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隨著社會不斷的改革進步,高職院校對于學生的教育模式也逐漸在改變,當前已經(jīng)進入新媒體時代,這個時代的特點是可以從多渠道、多方式去讓學生獲取更多的學習資源,并且改變了教師單一講解的渠道,便于學生在任何需要的時候進行學習。教育的目的不僅僅是教授學生知識,更要培養(yǎng)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和習慣,以此保證學習的效果,因此本文就如何在新媒體時代下提高高職學生自主學習能力進行探究。
【關鍵詞】:新媒體時代;高職學生;自主學習;能力提升
隨著社會飛速的發(fā)展,教育也在不斷的改革,現(xiàn)部分高校在教育模式上進行了改變,運用新媒體模式,提升學生的學習效率。所謂新媒體模式,是一種較為廣泛的說法,包含如移動端媒體、PC端媒體等等多項可使學生便捷獲取學習資源的渠道,在此模式之下,用多種形式及方式將學習資料展示給學生,最大限度地貼近學生個性化需求。而教育如果是一味被動,則可視為失敗的教育。有質(zhì)量的教育應當是在有條件的情況下,能夠自主進行學習,在結合被動的講解,從而保證學習的效果,因此新媒體模式的教育,應當著重對學生自主學習能力提升進行探究。
一、學生自主學習能力提升的必要性
教育的意義在于提升學生全方位素質(zhì),進而為社會建設起到人才基礎、人才輸送的重大作用。而在當前學習背景下,我們已經(jīng)進入了新媒體時代,部分高校對教育模式進行了改革,但因為教學課程的多種缺陷,致使學生對于學習十分被動,對于知識的接受、理解顯得較為困難[1],此現(xiàn)象對于社會未來發(fā)展有極其重大的影響,因此,為保證社會將來發(fā)展的穩(wěn)定環(huán)境,應當對學生自主學習能力的提升進行重點研究。
二、學生學習被動原因
(一)心理因素
中國傳統(tǒng)教育,對于知識的講解及傳播十分看重,而忽略了學生全方位素質(zhì)的培養(yǎng),如心理素質(zhì)的建設。在大多數(shù)學生的學習過程中,常常會因為心理上的不健全,影響到學習效果,如不自信,將導致學生對較難知識點或題目放棄等,進而導致學習的被動。因此如需提高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必須重視學生心理素質(zhì)的全面建設。
(二)價值觀因素
多數(shù)學生看待學習,體現(xiàn)出偏科、不重視等現(xiàn)象,致使對多數(shù)學習科目失去興趣,漸漸形成習慣,進而影響到整體學習的效率。此現(xiàn)象說明,學生對于學習內(nèi)容的價值觀,出現(xiàn)缺乏重視或錯誤看待的狀況,因此在高校對學生進行教育時,需要培養(yǎng)學生正確看待學習的眼光,正確樹立學習在學生眼里的價值觀,提高學生學習效率[1]。
(三)知識獲取難
通常而言,學生想要獲取知識,只能在課堂中進行有效率的補充,而學生個性不同,興趣的出現(xiàn)也并不是時時都有,而當學生在非課堂時間,突然對學習產(chǎn)生了興趣,卻沒有有效的知識獲取渠道,導致學習興趣的流失,進而使學習逐漸變得被動。因此,在新的模式下,對于學生知識獲取渠道的提升完善,是使學生自主學習重點完善的目標之一、
(四)教育模式的單一
一般的教育模式,只是教師單一的將知識傳授給學生,對于學生而言,充其量只是記住教師說了些什么,而并非對知識有進行深入理解的過程,致使因教學的單一性、乏味性逐漸流失掉對學習運用的興趣。在此條件下,學生會出現(xiàn)對知識的運用能力差、缺乏所學知識的延伸思維。在新媒體時代之下,應當加強教學模式的多元化,進而對學生知識的全方位理解進行優(yōu)化。
三、提升學生自主學習策略
(一)學生心理建設
在一個集體的學生中,素質(zhì)稍差的學生,會因為多方面的因素導致心理上的缺陷,常見的情況有自信心缺乏等。因此作為教師,應當幫助學生正確的樹立自信,對于稍差的學生,可有針對性的建立有規(guī)劃的學習課程,課程遵循由簡入繁的原則,循序漸進地使學生對知識進行理解,此外課程的建設應當全面性,需包含多部分常見科目,通過全方位的科目指導,發(fā)現(xiàn)學生特長,并加以培養(yǎng),使學生能夠認識到自身的長處,從而建立自信心。
(二)價值觀培養(yǎng)
對于學生看待學習的眼光,應當為其樹立正確的三觀,明確學習知識對其將來的重要性,與此同時,在教學過程中,不應當出現(xiàn)偏科教育。因此,新媒體時代的教育,可通過PPT方式展示,每項科目在運用至將來工作時的作用,幫助學生加深對科目的認知,進而做到對學習知識的正確價值觀樹立[2]。
(三)知識獲取渠道優(yōu)化
新媒體教學模式,其特點之一就是對于學習知識承載體的多元化,在對新媒體教育模式的實行時,應當重點選擇符合學習喜好的媒體進行知識傳遞,融入學生的生活當中,以便學生能夠在對知識有需求時,可通過多種渠道獲取,迎合學生興趣。而在新媒體中的學習知識展示,也應當包含全面,需具備案例、講解、實際運用的展示,加深學生的理解。
(四)教育模式多元化
對于學生而言,教育模式是決定學生能夠?qū)W到多少的重點,多元化的教育模式,能夠使學生對所學內(nèi)容,進行深刻的理解并且記憶,卻避免偏科、對自身特長沒有認知等現(xiàn)象產(chǎn)生,舉例:進行自然生態(tài)教學時,應當包括,知識傳遞、知識講解、知識運用、知識延伸等教育環(huán)節(jié)[2]。此外,還可通過組織學生進行時間運用,參加相關知識的簡單工作,使學生在過程中發(fā)現(xiàn)問題,并學會自主思考,提高學生學習主動性。
四、結語
學生所經(jīng)歷的教育模式,直接決定了學生在受教時能夠接受到的內(nèi)容,如教學模式出現(xiàn)缺陷,將導致學生在學習方面受限,進而因為多種原因,如心理缺陷、興趣缺陷等引發(fā)對學習愈發(fā)被動的現(xiàn)象。作為保證社會建設的機構,高校應當為此改善自身教育模式,著重從學生所受的教育模式進行改變,側重對學生的學習自主性進行培養(yǎng),如優(yōu)化知識獲取渠道、實踐活動舉行等方式加深學生對于學習的理解。在教學過程中,應當避免教學模式的單一化、學生教育的片面化等。通過對教育模式的改進優(yōu)化,進而提高學生的教育質(zhì)量,是目前新媒體教育模式需要改變的重點。
參考文獻:
[1]潘勇,許寧.產(chǎn)業(yè)結構升級背景下化工類高職人才培養(yǎng)模式的創(chuàng)新研究[J].教育與職業(yè),2014(1).
[2]沈麗花.信息化背景下高職學生自主學習能力提升研究[J].中國市場,2016 (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