忘,斗志昂揚,繼續(xù)踏上了不屈不撓“出太行、富太行、美太行”的實踐征程??恐陨硖赜械睦硐搿^斗、堅韌和奉獻精神,創(chuàng)造出了一個又一個發(fā)展奇跡,這不僅弘揚和傳承了偉大的紅旗渠精神,而且也使得紅旗渠精神在新時代得到了創(chuàng)新和升華,進而發(fā)展出了當代紅旗渠精神。對此,新華社長篇通訊《守望精神家園的太行人——紅旗渠精神當代傳奇》將其概括為“四不精神”:難而不懼、富而不惑、自強不己、奮斗不息。
2.創(chuàng)新要依靠人民群眾
馬克思主義認為,人民群眾是社會物質財富和精神財富的創(chuàng)造者,蘊藏著無窮的智慧和力量。為此,習近平主席在多個場合多次強調,民族復興的中國夢歸根結底是人民的夢,必須緊緊依靠人民來實現……在我們前進的道路上,一定要堅持從維護好最廣大人民群眾根本利益的高度,多謀民生之利,多解民生之憂。紅旗渠的修建就是中國共產黨踐行“以人民為中心”(發(fā)展為人民、發(fā)展靠人民、發(fā)展成果由人民共享)的發(fā)展思想,為民謀利、為民解憂的光輝典范。當年,面對極其惡劣的自然環(huán)境和極其匱乏的物資條件,林縣人民群眾在黨的領導下,憑著自己的雙手,自力更生、就地取材、創(chuàng)新思路、自我成才,創(chuàng)造性地修成了紅旗渠,也孕育出了偉大的紅旗渠精神。當前,我們正處于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實現民族復興、國家崛起的關鍵時期,道路艱巨而漫長。能否繼往開來,創(chuàng)新性地形成新的紅旗渠精神,指引我們向上向前,進而再次順利完成歷史的精彩跨越,人民群眾是關鍵。因此,在我們奮斗的路上要充分尊重人民群眾的主體地位,發(fā)揮人民群眾的首創(chuàng)精神,汲取人民群眾的智慧,緊緊依靠人民群眾的力量,去創(chuàng)造出新的時代精神豐碑。
紅旗渠精神研究會有關學者認為,“河南是紅旗渠精神的發(fā)祥地,學習研究和傳承弘揚紅旗渠精神是一份沉甸甸的歷史責任和光榮使命?!盵8]傳承紅旗渠精神,不僅意味著要保存好、維護好、利用好至今惠民百萬、灌溉萬畝良田的水利設施,更在于要弘揚、繼承和創(chuàng)新其蘊含的鼓舞人心、催人上進、指引向前的精神財富,并將其記錄在民族歷史的記憶里、鐫刻在華夏子孫的骨子里、體現在我們每一個人的行動中。
1.加強宣傳,提升認知度
對紅旗渠精神認知和有效傳承,不是實地游覽一下紅旗渠、參觀一下青年洞就能解決的,其首要的前提是要不斷加強對紅旗渠精神的宣傳,提升人民群眾的認知度。為此,應從宣傳工作上做文章。首先,做好正面宣傳,增強吸引力和感染力。新時代,如雨后春筍般出現的新媒體,不僅改變了受眾接受和解讀信息的方式和習慣,也使得新的信息傳播載體和模式越來越重要。要廣泛宣傳紅旗渠精神,應深入基層、善于觀察、勤于思考、注重創(chuàng)新,要能夠在眾多普通人群中找到榜樣、在眾多文獻資料中找出典型、在眾多宣傳途徑中創(chuàng)新手段,從而運用諸如專題講座、參觀游覽、巡回展演、學術沙龍、課題研究、課堂教學、個案訪談、信息廣告、網游開發(fā)等人民群眾喜聞樂見的語言符號、表達方式宣傳精品力作,講好紅旗渠故事。第二,拓寬宣傳隊伍,提高宣傳成效。目前,基于紅旗渠地域的局限,紅旗渠精神的宣傳者和傳承人主要是部分林縣老一輩修渠人及其子孫后代,部分感興趣的媒體工作者和學術研究者等。宣傳者和傳承人的缺乏,使得人民群眾尤其是年輕一代人對紅旗渠精神的認知度不高。基于此,應重視紅旗渠精神在不同層面人群中的傳播,積極推進紅旗渠精神大眾化傳播進程,增強精神共鳴、增進文化認同,不斷拓寬紅旗渠精神的宣傳者和傳承人隊伍。
2.深入教育,增強認可度
關于教育,《論語·顏淵》有言:“君子之德風,小人之德草,草上之風,必偃?!边@形象地說明了良好的教育對人的影響就像風吹過來,草順勢倒下一樣,風行草偃。因此,要增強人民群眾對紅旗渠精神的認可度,關鍵要靠教育。進入新時代,教育的主客體已悄然發(fā)生位移,面臨著多種多樣信息來源的接受主體逐漸占據本位,其能動性的發(fā)揮已經到了一個前所未有的高度。另外,傳統(tǒng)的灌輸式教育,已逐漸失去市場,唯有采用創(chuàng)新性的教育方式,才能使得廣大人民群眾對偉大的紅旗渠精神內化于心。蘇格拉底認為,“教育不是灌輸,而是點燃火焰。”深入教育不意味著就是要無視教育過程中受眾的能動性而強勢灌輸,而是要靠逐層說服、愉悅分享、廣泛交流。首先,逐層說服。要把對紅旗渠精神的教育貫穿在各層級的教育體系中。在小學思想品德課本中添加有關紅旗渠的英雄人物事跡;在中學的思想政治課程中設置能體現紅旗渠精神的章節(jié);在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中安排專門課程講授紅旗渠精神;在黨校、行政學院和干部學院課程教育中,把紅旗渠精神教育作為重點課程,進行品牌建設。第二,愉悅分享。廣大紅旗渠精神的教育者,也就是宣傳者和傳承人,要不斷加強理論及技能的學習,掌握先進教育方式,通過廣播、電視、互聯網、戶外廣告、手機等多種載體,以鮮活的事實和生動的講解系統(tǒng)講授紅旗渠修建的歷史故事以及人物事跡,并答疑解惑、愉悅分享;第三,廣泛交流。要創(chuàng)新思維、創(chuàng)造條件,將紅旗渠作為各層級教育系統(tǒng)的實踐教學基地,積極組織學生參加“走近紅旗渠”活動,同時把實踐教學的成果用文字、視頻、表演或者其他形式展示出來,供廣大接受者交流學習,從而實現在參觀中交流、在交流中學習、在學習中領會、在領會中傳承的目的。
3.注重發(fā)揚,提升接受度
在紅旗渠精神傳承的過程中,認識是前提、認可是關鍵、發(fā)揚是目的。發(fā)揚就是外化于行,就是真正接受。英國藝術評論家園斯金認為,“教育不在于使人知其所未知,而在于按其所未行而行?!闭f的就是教育不等同于傳授知識,而是讓受教育者在對知識內化于心的基礎上,能夠外化于行。可以說,通過宣傳和傳承的方式進行紅旗渠精神教育,目的就是要讓偉大的紅旗渠精神成為中華文化、成為民族傳統(tǒng)、融入國人血脈、代表人民行為,進而生成與蒼穹比闊的力量,去助推國家崛起、民族復興。注重發(fā)揚,首先要發(fā)揚紅旗渠精神蘊含的忠誠為民的奉獻精神。為民奉獻是中國共產黨性質和宗旨的深刻體現,是我們黨區(qū)別于一切剝削階級政黨的根本所在。正是懷著一顆“心憂人民、行為人民”之心,以楊貴書記為代表的共產黨人立下了“一定要解決林縣人吃水問題”的宏志,不怕挑戰(zhàn)、無畏困難,成功修渠。其次,要發(fā)揚紅旗渠精神蘊含的自強不息的奮斗精神。艱苦奮斗、自強不息是中華民族的優(yōu)秀品格,是我們長期立于不敗之地的保障。從修渠的成效來看,紅旗渠的建成使得林縣60多萬人民吃上了水、50多萬畝良田得以灌溉,其深層次揭示的正是心懷責任、身有擔當的中國共產黨帶領人民自強不息的典型。第三,要發(fā)揚紅旗渠精神蘊含的勇于開拓的創(chuàng)新精神。中華民族是重視創(chuàng)新的民族、有創(chuàng)造力的民族??v觀紅旗渠的修建過程,無論是建筑材料制造、施工方式選擇,還是工程思路設計,無不體現著林縣人民敢于開新篇、闖新路的創(chuàng)新精神,也充分揭示了在我們崛起的道路上,只有不斷創(chuàng)新才能求得發(fā)展、只有依靠創(chuàng)新才能解決問題的真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