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麥爾維爾在《白鯨》這部小說中宣揚著他堅持的加爾文主義宗教觀念,其中包括“神是至高無上的”、“天佑”以及“上帝擁有一切的決定權”等宗教觀念,同時也反射出他當時的社會現實產生的宗教性思考,也就是對基督教產生的質疑性思考。《白鯨》這部小說在麥爾維爾的宗教困惑與質疑中蘊含更加深邃,成為一部具有深刻哲理的宗教小說。
【關鍵詞】:《白鯨》;宗教;加爾文主義;透視
赫曼·麥爾維爾出生于19世紀初,是美國文學史上著名的小說家,其中《白鯨》就是其最著名的代表作之一,更是世界最珍貴的文化遺產之一。麥爾維爾本人的加爾文主義宗教信仰根深蒂固,他在書中盡情的抒發(fā)著他對神的敬慕,在小說中,亞哈船長在與白鯨做斗爭的描述被稱為如撒旦與上帝之間的決斗一般,亞哈船長在麥爾維爾筆下也不再是船長的身份,更像是人類的拯救者,一個為了挽回人類尊嚴的救贖者。因此亞哈船長所有的報復、仇恨以及死亡都具有了普世的意義。
一、加爾文主義宗教下的自我觀
《白鯨》的故事講述的是一個以捕鯨為生的船長亞哈,在捕殺一條抹香鯨時被咬斷了一條腿,從而踏上了復仇的旅途。他脅迫所有船員全力追捕那只白鯨,不顧他們的生命安全,也不考慮任何出現的種種兇兆與不詳的語言,最終亞哈終于重創(chuàng)了白鯨,但是卻導致絕大多數的船員無辜喪命,亞哈也付出了相應的代價,被捕鯨繩絞死。只有一個幸存者——以實瑪利來敘述這個驚心動魄的悲劇故事。在加爾文主義宗教觀念的引導下,亞哈船長將所遭遇的厄運歸結于上帝或神秘力量的報復,他安裝了假肢,絞盡腦汁操控所有船員為他個人的復仇而付諸行動。他無視一切有益的勸說,目空一切,為了重獲尊嚴,帶著飛蛾撲火般的決心與毅力,化身為動物的神靈,最終在失去基本的人性與理智后,掉入永不覆滅的萬丈深淵。梅普爾神甫對自我的定義為謙卑與服從,而亞哈卻把自我闡述為傲慢與自大[1]。我們知道梅普爾神甫的布道中寫道,約拿在白鯨的肚子里呆了三天,獲得了新生。由此可見,麥爾維爾想傳達的一個觀點就是,要想在宗教與精神上獲得新生,就必須丟掉個人欲望,接受神的指引,方能獲得重生。
二、自然的神性
在小說中所描繪的場景大多都是在大海上,大海作為大自然最典型的代表之一,它十分宏大、廣袤并且與人類相遠離。以實瑪利——最終的幸存者,他向海洋走去,其實就是向著大自然走去。在麥爾維爾筆下的《白鯨》的自然世界都是具有神性。書中的“水是與沉思相結合的”,顯然麥爾維爾認為水激發(fā)了人們的想象與思索,是指引人們通往神袛、遠離塵囂的通道。其次“海洋是通往世界最中心的河流,大西洋和印度洋是其兩條胳膊”,小說中的海洋顯然是具有強大生命力的神,是造物主上帝的化身。最后白鯨莫比迪克也是具有神性的。迦百列瘋癲的向亞哈警告道白鯨是天神,千萬不能打它,誰敢殺害他的天神,將立遭大難。在迦百列眼中白鯨就是神的化身,是不朽的,更是無處不在的。在此需要說明的是,基督教義中就認為上帝是無所不能而又無處不在的。大自然就是代表著上帝神跡的載體。如果大自然具有神力,那么一定是上帝的安排[2]。這樣的宗教觀念在小說中也有所體現,梅普爾神甫曾說:“上帝安排了一條大魚一口吞了約拿?!?/p>
三、理性與蒙昧
麥爾維爾本身承認人具有自由的意志的觀點,即人有行善與作惡的自由權利,但是他也不會放棄加爾文主義宗教中所宣揚的智慧,他用亞哈的故事預示了19世紀眾多美國人的命運[3]。當時的美國人已經紛紛獲得了廣袤的土地,大片森林被毀,開始建起高樓、鐵路等等,他們就如亞哈一般具有充足的驅動力,但也像亞哈一般無緣歡樂。除了實現自己的欲望,他們對大自然,對神的力量置若罔聞,對同情與恐懼都毫不動搖。他們用自己堅強的意志與決心來追求著自己的欲望,最終也會像亞哈一樣走向毀滅。從生態(tài)學的角度來看,作者在書中也反射出了他對大自然的思考,小說中所描寫的大自然的神性以及人類對大自然的反作用,也能使我們從文化意識水平上對大自然保有敬畏之心[4]。
結束語:
雖然在《白鯨》問世時,美國工業(yè)文明正處于上升期,生態(tài)問題還不是處于最嚴重的的程度,因此當時的美國人都想著征服廣闊無垠的海洋,但是清醒的麥爾維爾卻已經感受到這種行為的局限性,開始思考人與自然以及人與神之間的關系,這種關系正在被現代社會模式給分割,最終的結果就是人類目送整個世界走向毀滅之際。
參考文獻:
[1]薛小惠. 《白鯨》中的加爾文主義宗教觀透視[J]. 外語教學,2014,35(03):80-83.
[2]趙常虹. 以生態(tài)批評視野談《白鯨》中人與自然的關系[J]. 現代交際,2016,(01):153-156.
[3]劉永清. 《白鯨》的“白鯨”宗教思考——基于麥爾維爾生活經歷、社會與宗教歷史和圣經故事的分析[J]. 河北經貿大學學報(綜合版),2012,12(03):25-27.
[4]劉永清. 行走在沼澤地上的麥爾維爾——透析《白鯨》中的宗教困惑[J]. 長春理工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2,25(11):194-195.