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斷舍離》是一本……嗯,教人怎么扔東西的書。說來蠻有意思的,我最早知道這本書,反而是因為看了一篇對此持反對意見的書文章?,F(xiàn)在想想,既然兩方面的觀點我都曾經接觸過了,那是否能夠得出自己的結論了呢?可能吧。
其實一切的開始在于房間的臟亂,至于解決的方法大多以收納術,打掃訣竅收尾。不過本書的作者提出了一種簡單易行的打掃方法:扔掉。如果把那些很久都不用、以后也不知道什么時候才會用上、僅僅是因為某些原因留下的東西統(tǒng)統(tǒng)扔掉,只保留較少量的東西的話,房間自然就清爽了很多,打掃起來就會更方便,房屋也會更容易保持整潔。
至于書中具體的何為斷,何為舍,何為離?我沒有什么精力仔細區(qū)分,因為感覺作者自己不認為把這三個字定義的太清楚有什么用,畢竟她想傳達的是一種態(tài)度,而且其實這三個字我感覺一點都不貼切……不過書中有一句話我是特別贊成的,那就是學會做生活中的減法,不斷減輕自己的負擔,而不是一味的背負所有,我感覺其實不僅是物品,情感上也是這樣,如果只是扔掉家中的物品,遠遠稱不上是斷舍離,真正斷的是無法自拔的回憶,舍的是眼前不切實際的可能,離的是虛無縹緲的希望。大概放棄這些之后,人真的可以很好的活在現(xiàn)在,活在當下,輕裝前進。
如果真的像那樣簡單,多好……很不幸……那些斷舍離掉的東西,也可能是一個人最后的寄托。當一個人在現(xiàn)實中的生活不順利時,他可能更會傾向于將自己暫時放逐于現(xiàn)實之外,一本小時候學過的課本,中學時喜歡的女同學寫給他的紙條,高中時候的一件衣服,大學時候的復習筆記,研究生時代的試驗記錄,剛工作時的第一套西裝皮鞋,這一切會把你帶到遙遠而美好的過去,讓你在歷經的往事中逐漸痊愈,從而重拾失去的勇氣,重新投入現(xiàn)實的波濤中沉浮。
往事,總是在慢慢的變得美好,大概是因為它真的已經無法傷到現(xiàn)在的你了。
高三時粗心大意沒能答好的那張數(shù)學試卷,如果真的在二十年后被你發(fā)現(xiàn),你肯定會笑著拿給自己的孩子,告訴他當年自己還因為這張試卷哭了整晚。
不過,也有可能是自己真正成長了吧,變得能夠對那些往事置之一笑了,所以連那些曾經不愿回想的往事也變成了可愛的回憶。
這么想的話……我為什么要扔掉我的舊物?為什么要斷掉重新給予我力量的回憶?為什么要舍掉我似乎努力就能把握的選擇,為什么要離開給我熾熱行動力的夢想呢?僅僅是因為它們過去了,沒有現(xiàn)實的使用價值,就忽略掉他們對我現(xiàn)在的無形的支持嗎?
(后面這段話寫于兩天之后,其實兩天前我就已經有自己的答案了,不過不知道怎么寫出來好……最近感覺自己越來越啰嗦了,仔細想了想,覺得很有可能是不知不覺之中已經把寫作欲和傾訴欲混為一談了,但是自己和自己啰嗦總歸是件很傻的事情。好吧,回歸主題。)
我的回答是這樣的:人總是要成長的,正如雛鳥會離開鳥巢振翅飛向藍天。
感謝那些回憶,讓我度過了一個又一個孤獨的夜晚;感謝那些信物,一次又一次的帶我穿越時空,逃離現(xiàn)實的無望;感謝那些曾閃現(xiàn)在我生命中的可能,給了我有限生命之外無限可能的故事。有時我也會希望,希望永遠生活在你們的慰藉中。
“擁你入懷,或是讓我住進你的心里?”我希望那些美好,深深的扎根在我的心里,成為我這根隨波逐流的蘆葦?shù)母覀兎謸?、風雷,我們共享霧靄、流嵐。所以,我想把房間里面的舊物清空,然后用里面的回憶與愛,真正填滿我空洞的心。然后,在現(xiàn)實中真正的延續(xù)那些回憶的美好。換句話說,每個人都會經歷不同的情緒狀態(tài)。每個人的情緒也都會有高低起伏。重要的是,我們要學會讓自己能夠最快從負面、沉溺的情緒中走出來的。
我們應該要學習和練習的,就是盡快地覺察到自己掉入“負面情緒”,然后盡快用最低的成本和最短的時間,從殺傷力強大的負面情緒中跳出來,回到平靜積極的狀態(tài),才能讓我們在當下表現(xiàn)更加優(yōu)異。
因此,斷舍離之前,我們每一次負面情緒,都會留下不可磨滅的印記——無論是物品、身體上的脂肪,還是頭腦中負面思想和情緒,而這些印記積累得越多,我們的負面情緒就被存儲得越多,力量也就越強大。你是不斷地用自己的行為和物品來喂養(yǎng)自己的負面情緒,還是直接斬斷負面情緒的營養(yǎng)來源,徹底把這些負面情緒餓死呢?
停止在慣性中,無意識地喂養(yǎng)自己的負面情緒,并增強負面情緒的力量。
保持自己的環(huán)境、身體和頭腦,都在清凈、簡單的環(huán)境狀態(tài)中,我們才有足夠輕盈,可以跳出來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